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叫帝唐朝叫宗 为什么汉朝叫帝宋朝叫宗

汉朝叫帝唐朝叫宗 为什么汉朝叫帝宋朝叫宗

网友提问:

为什么汉朝的皇帝叫“帝”,而唐宋的皇帝却叫“宗”呢?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大体包括三类:一类是某某帝,比如汉景帝。一类是某某宗,比如唐太宗。最后一类是年号加帝,比如嘉靖帝。第一类集中在汉朝以后,唐朝以前。第二类集中在唐朝以后,明朝以前。第三类主要是在明清两朝。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很明显秦始皇这个称谓三类都不是。这个先留一个悬念后面再说。

汉景帝这个景字来自于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朝廷重臣等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皇帝的谥号一般情况是由专门的礼官和大臣议定的。前面说的汉景帝的谥号是“孝景皇帝”,两汉的皇帝除了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和汉世祖光武帝刘秀外,在谥号上都有一个“孝”字。因此,在景帝去世后,别人称呼他时就用朝代名加上谥号里面独特的“景”字来作为他的称谓。汉景帝的“景”字属于美谥。皇帝的谥号还有平谥和恶谥。比较有名的平谥就是某哀帝。恶谥在历史最闻名的就是隋炀帝。由于恶谥是对死去帝王的批评,本着死者为大的原则,北宋以后不再允许有恶谥。

用朝代加谥号称呼去世的帝王,既简洁又能全面概括一生功过,因此在早期一直用于帝王称谓。但到了唐朝,用谥号作皇帝称谓就变得不够便利了。原因就是唐朝以后,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少则五六个字,多则十几个字,已经不方便称呼帝王了。而这个时候庙号成为表示帝王称谓的另外一种方法。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最早出现在商朝。庙号不仅中国有,中国周边中华文化圈国家的帝王或许国王都有。古代的帝王都建有宗庙,就是用来供奉去世的帝王和皇帝的先人。进入宗庙就需要有一个庙号,这个庙号就变成了皇帝的称谓。

要说一下的是,庙号在唐朝以前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即使做得还算不错的皇帝也不一定有。比如前面说的汉景帝,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是汉太宗,儿子汉武帝刘彻是汉世宗。在中间的他就没有庙号,整个汉朝只有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四位帝王有庙号,并存在到最后。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这几位西汉帝王原来也庙号,但被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取消,一个根本原因是刘秀认为他们的功绩不足以具备庙号。而东汉原来也是很多帝王都有庙号的,到东汉末年,除了东汉初年的光武帝、明帝、章帝这三位皇帝外其余所有东汉皇帝的庙号都被取消。除去被取消庙号的皇帝,两汉二十四位皇帝中只有7位皇帝有庙号。这就使得用庙号来代替帝王称谓的方法无法执行。

唐朝21位皇帝除了末代皇帝李柷外都有庙号,形成了每位皇帝都入庙的情况。而到了唐朝,对于过世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不能像以往那样用谥号来称呼了唐朝的皇帝了,这样用庙号作为帝王的称谓更加的方便和合理。此后的五代、宋、元也是大部分帝王都有庙号,这一段时间的皇帝,后人也基本都是用庙号作为称谓。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等。到了明朝,虽然也沿用庙号作为皇帝称谓,但普遍开始使用年号作为皇帝称谓。

明朝十六位皇帝(算景泰帝,不算南明政权的皇帝)共十七个年号,基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唯一拥有两个年号的是两次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皇帝称谓中,还保留庙号的称谓,但在一些情况下,开始使用年号作为皇帝称谓。

清朝十二位皇帝(算关外称汗的努尔哈赤)共十三个年号,其中两个年号的清太宗皇太极,两个年号分别是天聪、崇德,皇太极改元是因为改国号大金为大清,个人史学家也把咸丰之后,同治之前未及改元的祺祥算为一个年号。由于明清两朝的皇帝几乎都是一帝一年号,明朝帝王的称谓一般都用年号。比如清朝的皇帝: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用这三种方式称谓。再说说比较特殊的几种称谓。最先要说的就是秦始皇这个称谓,秦始皇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没有谥号和庙号,因为谥号和庙号是臣议君、子议父。秦始皇非常反感被后世评论,因此不允许后代给他谥号和上庙号。而年号是在汉武帝的时候才出现的。因为秦始皇的称谓只能根据当时秦一统天下时确定的始皇帝,把称谓确立为秦始皇。按照这个顺序,他的继承人胡亥被称为秦二世。

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称呼,比如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庙号比较特殊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绝无仅有的玄宗。他除了玄宗之外另一个称谓是唐明皇。不过,这个称谓是出现在清朝的。为了避讳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唐玄宗就不能继续叫下去了,不用能庙号称呼这位唐朝颇具争议的帝王了。因为李隆基的谥号中最突出的是明字,所以改称为唐明皇。李隆基也没想到去世900年以后,自己又换了一个称谓。

另一个特例是辽天祚帝,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称谓。天祚并不是年号,也不是谥号,更不可能是庙号,而是尊号。尊号很多皇帝,多和谥号差不多比较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是辽朝的末代皇帝,本身没有庙号和谥号,年号也止一个。对于他前面三种称谓方式都不合适,只能选择他的尊号“天祚皇帝”,称其为辽天祚帝。

由于多方面原因,称呼历代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皇帝称谓方式。如果觉得皇帝还有其他的称谓,欢迎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帝是谥号,宗是庙号,汉代庙号要求严格,西汉十一帝只有四个有庙号,后来庙号泛滥,人人都有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简单地说,隋以前的皇帝称的基本上是谥号,所以是某某帝,唐开始则多称庙号,所以多称某某宗(或祖)。这样简单地说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但要详细说这个问题又很复杂,涉及到庙号和谥号的问题,很难说清,不过还是择要说一下吧。

以前皇帝死了之后,礼官们会根据皇帝生前的表现,用一个字给皇帝一个盖棺定论式的总结,这个字就称为谥。谥有美谥、平谥、恶谥,比如文、武、明、睿、康、景等,都是美谥,而厉、灵、炀等则是恶谥。

同时,早期的皇帝死了之后,还要建专门的庙祭祀,但是几代之后就会毁掉,把牌位移到太庙中集中祭祀,而那些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后代永远铭记的皇帝则会上一个专门的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早期的皇帝想得到庙号是极其艰难的,比如两汉,仅有刘邦(高帝)、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刘秀(世祖)、刘庄(显宗)、刘炟(肃宗)等七位皇帝有庙号,其他的都没有。

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法用庙号尊称去世的皇帝,因为有的没有庙号,没法称呼,但谥号每个皇帝都有,于是就是谥号来尊称去世的皇帝,比如汉太宗刘恒,谥为文,就称期为汉文帝;汉显宗刘庄谥号为明,就称其为汉明帝。

不过,皇帝都是好面子之人,死也要死得有面子,因此,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由一两个字,增加到了十几个字、几十个字,比如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的谥号就是”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光绪皇帝的谥号则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时要用谥号来称呼皇帝就有点太麻烦了,恐怕一般人还真记不住这一长串。不过,这个时候,好面子的皇帝们开始都有庙号了,庙号只有一两个字,所以自唐开始,后人又改用庙号来称呼已去世的皇帝,比如李世民的庙号是太宗,则直接称其为唐太宗。

从明朝开始,每个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多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朱棣的年号是永乐,就称其为永乐皇帝,但也有例外,比如朱祁镇有正统和天顺两个年号,后人基本上都称他的庙号英宗。

其他网友回答

汉文帝汉武帝,这都是谥号.就是死后对他们的评价.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祖和宗都是庙号,比如唐太宗唐高祖.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两汉时期对上庙号要求很严格,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的德的标准.所以在两汉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但是每个皇帝都有谥号,所以就用谥号称呼两汉的皇帝.庙号从曹魏时开始泛滥了,只要当过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唐宋时期皇帝都有庙号,又加上从唐高宗给唐太宗上谥号时加谥了太多字,后面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恨不能把所有好字眼都加上,所以谥号越来越长,称呼起来不方便.唐宋就称呼庙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