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刘邦对卢绾封王真心实意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网友提问:

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优质回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度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继而实现中央集权统治。然而,到了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在汲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后,却采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制”,除在中央直接管辖区域推行军衔之外,却将韩信、吴芮、彭越等人分封为王,那么刘邦为何不将同样功勋卓著的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分封为王呢?

西汉初期曾存在七大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楚王(齐王)韩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韩王韩信和赵王张耳(张敖),而这七位异姓王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之一:项羽分封天下后的旧有诸侯,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状态

项羽西入关中灭秦后,曾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而随着此后再度天下大乱,以及之后的楚汉争霸,虽然有的诸侯被消灭,但仍有个别残存并倒向了刘邦,因而在西汉建立之后,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韩信得以保留。

△项羽分封天下示意图

1、燕王臧荼。臧荼本为燕国旧将,秦末天下大乱之后,韩广被燕地贵族立为燕王,臧荼便归入其麾下为将。巨鹿之战中,臧荼奉命率兵救援赵国,之后随同项羽西入关中。项羽分封天下时,将韩王韩广迁为辽东王,反将臧荼封为燕王,之后韩广不愿迁走与臧荼发生火并被杀。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接连灭掉西魏魏豹、代王陈馀和赵王赵歇后派人送信给臧荼,臧荼逐投降刘邦,楚汉争霸后又拥戴刘邦称帝。然而,臧荼虽然归顺刘邦,但刘邦对燕地和辽东却是鞭长莫及,因此西汉建立之后,刘邦只能顺势继续分封其为燕王。

2、长沙王吴芮。秦末天下大乱,乱兵到处肆虐,吴芮便组织家丁亲兵抗击流寇,之后迅速拉起一支队伍,由于在当地颇有声望,吴芮被百姓奉为“鄱君”。此后,吴芮支持项羽,并带兵横扫赣、湘、桂一带,甚至有一些秦朝官吏也率部下归附。吴芮见英布作战勇猛,且已经具有一定势力,于是将女儿嫁给他,令其出兵攻秦。之后吴芮配合项羽南征北战,灭秦之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而其女婿英布也被封为九江王。楚汉争霸时期,吴芮在洞庭湖一带遇到好友张良,在其劝说之下进而改拥刘邦,并在楚汉争霸后奉刘邦为帝。与燕王臧荼一样,长期与项羽争霸的刘邦根本无力对吴芮统治区实现直接统治,因此在西汉建立之后封其为长沙王。

3、韩王韩信。韩王信本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战国各国纷纷起兵自立,只有韩国没有立下后嗣,因而只是立了韩国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项羽分封天下时,虽然也以韩成为韩王,但因张良投奔刘邦而阻止其返回封地,将其带回彭城后先废为侯、后杀死。而韩王信则被刘邦封为将军,并在张良辅佐下恢复韩国的十几座城池,并在之后攻灭项羽分封的韩王郑昌,于是刘邦便又封其为韩王,而韩王信则带领韩地军队跟随刘邦。韩王信应该算是残留诸侯中实力最弱的一个,因此刘邦建立西汉之后,虽然仍以他为韩王,但却将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建都晋阳(后迁往马邑)。

纵观秦末天下大乱到西汉建立的这段时间,刘邦从丰沛起兵到最终称帝建国,势力始终未曾触及到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的统治区域,虽然成功的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但这几位异姓王却始终处于较为独立的状态,因此刘邦称帝后分封他们为王,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情况之二:本为汉军阵营却相对独立,刘邦被迫妥协分封为王

整个楚汉争霸时期,随着彭城之战的战败,刘邦在正面战场无法抵御项羽的情况下,只能剑走偏锋扩大地盘的同时对项羽形成包围局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汉军阵营的部分将领逐渐进入独立状态,刘邦先后将其分封为王,并在西汉建立后被迫延续。

1、赵王张耳(张敖)。张耳本就是反秦人士,后因秦始皇追捕而与陈馀逃往陈县,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张耳与陈馀逐投奔义军。之后,张耳、陈馀在邯郸奉义军将领武臣为赵王,武臣死后两人又奉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巨鹿之战中,张耳因陈馀不肯发兵救援而与其反目成仇,后张耳因随项羽西入关中而被封赵王,赵王赵歇则被改封代王。后来,陈馀一怒之下向田荣借兵杀回赵地,张耳战败后投靠刘邦。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时,张耳奉命跟随,在攻灭赵代之后,为了镇守赵地,韩信为张耳请封赵王,刘邦许之,于是张耳便在赵地招募训练士兵,供韩信伐齐。张耳去世之后,其子张敖即位赵王,刘邦建立西汉后,得以保留封国。

2、楚王(齐王)韩信。韩信本为平民出身,早年较为穷困潦倒,秦末天下大乱之后,韩信投奔项梁,项梁死后又归属项羽,虽然屡有献策,却从未被采纳。之后,韩信投奔刘邦,在萧何的多次推荐下才获得重用。彭城战败后,刘邦采纳韩信建议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于是率兵先后攻灭西魏和赵代,并降伏燕王臧荼,之后又率兵攻占并平定齐地,却也导致说客郦食其被杀。之后,韩信向刘邦请封代理齐王,代为管理齐地,由于齐地距离刘邦过远,根本无法直接统治,因此在张良建议之下封其为齐王。虽然刘邦对韩信重用,却也对其处处防范,因此垓下之战后便夺去了他的兵权,并将其改封楚地。

3、淮南王英布。如前文所述,英布乃是吴芮的女婿,起兵后曾跟随项梁作战,之后被楚怀王封为当阳君。巨鹿之战中,英布曾奉命率兵出征,后项羽在安阳杀死宋义,英布逐归于其麾下。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英布因功得以获封九江王。英布虽为项羽麾下,却也因项羽的为人而对其离心离德,项羽曾在平定齐地叛乱时命其出兵,却被英布推脱。彭城之战后,刘邦派随何游说英布,英布逐倒向刘邦,在被楚军击败后遂逃至刘邦处,后派人到九江地区招募旧部数千人。前203年,刘邦为了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遂封英布为淮南王,英布奉命返回九江地区,并于前201年策反大司马周殷叛楚,从九江率兵北上围攻项羽于垓下,西汉建国后封国得以保存。

4、梁王彭越。秦末天下大乱时,彭越在魏地起兵响应,刘邦率兵西进攻打昌邑时,曾获得彭越的帮助。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彭越虽然已经发展到了一万多人,却因功绩不明而未能得以获封,也从未归属任何一方势力。前206年,齐地叛乱爆发之后,刘邦为了将楚军主力吸引在齐地,便派人封彭越为将军,命其攻打楚军,后在彭城之战前正式归顺刘邦,刘邦则任命其为魏国国相。彭城之战后,在楚汉对峙时期,彭越奉命留在梁地不断袭扰项羽后方,导致项羽的粮道始终处于威胁之中。垓下之战前夕,刘邦为了围攻项羽,封彭越为梁王,彭越遂率兵与刘邦合兵攻打项羽。西汉立国之后,彭越的封国得以保存。

如上所述,张耳、韩信、英布、彭越这四位异姓王,在归顺刘邦时本无固定地盘,乃是正儿八经的汉军出身,却在楚汉争霸时期因各种原因而获得了较为独立的地位,而刘邦为了合击项羽,迫于无奈而只能将其分封于各地,而在西汉立国时,由于这些人根基已经较为稳固,加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也只能保留其封国。

刘邦分封诸王存在妥协成分,其他功臣与以上几人情况不同

纵观秦汉历史,刘邦实际上才是秦始皇的忠实继承者,他其实看到了秦始皇包括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内一系列政策的先进性,这也是汉承秦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西汉建国后,刘邦其实并不打算推行分封制。

然而由于秦末天下大乱到西汉建立这一时期,天下处于群雄割据的状态,刘邦虽然最终灭掉了项羽,但却无法直接统治势力延伸到天下各个地区,因而只能被迫承认各地诸侯国的存在,刘邦的分封实际上存在一定妥协成分。

周勃、灌婴、樊哙、曹参、韩信、张良等人虽然也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乃是当之无愧的西汉开国功臣,然而他们的情况与以上诸人却有着显著的区别,那便是他们始终受刘邦的直接或间接指挥,从未真正脱离刘邦的管辖。因此,刘邦在并不打算恢复分封制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再分封他们为王。

△卢绾情况较为特殊

只有卢绾的情况较为特殊,西汉初期由于臧荼在燕地造反,被攻灭之后燕地却因天高皇帝远、且地处各诸侯夹缝之中而无法直接受中央管辖,刘邦于是将最为亲近的卢绾封为燕王,统辖燕地。刘邦此举其实是为了对燕地实现间接统治,令他没想到的是,卢绾获封之后却逐渐离心离德。

其他网友回答

朋友们别抢,这个问题我来答:

前言:面对秦王朝的苛令重赋,严刑峻法。使得全国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起义对抗朝廷。终于在各地起义军的联合之下,推翻了残暴不仁的秦王朝。紧接着就是各路义军间的内耗,为了争夺统治权,实现自身的一腔抱负,相互争伐,尔虞我诈,上演了一幕幕兵戈铁骑,浩瀚壮观的攻伐场景。而最终,以刘邦的汉军笑到最后,夺取了胜利。而这场胜利的到来,确与他分封的七大王有很大关系,无这七人的分封,也无汉朝的江山。

先来看这七人是谁,楚王韩信,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以及赵王张耳。

不难发现,七王之中尽无一人是刘邦旧部,沛县的老兄弟。这又是为何?

司马迁说的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七人的分封也皆为政治利益不得己而为之。并不是出于刘邦的本意,实属无奈,权宜之计。在夺的汉朝江山之后,果不其然,七王之中,只有一人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而这并不是刘邦仁慈,也是全盘计划考虑过后,才留下一命。也是利益为之。

而诸如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等沛县老兄弟,则和利益不挂钩,他们是共同举事,心甘情愿追随刘邦。所以开国后,这些人也全部封为候。

当年刘邦势弱,单打独斗又弄不过项羽。于是连络各地有兵马威望的诸侯共同拒之。俗语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刘邦给的又岂是钱财能比拟,能心动?他甩手一挥,承诺,只要跟我合作,就封你为王,做一方霸主。面对如此大的诱惑谁能拒绝。这时的英布就是在刘邦的利诱下,才被拉拢过来反叛项羽。

有人会说,本来英布就是王,为何还要反叛项羽。众所周知,项羽打仗豪气,可是性格却小气,很不大方。刘邦加以重利诱惑,在加上项羽时刻疑心英布,综合多方面原因,英布最后临阵倒戈,归附刘邦。

在说韩信与彭越的王,当年刘邦反击项羽,要求二人同时进兵包围,此二人确按兵不动,刘邦百思不得其解。后结良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于是令使者告之二人,只要出兵,都会被封王,且拥有大片的城池土地。二人这才欣然出兵,也才有了后来的骇下之战,大汉朝的建立,所队说到底,也是利益驱使。同样,其他诸王无一不得到刘邦的好处。正因刘邦的掷地千金,才结成了各路诸侯同盟共同讨代项羽大军,奠定了汉朝江山。

那么除了利益,沛县旧部没被封王还有其它原因吗?当然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影响,所谓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又如打断骨头连着筋等话语,这一切无非也就是亲疏有别几个字。

想那七人,哪个不是外人,有好些都是项羽的旧部,而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却是从起事以来,一直跟随自己出身入死,九死一生的好兄弟。要说封王,情感上刘邦更愿意让兄弟当王,哪有外人的份。

既然亲疏有别,谁近谁远,刘邦清楚的很,于是在开国后,这七王相继死掉,(除了长沙王吴芮,)。反观萧何,周勃,樊哙等人,个个得以善终。除了卢绾,这是特殊情况,也是他自己找死,做了对不起刘邦的事,最后逃往匈奴去了。曾经藏荼死后,还让卢绾接替燕王的位子,可见二人感情何等深厚。

所以,对旧部的不分王,其实是保护这些人,因为在刘邦心中早己盘算好,一旦夺的大汉江山,势必要除掉异姓王。这从晚年的刘邦与群臣订立白马盟约就看的出来,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当然,说这话是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刘氏江山被吕氏篡夺。虽说是后话,不也道出了刘邦的心声吗?对吕雉如此,何况异姓七王乎!

结语:想刘邦从小生活在市井之中,形形色色之人见过不人。不是靠着察言观色,唯才是用,挥金如土这些特质,凭他文不如张良,邦不如萧何,武不及韩信,怎能夺取天下。但这三人在历害,都不及刘邦驭人之术,他能看穿人心,满足他人欲望。尽管刘邦身上也有很多缺点,但不可否认,他也是重情重义的汉子。虽说早期没让出身入死的兄弟们当王,然而个个不也是全身而退吗?并没有像朱元璋似的,为保江山大肆乱杀功臣,个个也是荣华富贵,显耀无比,避荫子孙。真真是福兮祸所伏,对沛县旧部来说,祸兮福所倚不是最完美的解释吗!

关注《铭豪谈史》,由浅入深讲解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这段话是汉高祖刘邦自己说的,可以说刘邦对自己和项羽的评价很透彻,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成绩一番事业与他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而助力刘邦成帝王之业的团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刘邦的同乡好友,起兵之时便跟随刘邦的人;第二类是投奔刘邦而来的谋士团队;第三类便是异姓诸侯王团队。

刘邦到底封了多少异姓诸侯王呢?这些异姓诸侯王都有谁?

异姓诸侯王一共是八位, 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wan三声)、楚王韩信、韩王信,在这些人物里面,有曾经的项羽旧部、有秦朝的官吏,也有中途跳槽的。

这八位异姓王中仅有张耳与卢绾两人是刘邦的老朋友旧相识,而卢绾更是刘邦最亲近的属下,他们二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本不是诸侯王,而是因为燕王臧荼谋反,刘邦斩杀臧荼之后,为了平衡各诸侯王之间的势力,所以便选派卢绾为燕王。张耳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后人,他曾经做过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门客,刘邦年轻时崇拜信陵君,便前去投奔,可惜信陵君早已归天,正巧张耳在召集门客,于是刘邦便投在了张耳门下,一起混了好久,同吃同住交情不浅。张耳生前颇受刘邦礼遇,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张敖继承了王位,并娶了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为妻,是刘邦的姑爷。

长沙王吴芮是秦朝故吏,他是第一个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秦吏,后支持项羽反秦,而九江王英布是他的女婿。梁王彭越本是强盗出身,在乱世之中趁机得以立足,他更是游击战争的创始人,在楚汉战争之中正是他不停地骚扰楚军的后方和粮草辎重,助刘邦以大力。楚王韩信本是项羽手下,因项羽不重用而投奔刘邦,韩信用兵手段高明,精通兵法韬略,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生之中仅有一次和项羽的正面交锋便将项羽打残,而后项羽乌江自刎,后世奉韩信为“兵仙”,是古代兵家“四圣”之一。韩王信,也叫韩信,他是战国时期韩国韩襄王的庶出孙子,在汉高祖二年封为韩王。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才是真正的刘邦团队核心班子成员,他们一生之中都是从始至终跟随刘邦,其中樊哙和刘邦还是连襟,都是吕太公的姑爷,而周勃和灌婴更是在日后平定诸吕中定鼎汉室天下的两名重臣。

而题目所言的韩信、吴芮、卢绾、彭越为异姓诸侯王,周勃、灌婴、樊哙均为列侯,他们分属于刘邦团队中的不同阵营,若论功绩周勃等人貌似不比异性诸侯王小多少,可是为什么他们为王,而周勃等为列侯呢?刘邦这样做,又出于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呢?

一、灭秦联盟,虽以项羽居首,可是本质上却是一个松散的同盟。

项羽率领六国联军击败了秦军,灭亡了秦朝,虽然项羽作为主力在“巨鹿之战”后就如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对于整个义军而言,其组织性并不严密。

项羽灭秦后,大肆分封诸侯王,而自己却做了西楚霸王,而当时天下的各路诸侯们其实是各有各的打算,项羽一心想做天下之主,可是也没那么容易,所以他才以分封诸侯来暂且缓解一下各势力的情绪。

在这些势力中,有的人就想恢复旧制,有的人想趁火打劫捞点好处,而有的人则想问鼎天下,比如刘邦。所以,秦虽亡,可天下并不太平,还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

二、楚汉战争中,面对强大的楚军,刘邦要想取胜必须要联合其他诸侯,但是刘邦并没有对这些诸侯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力。

灭秦战争中,是以项羽为主导联合其他势力进行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而在其后的楚汉战争中,则是以刘邦为主导联合其他诸侯进行的战争,并且取得了胜利。

而对于刘邦而言,在灭楚的战争中,韩信和彭越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但是同样有一个前提,就是刘邦都曾对他们二人许以重利,当没有利益的驱使时,他们二人可是多次置刘邦于险境,找各种理由拒不出兵,只有在刘邦施以利益之后才鼎力相助,所以说尽管刘邦成功的将西楚霸王项羽困于乌江自刎,建立了西汉王朝,可是在立国之初,刘邦对这些诸侯们仍然没有强有力的约束。

所以说,为了稳定政权,刘邦必须要在立国之后对这些诸侯们大肆分封为异姓诸侯王,这是刘邦出于汉初政权不稳而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

三、周勃等人封侯的原因?

这些人都是虽刘邦起兵的老臣,是刘邦团队的核心人物,这些人基本上都参与了秦末起义,楚汉争霸的全过程,这些人在刘邦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都誓死相随,没有抛弃过刘邦,可以说对刘邦忠心不二。

刘邦过世之后,吕后临朝,大肆分封诸吕为王,坏了刘邦“白马之盟”所言:“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也正是这帮老臣们在之后铲平诸吕的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维护了刘氏天下。

刘邦对这些老臣不薄,封侯拜相者比比皆是,他们所享受的特权也是很大的,也都是既有领地又有兵权,但是相对于异姓诸侯王还是要差些的,因为毕竟异姓诸侯王的身份不同,他们在楚汉战争时期的身份是和刘邦平起平坐的。

总结:

说起刘邦,很多朋友要想到朱元璋,他们两位皇帝都是平民阶层出身,又在立国之初大杀功臣,是不是有相似的地方,其实不然,朱元璋是真杀功臣,刘邦是清除异姓诸侯王。

和朱元璋相比,刘邦杀的人少多了,起码和刘邦沛县起兵以及自己团队的人员大都得到了善终,而且待遇很好,可虽朱元璋起兵的老兄弟们还真的没留下几个人,这就是他们二人本质的区别,当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在此不表了。

刘邦在立国之后,一个一个的将异姓诸侯王收拾了,最终得了善终的只有长沙王吴芮,剩下的不是被杀,就是逃到了匈奴。如果站在刘邦的角度来看待异姓诸侯王的事情,为了加强皇权的集中,巩固汉室江山,诸侯王就必须要铲除。

秦统一六国而建立大一统的王朝,经过项羽的打乱,天下失去了秩序,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天下再度一统,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而且异姓诸侯王本身在最初的时候就是一个松散的政治同盟,他们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这也不符合天下归一的趋势,这些人在楚汉战争时期愿意为刘邦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是却在天下一统之后不服从皇帝的管理,那么他们只能面临着失败和灭亡了。

刘邦封异姓诸侯王只是立国之初的权宜之计,这些人在时代的浪潮中鼎盛又随之消亡,而刘邦消灭他们是历史在进步,并非是恶举,只是在进行行动的时候,手段有些卑劣罢了,同样,刘邦对周勃等人还是极度信任并恩宠有加的,可以证明刘邦并非薄情寡义之人,而确实是形势所迫,天下大势所决定了刘邦的所作所为,也正因为如此,两汉王朝才能鼎立400余年。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原则上刘邦不想封任何王,大部分只是承认既有事实而已。

彭越、英布、吴芮、张耳、臧荼、韩(王)信都是自带兵源地盘加入汉阵营的,一开始大家名义上都是平起平坐都是王,最后刘邦一个人的地盘达到其他人的总和,所以被推举为皇帝,这才法理上压其他王一头。

只有两个例外,韩信和卢绾。

韩信本是刘邦手下将军,趁刘邦被围困坐地起价擅自称王,逼迫刘邦追认,最后悲剧收场。

卢绾是唯一一个刘邦自愿封的王。

故而萧何、曹参、周勃、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等人都只是封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加入汉集团,成为其核心的一员,而不是加盟者。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啥韩信、吴芮、卢绾、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婴、樊哙却没有被封王.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