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代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意思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网友提问:

现古代为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优质回答:

现在人常说,“门前有车不算富,院里有人穷不久。”

虽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也是一种老话,细思自有一份道理在里面。

有人即代表变数存在。老话也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子孙众多的存在,即代表即使有暂时的困难,只要子孙多贤孝,肯上进,家中自有高起时。

红楼梦里面即使贾宝玉这一代不醉心于功名利禄,甚至常人看来有些颓废。但是,下面一辈包括他的遗腹子均是有为之辈,家道得以中兴。

反过来,如果膝下无儿女,则一切变数不存在。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个人见解,希望有用。

其他网友回答

家族的兴盛是人来维系的,孩子是家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解释说:不孝的做法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做为后代责任当父母不存在的做法是最不孝的。舜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娶妻的事情,当父母不存在的做法是最不孝顺的,君子还是应该事先告诉父母的。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首先我只是支持这种译法,如果待会我的话你无法认同,只能等咱们百年之后去问杨伯峻:你作为古汉语语法专家为什么要这么翻译,或者直接去问孟子了。

为什么我总强调不要断章取义呢,因为有的东西单独看会有争议,而上下文是有联系的。咱们来看原文:“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现在有争议的是两种翻译,第一种“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礼数),但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第二种“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你看,要加上“君子以为犹告也”这里有因为……所以……的关系,孟子说这句话是孟子在为舜开脱,说出舜不告的原因,所以君子都认为犹告也。如果译成“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那和“君子以为犹告也”是连不上的。其实在《孟子》中还提到过“无后”,在《孟子.梁惠王》中:“仲尼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孔子说“头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他没有后代了吗?”肯定不能翻译成“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

还有东汉的赵岐也是支持第二种的,他在注疏中针对这一句写到“舜惧无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如果你不相信赵岐的水平你也要相信杨伯峻的学术水平,当然赵岐山杨伯峻都错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再怎么样,你也不能相信孟非的水平啊。

那么,现在你觉得这两种你更能认同哪个。

—————————-原答案:首先,咱们大家都不要断章取义。孟子是针对舜的个人情况说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并不是说所有人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然后,我认为无后就是指的没有后代。

杨伯峻并没有把“为”解释成“害怕”讲,他对“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的原译文是:“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会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1.舜不告诉爹妈,确实是因为怕没有子孙,那为什么告诉爹妈就会没有子孙呢? 很简单,因为如果告诉了他爹妈,爹妈就不会让他娶尧的二女。

2.那么舜的爹妈又为什么不让舜娶呢? 孟子说了,因为:“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 说白了,按照孝道来说,舜什么时候娶媳妇,娶哪个媳妇,都应该是舜爹妈说了算的,而不是尧说了算的,但尧是老大啊,所以这让舜很难做。

3.那么舜就别娶尧的二女,听爹妈安排娶个媳妇生娃不就得了,这样也听从了爹妈,也有后代了不算大不孝? 因为我刚才说了,尧是老大,而且准备安排舜做下一个老大,所以尧不会让舜娶其他女人的,而且大家都知道舜的父母对舜的态度,这个下面说。(这里就不节外生枝的讨论尧舜是禅让还是篡权了,现在咱们讨论的是孟子,所以这里就按儒家说的那一套来,就是尧禅让的,虽然我是不信,我只信人性)因此这件事情确实不好处理,所以舜干脆就瞒着没说。

4.那么尧以老大的身份去和舜的爹妈说不就得了? 当时就有人也这么想,然后问过孟子了。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 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孟子回答说:“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

5.那么舜的爹妈为啥这么牛逼呢?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对爹妈不喜欢舜,一直想让舜去死,但几次没能得手。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拚之。”

父母派舜修缮仓库,可他们抽掉梯子,舜的父亲瞽瞍放火烧了仓库.派舜去打井,瞽瞍一出来,立即把井埋住。

所以舜如果告诉爹妈,就会没有子孙

已经跑题了,我拉回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舜如果告诉爹妈娶妻,就真的没有后代了,是大不孝,君子也都知道舜爹妈是什么人,所以觉得舜做的没问题。如果舜告诉爹妈他娶妻,爹妈就不会同意,爹妈不同意,舜就没法娶妻生子,不能生子就是对爹妈大不孝(爹妈想让你死,怎么还会给你娶媳妇或者同意别人给找的媳妇;虽然爹妈这样对自己,但如果没能给爹妈留下后代,那就是为人子的不孝,你不要管爹妈对你是对是错,那是另一件事儿,你就先说你自己有没有做到以孝当先,君子律己)

如果现在还把“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理解为“舜不告诉爹妈娶媳妇,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那么请看上面4里那句,万章曰:“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这时联系上下文再看看,那种理解还通顺吗?尧帝嫁姑娘不告诉舜的爹妈,也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再反问一下,如果无后为大解释为没有尽到后辈责任是最大的不孝,那么第二大的不孝是什么?因为所有的不孝都可以归结为后辈没尽责。

孟子局限于他的时代认为无子孙是大不孝,我们也局限于我们的时代认为孟子是错的,再往前多少年同性恋还需要治疗,现在世界上有的地方都能领证了,时代不同嘛,那么如果有人觉得千年祖先没有错,是后人理解错了,又是什么原因呢?

所以不要断章取义。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而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

认为不孝者有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

而这种简化明了的观点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尤其是统治阶级,宣扬皇帝的头等大事就是有嗣继承,这也是皇帝所青睐的,皇帝如此平民老百姓就更需要有嗣继承家业了,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变被广泛的宣扬开了,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