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开辟海外殖民地 明朝时期,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开辟海外殖民地 明朝时期,郑和为什么能下西洋

网友提问:

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何没像西方一样通过航海发展殖民地?

优质回答:

郑和下西洋是拜明成祖所赐: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子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那么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待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明成祖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自己的心腹不可。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出生在云南一个回族家庭里。他的祖父、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到麦加(伊斯兰教的主要圣地,在今沙特阿拉伯)去朝圣过。郑和小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外国的些情况。后来,他进燕王宫里当了太监,因为他聪明能干,很快得到明成祖的信任。这”郑和”的名字还是明成祖给他起的。但是民间把他的小名叫惯了,所以一直把他叫作”三保太监”,后来,有的书上也写成”三保太监”。公元1405年6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支船队出使”西洋”。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27800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他们乘坐62艘大船,这种船长44丈,阔18丈,在当时是少见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后来,明成祖相信建文帝确实是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寻找。但是出使海外的事,既能提高国家的威望。又能促进跟西洋各国的贸易往来,好处很多。所以从那以后,一次又一次派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一带)。….不管明成祖的猜疑是真是假,郑和下西洋的事情是真的。郑和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州大陆早87年,比达伽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来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中国从建立封建社会制度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到秦始皇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儒家中心思想:礼,义,仁,智,信又把仁做为核心,古代帝王一直遵循就是这个思想。《司马法》上说:“国家即使再大,爱好战争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易经》说:“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要去掉武器,但是不能忘记防备。”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道经》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这是时代的倒影。

回到正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⒈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⒉扩展朝贡贸易(经济目的);⒊寻找失踪的建文帝。⒋出海目的是为迎佛牙。⒌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的出使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明成祖为何要发动此种行动,以后又为何突然结束?是否诚如柯翰所云:“明朝的远征,根据陆上扩张的中国传统来说,一开始就是一种反常现象,其开端比结局更不可思议。” 据明史,成祖的动机为“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假使真是如此,则未免小题大做。所以,照理说应有更深入的战略考虑,否则似不必如此劳师动众。

郑和下西洋一开始的目的就是带着善意的,所以就没想殖民这一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年,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了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航线早了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到亚洲的航行早了116年。是世界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大规模船队的远洋航行,郑和下西洋有两个目的:

1、寻找废帝朱允炆。

2、彰显国威,让四夷来贺。

大明朝的海上远航,目的和之后欧洲的大航海目的完全不同,也可以说意识上并无掠夺财富和建立殖民地的想法。

明廷下西洋的原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成祖朱棣的旨意有两重深意:因怀疑惠帝朱允炆没死,已经逃亡海外,所以命郑和远行海外,寻找废帝,以绝后患。

同时“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力,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大。

郑和的船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编队,由200余艘大小不一、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人员包括:船员和其他辅助人员,以及随船出征的万余精锐战士,规模之宏大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纪录。

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在永乐十八年,明成祖宴请各国使者,宴会上响起了这样得意洋洋的颂歌,经过多年的努力,下西洋的两个目的,已经完成了一个,“四夷来贺”的结果,使得明廷上下欢欣鼓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找废帝朱允炆的初衷,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西方大航海目的

当时的中国,按照航海实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发现新大陆的应该是中国,而不应该是之后的欧洲人,这是后世东西方学者几乎一致的想法。

西方的大航海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的同时也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海外殖民,掠夺巨大的财富,给当地的人民带来战乱和奴役。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征服和占领一寸海外殖民地,也没有依靠武力掠夺别国的财富,相反明朝给予了各国大量的馈赠。这种做法,是之后的殖民统治者所不能理解的。

当中国实力和技术领先世界且拥有一支无敌的强大舰队时,它勇敢地走出了迈向海洋的第一步,有机会先于欧洲列强成为世界最早的殖民强国,可惜中国没有意识到此机遇多么难得轻易地放弃了,这值得当今每一个中国人思考。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这样的传统,在当时也没有这样的需要。

没有侵略传统

中国从古至今奉行“外王内法”,华夷之辨与朝贡体系正式建立以后,中原王朝对于外界就没有了太多的兴趣。明朝时代,这种朝贡体系再次建立起来,以当时的三大藩属——朝鲜王朝、琉球与越南为例,只要臣服,明朝非但不去干涉其内政,反而会在其有危难的时候出手保护。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又怎么会主动去殖民侵略?

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奉明成祖的命令下西洋,弘扬明朝国威,进行朝贡贸易。明朝的初衷与一开始就奔着侵略去的欧洲殖民者就完全不同。

没有殖民的需要

欧洲人大规模对外侵略殖民,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欧洲本土的资源匮乏,远远不能够支持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所以要前往海外掠夺财富进行资本积累。

然而当时的明帝国,是全球最富庶发达的国家,物产丰饶而领土辽阔,这并非自卖自夸,而是事实。因为元末战争,明朝人口只有七千万上下,巨大的领土范围足够发展,根本用不着再去殖民侵略。

更讽刺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在美洲掠夺的金银,最终因为大量购买瓷器、茶叶、丝绸等而流入明帝国,明朝被称作“白银帝国”。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郑和船队,没有像西方国家建立海外殖民地?我们不妨从他的官方身份了解起。

郑和(1371年-1433年),公元1405年7月11日大明朱棣皇帝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众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网络配图)

大家请注意正副使的官品和职务,正使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官居四品,“钦差兵太监”军衔;副使王景弘太监,南京监国。而前后时代的哥伦布、达伽马等是没有官方身份和政府资助。

(网络配图)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一直存在两个主流王道与霸道,《永乐实录 卷一百一十九 》: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虽加厚不为过也。”郑和下西洋正是王道的所体现,而西方航海建殖民统治是霸道。中国和平崛起正是新时代的郑和下西洋!

(网络配图)

如有不妥,欢迎大家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