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晋国为什么会三家分晋 为什么三家分晋就进入战国

春秋晋国为什么会三家分晋 为什么三家分晋就进入战国

网友提问:

为啥春秋战国很少有将领领兵谋反的?只有三家分晋?

优质回答:

晋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的抑制宗室重用大臣的诸侯国。晋历史上诸公子争位最为著名,公子继位后大都打击公室(即王室宗亲),重用卿室(卿大夫),造成王室势力逐渐式微,而卿大夫势力壮大。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有实力的卿大夫近十家,通过兼并形成三家,彼此势力差不多。而其他诸侯国,大都是公室势力主宰,不会出现外姓篡政。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社会,实行世卿世禄制,能够出任将领的人基本上本身都是贵族,自家人,一般不会造自家的反。

第二,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很多平民出生的人脱颖而出,成为制度改革的收益者,他们也不会轻易造反,也不愿造反。

第三,领兵将领兵权收到有效牵制,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并且有人质制度,而且将领兵权收到部下将领的种种牵制。

第四,那时候将领不同于后世的军阀,没有人事任免权,没有财政权,没有行政权,无法形成割据势力。

第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众多,将领割据自立,势单力孤,容易受到其它诸侯国势力攻击,从而导致覆灭。

综上所述,以上多种原因牵制了将领的兵权,束缚了将领谋反之心,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将领割据叛乱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在那个时代,许多将士都讲究一个“忠”字。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更是有许多士人、将士被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引领着自己的行动。

从《史记》的刺客列传中的四大刺客就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十分重视“忠义”。虽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但整个周朝八百年的文化早就浸润在了这些士人心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是描写的当时荆轲去刺杀秦王,为救燕国的悲壮场面。

在《荆轲刺秦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樊将军为了感念燕王收留之恩,说自杀,就立即挥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样一个“重情义轻生死”的文化氛围之下,自然很少会有手握重兵的将领去选择谋权篡位,这样风险十分高的行为。

正统思想,就像很多人问的“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为何天下诸侯不取而代之”的问题。

有绝对的实力击灭群雄时,诸侯国是不会去代周而自立的。曹孟德翦灭群雄,唯有刘备、孙权没有剿灭,故他不称帝而仅仅称王;朱重八采用“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取得天下,这都是同一个道理,没有绝对的实力,就不做绝对的事!取代天子而没有绝对的实力,只能是自掘坟墓。

周王室彻底沦为天下诸侯眼中的一块牌坊,谁有实力谁就可以用这块牌坊,天下就在这个时候拉开了诸侯争霸的时代,但是有趣的是这个时候诸侯势力都差不多,没有实力特别强的诸侯国,有能力争霸的诸侯国也相互牵制,爆发战争的话就需要有正义的理由,又因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秩序,使得周天子还有利用价值,各国之间爆发战争,谁能获得天子的支持,谁就能站在道德的最高点谴责别人,最终获取战争的胜利,战争有正义的理由才能鼓舞士气,令军队所向披靡。楚国实力比齐国强大的多,但是齐桓公挟天子令诸侯,组织各国联军与楚国对抗,有周天子支持,占领了道德的最高点,最终逼迫楚成王不得不认怂,然而他们发动战争的理由也是相当的搞笑,居然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苞茅草,用这样一个无关痛痒的理由,在加上周天子的名号,发动一场正义的战争,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总结,春秋战国将领分两种:没贼心,受“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熏陶,选择忠心耿耿的;有贼心的,没实力打不过,没名义没人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