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之水:散文》于国富 双辽今昔

《辽河之水:散文》于国富   双辽今昔

辽|河|之|水

双辽今昔文 / 于国富?1977年,我毕业分配到郑家屯(今日的双辽市)工作,屈指数来整整四十三个年头了,这四十年亲眼目睹了双辽市的变化,见证了它的沧桑。公交四通八达这四十三年双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改革开放让双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初来郑家屯时,从火车站到镇里交通工具是二马车。当时有两个用两个马拉的板车,其中一个车把式姓林,人称“林二马车”。林二马车当时小有名气,只要去火车站,人们都争着坐他的车,下火车的也不例外,时间长了我也就悟出了其中的奥秘,林车把式虽然年岁有点大,但态度和蔼,总是面带微笑,不论年龄大小,时常还开个玩笑,上车的人多几个或少几个都可以,只要你能上得来就行,发现有人在后边跑着追车,还有意的把车速减缓或停下来等你,从不拒载。有人为了方便,骑自行车去火车站,站前有自行车寄存处,看车的人给存车人一个牌,回来时凭牌取车,每天存车费两角钱。如在冬天寄存自行车一旦气门芯冻了,失去了弹性撒了气,那可就麻烦了,需拔下气门芯用嘴吹用手捂,待化开后重新打气。存车处备有气管子,排队打气的事时有发生。如果在你前面有5-6个人在排队等候,你就将要接受刺骨寒风和耐力的双重考验。今天,火车站异地新建,宽敞明亮,站前广场树木成行,造型各异,绿草茵茵,鲜花争艳,它是双辽市对外的窗口,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是双辽一道靓丽的风景。站前通往市区有一、二、五、六路公交车,每十分钟一趟。市区有九路公交车四通八达,人们出行非常方便。别说当年“二马车”无影无踪,就是自行车、摩托车也很少见了。人们出行除了坐公交车外,出租车、自驾车一个挨着一个川流不息。 楼房拔地而起双辽市的楼房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目睹林立的楼房,让我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土平房,土平房低到什么程度,恐怕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当年在老评剧院(现在的政务大厅北门)道西,有一趟在西边开门的土平房,这趟土平房住着十余户人家,房的后墙(东边)临道,房顶与道几乎平,人一抬腿即可一步迈到房上,房檐上的椽子(腐朽)时常被猪拱断。类似此类房顶与道平,往下迈3—4个台阶才能进屋的下井房在白市道、老电影后院等很多地方都有。雨天不能睡觉,需冒雨掏水,家家门前都有一个蓄水大坑。“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还再下”的窘景让我记忆犹新。俗话“屋露偏遇连天雨”是过日子最为闹心的事之一。让我疑虑的是这些房子为什么会这么低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仔细观察,答案逐渐浮出水面,垃圾、废煤灰渣垫道是路面升高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土房顶上的土被雨水冲到地面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升高了路面的高度。每年春天刚化冻的时候,人们就到郊外拉抹房土,一直到大雨到来之前,拉土的抹房子的不断。每家每户都要在雨季到来之前把房子抹完,否则,房子漏了可就惨了,让人更为担心的是房子刚抹完就遇上大雨。房子年年抹,大雨小雨年年下,雨水无情的将房上的泥土冲刷到地面,地面不断升高。说起抹房子,拉土、挑水、和泥、抛泥、擀抹子等样样都是力气活,谁家抹房子都需提前谋划,该出手时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或邻里、亲戚、朋友相互帮忙。住土平房的日子让人苦不堪言,春天入城路口大车、小车装载的是未雨绸缪的汗水和路面升高的答案,装载的是生活的艰辛、苦涩和无奈。 如今,土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雨天再也没人担心房子露了,再也没人冒雨掏水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神话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变成了现实。注:此文2018年11月2日登载在四平日报第八版上。在四平日报社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曾在双辽台朗读过。作家简介于国富 写有诗歌、小小说、故事、散文等,部分作品发表在报纸上及《参花》《子曰·诗刊》《暮雪·诗刊》《当代先锋文学》等纸刊上和《中国乡村》《当代精英文学》《都市头条》《齐鲁文学》《九洲诗词》《作家故事》《草原作家》《辽河之水》等微刊上。征文偶有获奖,《故乡的小溪》在第三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获优秀奖。撰有文集《岁月情怀》。是子曰诗社社员,双辽市作家协会会员,双辽市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