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下场 三家分晋之前的国君

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下场 三家分晋之前的国君

网友提问:

“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的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谢邀。自古以来,国家的兴衰更替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西周初年,华夏大地上大约有大大小小八百多个诸侯国。历经了数百年的征伐兼并,到战国末期,只剩下韩赵魏燕楚秦齐等七个主要国家,以及卫国等为数不多的附庸小国。可是,在春秋时期强盛多年的晋国却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脱胎于晋国历经了“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国。那么,“三家分晋”之后,晋国国君究竟去了?结局又是如何?

由于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内乱耗时六十七年,鉴于如此惨痛的教训,后面继位的国君们对公族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其力量,特别是在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使得晋国成为诸侯国中仅有的无重要公族力量的国家,史称“晋无公族”。晋文公重耳即位后,由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贵族士大夫协助,这就给了外姓贵族在晋国政坛崛起的机会,重用跟随其流亡诸国19年的家臣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兴异姓贵族之间既互相联合又互相争夺权力,家族力量越来越强,逐渐超过了晋公室力量。

经过百余年互相排挤之后,最后只剩下六大家族,范家、中行家、智家、韩家、赵家、魏家。因为利益冲突,六大家族发生火并,火并的结果是范家和中行家被消灭,家族领袖被驱逐出国,土地被其余四大家族瓜分。在剩余的四家贵族中,智氏家族势力最强,开始继续削弱其余三家的势力,赵氏家族不肯屈从,智氏家族便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家族的根据地晋阳。在赵氏家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家族成功地游说了韩魏两家,反过来消灭了智氏家族,这就是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消灭智氏家族的“晋阳之战”,此战过后,韩赵魏三家贵族取得了晋国的实际控制权。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晋,可怜的晋幽公只保有绛和曲沃两邑,已处在亡国的边缘。

三家分晋后,晋国国君地位一落千丈,作为名义上的君主,晋国国君非但不会得到韩赵魏三家的朝觐,反而要前去朝见三家主君。虽然与晋公室同样出身姬姓的周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稳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终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资政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但要求保留晋国国君的地位,且在三家之上。

韩赵魏三家自然是满口答应,但这只是空头支票,随着地位得到承认,晋国国君的日子更加难过,继续苟延残喘了几十年。韩赵魏三国君主也不想让晋国国君这么一直碍眼下去。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联合废晋国国君,迁于端氏,公元前349年,三国联合出兵瓜分晋国仅有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庶民,面对晋静公这个烫手山芋,赵国国君打算嫁祸于人,强行将其迁往韩国治下的屯留,韩昭侯也不想长期留着晋静公,表面上热情接待,暗地里唆使晋静公的韩妃秘密杀死他,至此姬姓晋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其他网友回答

在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里,晋国也是实力很强的,不过最终晋国却走向了衰亡,这其实和一件事有着密切关系,此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

当时晋国有四大家族掌握着大权,分别是智氏、赵氏、韩氏和魏氏。当初这几家里实力最强的是智氏,不过智氏却想一家独大,消灭其他几家,这样一来引起晋国内乱,最终在智氏的逼迫下,其他三家不得不联手,智氏最终败了,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晋国,不过他们却不敢完全取代晋国,毕竟曾经都是晋国的臣子,所以为了安抚百姓,为了不背上叛国的骂名,他们最后立了晋哀帝为傀儡,晋国的疆土也一点点变小了。

在三家分晋之后,晋国还是存在的,经历了多位君主,这些君主中也有不少想要恢复晋国往日的辉煌,只可惜他们手中并没有大权,所以那些越是有能耐的君主,越是受到打压,有些甚至下场很惨,所以后来继位的晋国君主,大多装聋作哑,装作什么也不懂,来保护自己,保护那个名存实亡的晋国。

不过晋国在众多国家之间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周边的国家都不断侵占晋国的土地,在晋哀帝以后两位君主过后,晋国就损失了一大半的土地。

狼烟起,尘飞扬,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很难的,但是想要衰败,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晋国往日的辉煌最终还是没能恢复。

其他网友回答

1.晋幽公:晋幽公之时,晋幽公恐惧三家权力,反朝贡韩、赵、魏之君。周幽公最终死于淫妇人,夜窃出邑中,强盗杀了周幽公,但是不是强盗所为,还是另有他人,不可知。

2.晋烈公:晋幽公被杀后,晋烈公即位,晋烈公十三年,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晋烈公二十七年,晋烈公去世,孝公即位。

3.晋孝公:晋孝公时,已经没有晋国国君什么事了,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大多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孝公二十年,赵国把迁晋国君于屯留,后封晋君于端氏。

4.晋静公:晋国的最后一位君主,晋孝公之子,孝公死后即位。公元前349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土地,废晋静公为庶民。晋国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晋国(前1033年—前349年),周朝的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对于强大的晋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和楚国这两个超级强国之间的争霸,成为主要的历史阶段。不过,到了战国时期,晋国被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瓜分,从此在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不过,三家分晋后,晋国并没有灭亡,而是继续坚持了50多年!

一、首先,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导致晋国君主的实力被不断削弱。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不过,魏赵韩三家分晋后,晋国并没有立即被灭亡。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在位时发生了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正式的诸侯国,与楚国、燕国、齐国、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二、在此基础上,晋烈公所在的晋国依然具有立锥之地。不过,此时的晋国已经被魏国所控制了。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去世。在晋烈公之后,晋孝公即位,《古本竹书》将这位晋国君主称作晋桓公,名姬颀。晋孝公在位期间,赵成侯、韩懿侯迁晋君于屯留(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一带)。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迁晋君于端氏(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一带)。由此,在进入到战国时期,晋国君主的待遇可谓每况愈下,不仅自身的领土被魏赵韩三家继续瓜分,还因为而颠沛流离。

三、在晋孝公之后,子晋静公即位。据《史记》记载,晋静公元年齐威王初立。公元前349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静公为庶民。晋国彻底灭亡。由此,对于晋静公来说,成为晋国这一诸侯国的最后一位君主。自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晋国坚持到公元前349年才正式灭亡,也即苦撑了50多年,可谓非常不容易。在战国初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几乎荡然无存了,但是,对于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还是不敢立即消灭晋国,这可能是担心秦国、楚国等大国以此为借口来兴兵讨伐。

四、最后,那么,问题来了,强大的晋国,为什么会被魏赵韩三家瓜分呢?对此,这无疑要追溯到“曲沃代翼”这一历史事件。正是因为小宗取代了大宗,到了晋献公时明显不信任公族,开始排斥公族子弟,转而重用非公族的人才。其次,在公元前656年的骊姬之乱后,登基的晋文公为了避免公族内乱争权的问题再次发生,逐渐将公族子弟都质于外。虽然晋献公、晋文公这两位君主让晋国走向强大,但是,对于公族势力的持续削弱,并重用卿族势力的行为,为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自此之后,晋国的卿族势力逐渐做大,最终由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家来彻底结束晋国的历史。1

其他网友回答

“三家分晋”,并非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而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猫鼠游戏。有意思的是,韩赵魏这三只猫,大约因为彼此利益分配不均,并未一招制敌,晋国公族才得以苟延残喘五十余年。

其实,在晋国公族内部经历了“曲沃代翼”,“骊姬之乱”等内乱后,公族力量越发衰弱,国公更怕公族再次内乱,大量任用外族子弟。这些家卿经过漫长的政治争斗,终于在春秋末期,形成了六卿控制晋国的局面。

六卿中,范、中行两家最先败落。剩余四家中,势力最强的智家挑起了事端,最终被赵韩魏三家合灭,直逼晋出公。晋出公出逃病死途中,后来继位的晋哀公、晋幽公都是傀儡,蜗居绛、曲沃这点地盘。

晋烈公时,赵韩魏三家上奏周天子,封为诸侯。烈公死后孝公继位,此时晋国公族已无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毫无立锥之地。孝公死后,静公继位第二年,被三家废为庶人,后又被谋害,晋国至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