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文中提到了哪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关于孝的典故

二十四孝图文中提到了哪些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关于孝的典故

网友提问: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关于“孝”精神的解读,在如今是否还适用?

优质回答: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孝顺父母是必须,但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孔雀东南飞》:汉末建安中, 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 为仲卿母所遣, 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 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 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 为诗云尔。

焦仲卿的妻子刘氏侍奉婆婆多年,平时也很孝顺,“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大人故嫌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可是婆婆就是看不敢刘氏,逼着焦仲卿把刘氏休了,另娶别的女子。焦仲卿孝顺母亲,不敢忤逆,便让刘氏回娘家了。最后,两人双双殉情,令人唏嘘。

《二十四孝》是讲了古时候二十四个孝顺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直到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但是我依然觉得,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无可厚非,但是不能“愚孝”,就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一样,生活中没什么错误,而且吃苦能干,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可是自己的母亲看不惯,让他休妻,他就把自己的妻子送回娘家了。

现在看来,毕竟是自己的妻子和自己过一辈子,而且也没有什么错误,即使母亲百般挑剔,但是这要夫妻同心,还有法律的帮助,相信自己的母亲最后会认可的。古人孝顺父母,但是也有愚孝的,焦仲卿就是个例子。所以在当今社会,应该从实际出发,要有自己的想法。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相传由元朝人郭居敬辑录,后来的印本配上图画,通称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物。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的、社会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客观的普遍真理。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轮流坐庄、婆媳循环、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