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感恩教育如何实施?

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感恩教育如何实施?

网友提问:

感恩教育如何实施?

优质回答:

古人云,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古人又云,要好儿孙须积德,欲高门第快读书。先要有德的基因。古代女子怀孕时,心正,身正。口不枉言,身不枉行。生下来更要以道德教育为主。孟母三迁,窦燕山的义方都是以道德教育名扬千古。子孙都有大出息。现在的父母也都崇尚道德教育,但也有疏忽的地方。比方说,看手机,吃小食品,冷饮冰糕。有些孩子就是因为这些而变的浮躁,不听话。不爱吃饭,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所以,做妈妈的要注意很多细节,不要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钱。给老人花钱就舍不得,这是薄父母而厚子弟。更要以勤俭来引导孩子。配合幼儿园教育。孩子长大了自然知道感恩,社会上已经有很多怀孕妈妈让孩子听弟子规,听到出生再听到三岁。四五岁开始教洒扫庭除,应对。朋友们可以试用。教育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其实大部分妈妈都有自己的义方。

其他网友观点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人明白感恩的内涵,理解和认同感恩是人心灵成长、思想成长、业绩成长之必须,是人自动自发的活动。其次要开展助人活动,让人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助人活动带来的收获。第三,开展感恩活动体验成果分享。第四,感恩升华。有人说过:成就小事,需要朋友;成就大事,需要对手。感恩不但感恩帮助自己的朋友,还要感恩给自己佰小绊脚的对手。可举例说明,深化感恩教育。您说呢?祝好[祈祷]

其他网友观点

最好的方法是身教,所以别将感恩教育也交给学校老师。

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都强调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

我认为感恩是每个人都该有的,父母在生活中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言行举止必定和谐文明得体,孩子在父母们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传承了优秀的品行。

感恩教育它不是学校老师组织几次活动,专家上几堂课,孩子就学会了,即使学了,那只是知道了,而不一定会付诸行动吧。哪怕是感恩老师这样的活动,恐怕学生完成的是一次品德作业,一次表演而已。

真正地把感知转化为素养,家长比老师的作用更大的。

其他网友观点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感恩是文明、是品德,更是责任,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去尊敬师长,去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赢得友谊、拥有快乐。要使学生学会感恩,就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学生的感恩教育就 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一点一滴做起。

一、正面教育,我们要从认知层面上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毫无功利的给予。教育学生应从珍惜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教师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 、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知恩,并捕捉日常生活中自已受到的恩惠,从而使他们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

二、培养意识,我们要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的故事会,观看感恩教育的录象影片,如:《背着父亲上学》、《洪战辉的故事》……还可以收集相关的公益广告,写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开展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从实践层面上讲,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例如:在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开展“感谢妈妈”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父母的辛劳。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之心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感与欲望!在重阳节到来时可引导学生到社区福利院为老人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为弱势群体施恩的愉悦。

在实施感恩教育时, 要重细节, 从小事做起 , 从身边的点滴做起 , 注重挖掘小事的意义和精髓,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 在点滴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 重经常 , “生活无小事 , 时时处处皆教育”, 要让学生知道值得感激的人和事很多 , 把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 形成习惯 ,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 重体验 , 学生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是在生活中历练形成、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

其他网友观点

近些年,类似的所谓“亲情教育活动”并不少。一些学校也往往喜欢通过仪式化的活动来“催化”孩子的感恩之心。例如,“给父母洗脚”成了很多学校的选择。父母本身的辛苦无处不在,完全可以用更加细致入微的方式来表达感恩之心,绝非“一洗了之”。

同时,这种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很容易产生两个负面效应。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父母的负担,从而引发孩子的负疚感,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甚至“愚孝”,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和个性。另一方面,“念亲恩”是一种崇高的感情,理应把对父母恩情的回报化解为“正能量”,为普天下的父母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狭隘地解读或强调感恩,会让孩子渐渐产生良好的“私德”,却丢失了应有的“公德心”,使“陌生人关系”这把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尺子一再缩短。

正确进行感恩教育,一个关键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要寄希望于“催产针”一打,感恩之情就像婴儿一样呱呱坠地;而应当在日积月累中让孩子逐步成长,瓜熟蒂落。

在许多国家,中小学生从事社会活动或打工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本身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比对和体会父母之艰辛,逐步懂得感恩的道理。

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每位家长桌上都有一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这个阶段,孩子正在学习书信的写法,因此老师布置了这个作业。许多孩子写给父母的书信中,没有“伟大”之类口号式的表达,没有“爱”这类庞大的词汇,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芝麻小事,却触动了孩子的心灵,用幼稚的笔触记录下来,也让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和感恩。这样的作业,是否比一场痛哭流涕的演讲更有效呢?

时值端午节,思考亲情和感恩的话题更有意味。事实上,端午除了发端于爱国之情外,也强调亲情孝道。放弃简单粗暴的思路,让孩子沿着自然的成长曲线慢慢成长,孩子终有一天会懂得感恩的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

感恩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webp” />

与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