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代表作 梁实秋散文名篇

梁实秋散文代表作 梁实秋散文名篇

如何评价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文学?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大陆读者知道梁实秋这个名字,大都是源于鲁迅的文章,因为他是鲁迅的主要论敌之一,两人曾经激烈交手。

梁实秋一生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二是创作了散文集《雅舍小品》。也许有人会说,作为一名翻译家和文学大师,梁实秋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是莎士比亚,《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的一个侧面,然而许多人喜欢的恰恰是他的这一侧面。自1950年前后《雅舍小品》在台湾出版后,在华语文学圈引起了强烈轰动,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全世界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创下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最高的发行记录。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雅舍小品》之所以蒙受读者爱读,也许是因为每篇都很简短,平均不出两千字,所写均是身边琐事,既未涉及国事,亦不高谈中西文化问题。”

谈及《雅舍小品》,就不能不说雅舍。

雅舍时梁实秋抗战时期在重庆北碚的寓所,因为与好友龚业雅一家合住,所以梁实秋取龚业雅名字中的“雅”字,为这所简陋的蜀中茅舍取名为“雅舍”。

最近几年曾多次去重庆北碚搜集抗战资料,也曾数度与妻子一起造访雅舍。

这座乡下茅庐和它所在的北碚曾无数次出现在梁实秋的文字里,以至于来到这里,总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历经岁月的磨砺,当年的雅舍已经销声匿迹,今天我们看到是一座仿制品,据说是1990年代调查陪都遗址时,根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找到了雅舍原址,然后在旧址上进行了仿制和修复。

梁实秋初来北碚时,妻儿不在身边,烽火中他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莎士比亚翻译,于是便写一些散文小品,谁知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写了几十篇,相继在《星期评论》上发表,总题为“雅舍小品”。对于梁实秋的这些文字,多年以前我曾在文章中这样评价:

这些文章,基本上属于学者型的知性散文,题材海阔天空,多取材于生活中的小事,从脚边的狗、自己的病一直谈到天南地北人生处世社会百态,作者以一种观赏的眼光,一种艺术的情趣,向读者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对于文章的主旨,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指点迷津,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挖掘领会,犹如在暖灯前与读者谈心一般,亦庄亦谐深入浅出。

后来,雅舍主人之一龚业雅劝梁实秋将这些散文结集出版,梁实秋便将这些文字辑成一册,命名为《雅舍小品》,又请龚业雅作了篇序文,去台后由中正书局出版。

 感谢您的阅读。

如何看待梁实秋先生的散文?

优质回答

梁先生的文章,男女老少皆宜。篇幅短小,且写的多是生活琐事,都是我们日常所见所经历的事,读起来并无代沟,甚至可以说十分亲切。他写女人、男人、孩子、乞丐写理发、吃相写小花、山、雪、旅行。全篇并无大论,都是小事着手,也不过分的深劝、批判、警醒。

比如他写小孩,说的也是熊孩子,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如今大家讨论也是一样。他写到“以前的“孝子”是孝顺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谓“孝子”乃是孝顺其孩子之父母。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俱什物狼藉满室,有如惨遭洗劫。”这些句子描绘的不正是现在的小孩子么,在家是皇帝,出门也毫无收敛,不少网友都曾说道哪家熊孩子又把别人的新家弄得乱糟糟的,物件又被毁掉了,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他写乞丐,写他们“取不伤廉,勉强维持他的灵魂与肉体不至涣散而已。他的乞食的手段不外两种:一是引人怜,一是讨人厌。”开篇时引出了背景,如今是个乞丐逐渐式微的时代,家家都是少有残羹冷炙,乞丐自然不能讨到什么,他只说“人都穷了,心都硬了,耳都聋了”,然后通篇都在乞丐如何乞讨行事过活。他的文章写到社会的昏暗一面,并不喧嚣鼓噪,而是缓缓流淌过,在读者心里惊起一丝涟漪,然后像水波一般一圈一圈的荡开,让读者读后片刻沉凝忍不住叹息,世事无奈之感。

而鲁迅同样写乞丐,通篇的憎恶、厌恶、沉默、疑心。整篇的文章就是灰色调,让人压抑、愤懑,对社会昏暗的无望,读起来情绪不断在喷涌,一波推高一波,久久不能平息。对比两人的文章,就可以看出同样的题材和背景,不同的人写出写出来的感觉是毫不相同的。

欢迎大家评论,说一说更偏好哪个的文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梁实秋散文代表作.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