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赢得胜利 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而不是项羽赢得胜利 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

网友提问:

楚汉之争,为什么刘邦不守诚信攻打项羽?

优质回答:

刘邦,从沛县发家,逐步强大起来,走到能与项羽相争的地步,靠的是什么呢?背信弃义,做个无耻之人,唯利是图,这才是作为战争年代的准则,也是刘邦才能获胜的原因。在天下面前,所有承诺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项羽当真了,就是自己太过于看中名声了,也小瞧了刘邦。

面对前期强大的项羽,刘邦自己卑躬屈膝,亲赴鸿门宴,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以求自保。但是项羽的谋士亚父范曾,是个明白人,知道刘邦此刻卑躬屈膝,只是为了麻痹项羽,决意谋杀刘邦。于是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可这是项伯发挥作用了,关键时刻反水帮助刘邦。本来作为一家人,胳膊肘偏要往外拐,也难怪项家最后完蛋。刘邦逃过一劫,听从谋士安排,暂且忍让,逃到巴蜀一带,去当个汉王。

项羽心中也大致清楚刘邦的野心,于是在刘邦的四周安排了三秦之地,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分别为,企图遏制刘邦的势力。

刘邦在巴蜀一地,调养生息,实力逐渐大涨,各路人才也纷纷依附,刘邦的大将韩信也准备就绪了。于是确立了攻取三秦,向东扩展夺取天下的战略。

恰巧这时,项羽的东边各国开始作乱了。项羽自持军事实力强大,强行分封诸侯的领地、各路诸侯王,这极大的引起了各个诸侯国的不满,韩国、齐国纷纷起兵反抗项羽。项羽十分恼怒,率军严厉镇压。

刘邦听闻项羽的东边起火了,心中大喜,于是采用张良的计谋,先是派遣韩信进攻三秦地区,拔除进攻东边的最大障碍,然后立马修书一封,告诉项羽,自己只是想收复汉中三秦之地,不会进攻东边。

项羽此刻脑袋也是浆糊装多了,竟然真以为刘邦不会攻击东边,自己不率兵支援三秦地区也就罢了,还送了刘邦三万军队,帮助刘邦收复汉中。项羽这也是个人才,真把刘邦当好兄弟了。

最终在项羽的好心帮助下,刘邦顺利拿下三秦地区,进而准备向东扩张势力,夺取天下。

这时候,项羽才幡然醒悟,决计与刘邦一战,但此刻刘邦的势力已经逐渐做大了,试问天下间还有谁能跟项羽夺天下?只有刘邦了。

彭城大战,刘邦56万大军败的一塌糊涂,项羽取得了暂时胜利。项羽也认识到了刘邦的军事愚蠢,56万大军打不过自己的3万精兵,渐渐又骄傲自大,但随后的一系列战争让项羽再也笑不起来了。

刘邦重用彭越、韩信等优秀军事将领,从北方、南方、敌后展现三面攻击项羽,取得了荥阳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等胜利,楚国逐渐陷入颓势。

这时,刘邦阵营中也出现了巨大分化,韩信的军事实力逐渐增强之后,自立齐王,不听从刘邦调遣,企图汉、齐、楚三国鼎立。刘邦无奈,只好暂时更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天下两分。

项羽的楚军,此刻已经节节败退,势力大不如前了,项羽听闻这个消息,心中大喜,决意天下分治,自己跟刘邦不愧是好兄弟啊。但刘邦不这么想,兄弟见兄弟,背后插一刀,自己要夺得天下,就必须要干掉项羽。

正在项羽轻松开心之时,刘邦突然发起进攻,撕毁鸿沟分治的诺言。此时的项羽懊悔至极,绝不该相信刘邦的鬼话,当初鸿门宴的时候就该杀了他,可惜如今已经没有机会了,最终楚军兵败如山倒,项羽也是乌江自刎。

结语

在战争和天下利益面前,许多谎言都是美丽的泡沫,如果优势的一方轻易相信,那么项羽这样的大英雄就是历史的教训啊。在战争年代,唯利是图,猥琐发育,才是一个弱者夺得天下的最好方式,刘邦的发迹之路很好的说明这一切。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楚汉相争,是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兵者,诡道也,在战争中用诈,不算不诚信,你上了当,只能怨自己,诈不如人。

其次,项羽失信在先,汉王失信在后。天下英雄反秦的时候,共主楚怀王有约定,先入潼关的就封为那里的王。刘邦先入潼关,攻下咸阳,本来应该封在关中,但项羽却利用自己的强势,将刘邦封在汉中,还把楚怀王害死了,杀了投降的子婴,火烧了咸阳。项羽不仅失信于刘邦,而且失信于天下。

第三,项羽失信于天下,刘邦暗度陈仓,关外诸侯也纷纷起兵,反抗项羽的霸道。在在项羽失去民心的时候,顺应潮流才是大信,刘邦顺应的是民心,所以,即使不守鸿沟之约,仍然势如破竹。

第四,鸿沟充其量是停火线,双方的目标都是独霸天下,未达成目标谁都可能打破停火。当时项羽四面受敌,形势对他不利,这才让刘邦抢得先机。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提的有点意思,这涉及到战争艺术。古代中国战事频仍,相关典故甚多,让我们寻找下有没类似的故事。

首先是“宋襄之仁”,讲的是宋襄公攻打郑国时,郑之盟友楚国派大将成得臣援助,成得臣很有谋略,不去正面去救郑国,而是直接打入宋国本土。宋襄公及时回撤,本来战争可以避免,但宋襄公却想给楚致命一击,和对方约战,双方在泓水两岸对峙。然后大白天的成得臣率军渡河,宋襄公的谋士说趁敌军过河一半时发起攻击,宋襄公拒绝并搞了面仁义之旗,说自己要讲仁义,要有诚信,等对方过河再战。楚军渡过河后在整理队形。宋襄公谋士劝谏趁机攻击还不算晚,仍被拒绝。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宋襄公大败,这种所谓仁义被天下人耻笑。

第二个故事是“城濮之战”,即宋襄之仁不久发生的。成得臣大胜入侵宋国,宋新的国君成公向晋文公求救。晋国先办了两个楚国的小跟班曹国和卫国,并联络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一同抵抗南蛮楚国。楚国此时大将仍是成得臣,兴冲冲的向晋国驻扎的地方打来。晋国大将先轸准备立刻开战,狐偃说当年主公答应楚王若今后晋楚打仗,情愿避退三舍,不能失信。于是共退了90里到了城濮才驻扎下来,此时秦、齐、宋的军队也及时赶来。双方开战,先轸假装败下阵来,成得臣已习惯晋军的后退了,想趁机打垮晋军,于是命令军队紧追上去,掉进了埋伏圈,被打的四处逃散。此时的盟友秦、齐、宋的军团将逃散的楚军切成若干段,大破之。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讲究诚信,第一个事例宋襄公败的很惨,最终落了个兵败身亡的下场。而第二个事例却大败楚军,取得完胜。究其原因,诚信是建立在谋略的基础上,只是个策略的一部分,适应了战争规律,巧妙的利用敌人的轻敌取得胜利。同时,也完美的履行了当初对楚王的承诺。当诚信仅是建立在所谓的道义之上,生搬硬套,最终免不了失败的下场。

同样,刘邦这位极其八面玲珑的人中龙凤怎会被诚信二字所束缚?在战事的优势天平已转向自己时会不遗余力的对敌人项羽致命的一击,并取得了最终成功。这正说明刘邦把握了这门战争艺术,帮忙他笑到了最后。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作为学习交流之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撤销,敬请谅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立至德者不合俗

其他网友回答

是项羽不守信用在先,当初刘邦项羽的共主楚怀王有约在先:项羽领兵从河北线进巩秦军,刘邦从河南线进巩秦军,谁先破关推倒秦王朝谁为王。刘邦帅先巩关中,子婴拱手把秦印送给了刘邦。后了出现了鸿门宴,项羽凭自己的实力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力汉王。从中可看出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最后败在了雄才大略的刘邦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