如果没有科举制 科举不第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科举制 科举不第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吗?

优质回答:

今天小生讲史好好说一说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首先,科举制度的定义。

科举制度由于采取分科举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制,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唐,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在1905年即清末遭废除,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

然后,科举制度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利:(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有利于把考试权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名利的刺激下,有利形成社会读书风气,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进士科重视诗赋,这大大有利唐诗的繁荣,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4)通过才学考试来替代以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凭血统、品行、门第评定的方式,体现社会公平公正。

弊:(1)考试单一,忽视实践能力

(2)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3)考试采用固定程式,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好了,小生讲史就到这里,谢谢支持,关于科举制度的利弊,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答案是:科举制度绝对不是一无是处。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秦朝之前的人才选拔才用的是“世卿世禄”,即只有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才能当官,也可以说,只要你有身份和地位,你就有当官的资格,平民做官几乎不可能。不过后来商鞅变法出现了军功制度,部分平民有望进入官场。

到了汉朝,人才选拔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从而获得做官机会,但平民依旧很难进去官场。

隋朝建立后,科举制度出现,更了光大平民百姓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来参与国家政务,到了唐朝,科举制度得到完善,以后的朝代一直沿用着这一制度,客观的说,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制度。

清末,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于1905年,科举制度在中国废除,为什么说是中国呢?因为在古代,中国的先进文明一直被周边国家模仿学习,科举制度也不例外,世界上最后一个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科举制度也成为世界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人才选拔制度。

其实当前社会的人才选拔也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包括高考以及公务员考试,唯一不同的是相对更加公平(对,是相对)和科目更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