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为什么项伯帮刘邦不帮项羽 项伯为什么帮刘邦?鸿门宴上

鸿门宴中为什么项伯帮刘邦不帮项羽 项伯为什么帮刘邦?鸿门宴上

网友提问:

项伯身为项羽的亲人,为何在鸿门宴的时候偏向刘邦?

优质回答:

只能说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却不懂政治的人。

项羽进驻关中时,因为刘邦派人守函谷关,导致项羽大怒,派兵夺取了函谷关,又收到刘邦手下司马曹无伤的告密,说是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并且让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为丞相,这让项羽大怒,并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发兵消灭刘邦。

当天晚上,项伯得到项羽第二天要发兵攻打刘邦的消息,连夜快马去见张良,告诉张良项羽第二天的行动,劝张良离开刘邦,为什么项伯要救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一命,项伯知恩图报,所以说项伯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当天晚上,张良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邦,刘邦一听,吓得跳起来,马上让张良引见项伯,刘邦先是极力讨好项伯,向项伯解释项羽误会自已的原因,后来又当场发挥,准备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啊?因为想拉拢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让项羽放弃攻打刘邦的军事行动,当时刘邦的势力远远不能和项羽相抗衡。

项伯答应了刘邦,在项羽面前说好话,并让刘邦第二天一大早,去项羽军营赔罪。然后又连夜回到项羽军的营中,向项羽告知此事,从项伯口中说出来的话,项羽至少会相信,项伯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当时就决定,暂时不军事行动,第二天看刘邦的表现。

第二天就是鸿门宴,刘邦一大早,带了张良、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及数百名随从来到项羽的军营,项羽就准备了酒菜来招待刘邦,刘邦在鸿门宴向项羽示弱,并极力向项羽解释,让项羽相信了刘邦没有自立为王的心思,只是间谍曹无伤的陷害。

于是项羽决定不杀刘邦,但是坐在一边范增却不服气,私下找下项庄舞剑,让项庄找机会杀了刘邦,于是项庄就进来宴席舞剑,这个时候,项伯发现不对劲,就挺身而出,以和项庄共同舞剑为由,挡住项庄可能刺杀刘邦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时候,刘邦和项伯可是儿女亲家。

项伯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却完全不懂政治,他没有意识到项羽与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已经成为了政治上的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对手。而项羽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项羽在意的是刘邦是不是臣服自已,项羽自认为是个项天立地的英雄,是不会干在宴席上杀害刘邦的事,项羽很在意自已的名声,就算是要杀刘邦,也会在战场上,而不是在自已的大营偷偷摸摸的杀。

项羽不杀刘邦的决定,影响了项伯,项伯见项羽如此,而自已又和刘邦是儿女亲家,于是在鸿门宴上就偏向刘邦,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他网友回答

高一课本当中节选了《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段,学生经常会有一个疑问,作为项羽唯一的叔叔,和项羽关系最近,却为何要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呢?这不是出卖自己的侄子,做了内奸吗?

有的学生读书比较细致,就引用书中的话“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认为,原来是项伯和刘邦结成了亲家,于是背叛了项羽。这个理由貌似有理,其实不然。

确实,项伯在得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的时候,选择去刘邦大营通风报信,。但是,项伯找的并非是刘邦,而是张良。项伯“素善留侯张良”,而在后文,张良向刘邦解释项伯为何会甘冒奇险,来为自己通风报信时,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还在秦朝时期,项伯曾经和张良交往,项伯杀了人,是张良设计救了项伯,因为对于项伯来说,张良有救命之恩。此时,项羽决定攻打刘邦,刘邦一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张良必然性命难保。项伯为了救自己的恩人,于是前往刘邦大营,希望张良和自己一起悄悄离开。

从这点赶来,项伯是个重情重义,为朋友甘愿两肋插刀的奇男子。

那项伯怎么和刘邦搭上关系的呢?还是因为张良的引荐。

当张良听闻项羽即将在第二天发动对刘邦军队的进攻,大惊失色。张良第一个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刘邦的存亡。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张良此话不过是个托词。当年在韩王手下,张良就很不得志,一旦韩王派遣张良陪送刘邦,就趁机离开韩王。可以说,张良和韩王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恩义。但是,张良不能直接说自己必须帮助沛公,那样的话必然引起项伯的不快。张良是何等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项伯性情也了如指掌,他深深明白,项伯此人,只可以以情义动之,无法以利益引诱,是以强调自己必须告知刘邦,独自逃生是绝对不符合道义的。

项伯一听,果然不再强求。

于是,项羽准备发动奇袭的绝密情报,就让敌方主将刘邦知道了。

可以说,当时的项伯心情肯定忐忑不安,自己这么做究竟是对是错呢?会不会对侄子项羽造成伤害呢?

不过,当刘邦邀请项伯进入大帐,双方开始交谈的时候,项伯渐渐的打消了对刘邦的疑忌。

刘邦此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确实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张良向刘邦汇报情况,刘邦大惊,询问“如之奈何?”在刘邦一生中,估计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之奈何”了。不过,我倒不觉得刘邦多么没有主见,反而可以看出刘邦对张良的绝对信任,既然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属下,不如亲之信之,借助他人的力量成自己大事。

张良告诉刘邦:“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举一反三,发挥出色,让人赞叹。刘邦首先是亲自捧起酒杯,为项伯祝酒,然后“约为婚姻”。然后对项伯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然后,刘邦提出希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这个时候,文中才写到“项伯许诺”。

也就是说,打动项伯的并非是什么刘邦祝酒,给项伯面子,也不是什么约为婚姻,给项伯一些诱惑。在当时项羽已经成为天下诸侯盟主,巨鹿一战威震天下。刘邦确实是汉末诸侯中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在当时无论是从兵力,还是从影响力来说,都远远不能和项羽相比。于是,当张良问刘邦:“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自己也只能沉默。那么,项羽如此强大,刘邦如此弱小,项伯有必要舍弃项羽的大腿,而选择刘邦的细胳膊吗?何况,项伯在项羽手下本就

担任楚国的左尹,也就是丞相级别的高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不会在意什么和刘邦的亲家关系了。

真正打动项伯的还是刘邦言语中的所谓真相。

当初,项羽之所以决定攻打刘邦,就是因为曹无伤的告密和范增的建议,两人的说法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刘邦意图自立,对抗项羽。但是,毕竟只是一面之词。此时,刘邦亲口说明自己并没有像曹无伤说的那样抢占财宝,而之所以派遣军队驻守函谷关,以至于范增认定刘邦意图争霸天下,是因为自己要阻止其他的诸侯进入函谷关。也就是说,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谨守本分,甚至是为了项羽的。

项伯心动了,于是告诉刘邦第二天早一点来见项羽,亲自向项羽解释。这也就表明,项伯回到楚营,会向项羽解释,放弃第二天的进攻。

果然,项伯回到大营,就劝说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伯的第一句话是强调刘邦的大功,当然,项伯也有夸大刘邦本领,贬低项羽的成分,即便刘邦攻破咸阳,其实也是仗着项羽巨鹿大战的威名。不过作为叔叔,就算是说话有几分蛮横,项羽也无可奈何。而项伯强调不能进攻刘邦的重点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就是攻打刘邦不符合大义。

于是,项伯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的动机就清楚了。当时,虽然说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但是即便是项羽行事,也应当遵循最基本的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的基本原则。绝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任意杀害有功之臣。

加上在第二天的鸿门宴上,刘邦一番言辞,强调自己和项羽曾经并肩作战,表态绝对不会背叛项羽。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也就是说,项羽心里已经放弃了杀掉刘邦的念头了,虽然还有些疑虑,项羽性格极度自信,留下刘邦性命,以观后效,又有何不可呢?

于是,当范增拿出玉玦一再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默然不应”。项羽其实已经放弃了杀掉刘邦的计划。于是,当范增没有经过项羽的同意,擅自召项庄入大帐,刺杀刘邦之时,项伯也拔剑护卫刘邦。

项伯这么做,正是执行项羽的意见,保护项羽的名声和大业的行为啊。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收了张良的一双玉壁,吃人家嘴短,收了人家好处当然得给人家办事了。要不怎样下台呢。

其他网友回答

项伯是项羽亲人,他没有背叛项羽,是在帮项羽,或者是在帮项羽和刘邦两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鸿门宴,不必一样,我想说一个不一样的鸿门宴。

其实鸿门宴是一件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我们熟知的是《史记》中的鸿门宴,然而细细推敲,有很多疑点。

《史记》中的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

第一,楚军的高级干部深夜探访敌营就很值得怀疑,能出项羽大营本就是个奇迹,再回来更是个奇迹,除非项伯本就是项羽派去联络的。

第二,项伯回来后,说服项羽不再进攻刘邦,项伯为什么替刘邦说话?如果说先前种种不能说明项伯偏向刘邦,那么在鸿门宴上项伯为刘邦挡剑,傻子都能看出来了吧?己方高级干部私通外敌,就算项羽得势的时候可以原谅项伯,被刘邦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就不会拿项伯出气?这些仔细想想,很不像话。

第三,项羽再不济,也不会出卖曹无伤吧,他是万军之首,怎么这点信义都没有,如果是随口说说的,这么没脑子的人能率领千军万马?

我们不说其它,就先说说这些,我们综合各种已知条件,提出可能性比较大的假说。

首先,假设当时的背景,军中实际领袖是范增,项羽是挂名的领导核心,范增代表楚王,当时楚军中大部份人听范增的,范增又是项羽亚父,项羽也听范增的,但是和以前不一样的是,项羽能打仗,打了几个大胜仗,军中威望节节上升,有取代范增之势,最关健的是项羽心中,己早就不服范增,这历史上是有记载的。

其次,我们假设,项羽和刘邦是一伙的,项羽派项伯去和刘邦商量事情的,这些事是瞒着范增的。

第三,刘邦去赴鸿门宴是和项羽说好的,肯定没事,整个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演了一场戏给范增看的,范增是真心要杀刘邦,鸿门宴后是项羽安排好送刘邦出的大营,凭刘邦带着几个人能出楚军大营,用脚想想可能吗,要知道上上下下都知道要杀刘邦的啊,这是项羽送刘邦出去的,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刘邦这个人大半辈子都在逃命,项羽不保证,他绝不会去冒这个险。

果真如此,我们来看看一个和《史记》不一样的鸿门宴。

项羽杀宋义成为楚国上将军后,因范增和楚怀王是一条心,项羽不能完全掌控军队,始终心中不忿。刘邦灭秦后,项羽并不想和刘邦开战,是楚怀王和范增组织人两边挑唆,到刘邦这儿说项羽要来进攻刘邦,致使刘邦到派军队到函谷关设防,然后和项羽说刘邦自恃功高,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唆使项羽打下函谷关,入关和刘邦决战,刚开始楚怀王和范增是成功了,但进关后,项羽很快明白过来了,他的敌人不是刘邦,是楚怀王和范增,他要灭掉范增和楚怀王,自己做西楚霸王,为了这个政治目的,刘邦不但不能打,还是最重要的盟友。这时他派项伯去联络刘邦,项伯去是带着他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去问刘邦,就是他刘邦是否拥护他项羽做西楚霸王,刘邦当然答应了,项羽和刘邦合谋一个鸿门宴,演了一场戏给楚怀王和范增看,刘邦去送了一块皇帝才能用的玉壁给项羽,意思很明白,项羽心花怒放,至于项庄、项伯、樊哙、张良等人物的出场,都是做秀演戏,项羽有意说出曹无伤,让刘邦杀了曹无伤,以警告范增,因为范增和曹无伤都是楚怀王的人,是一伙的。

项羽护送刘邦回营后,刘邦带头并串联各方势力,拥护项羽为西楚霸王,项羽完成了他的政治理想。范增眼看无力回天,郁郁而终。

如此解释上面的问题也就说得通了。

鸿门宴是项羽召开的楚国远征军的总结会议,而项伯是项刘的接头人,项伯会见刘邦是项羽安排的,这次会议对项羽来说非常成功,他掌握了实权,成了西楚霸王,达到了人生的颠峰,也体现了项羽除打仗以外,还具备非凡的政治才能。

所以说项伯是在帮刘邦,更是在帮项羽成就大业,他对项羽老忠了,你放心。

其他网友回答

一,张良有恩于项伯,项伯不想看张良有难。二,刘邦的成功表演,和项伯见面以兄长之礼待之,并用一套说辞,解释了进入关中,驻军灞上都是为了项羽,自己对项羽十分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