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东坡一生 世人如何评价苏东坡

如何评价苏东坡一生 世人如何评价苏东坡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苏东坡?

优质回答: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千辛万苦,屡遭迫害,令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

宋仁宗(景佑)三年(一0三六)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出生长大。 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神宗)在位期间做官;在一个18岁的呆子(哲宗)荣登王位时,遭受贬滴。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政治腐败,善良的百姓们都因躲避税吏贪官,相继深入绿林而落草为寇,成了梁山上的英雄好汉了。

我最近看了这部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在书中作者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的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

北宋年间,在父亲苏洵的支持和教育下,苏轼和弟弟苏澈父亲苏洵同登进士,开始政治生涯,苏轼八年在朝,位高权重,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自此苏轼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也在此期间创作盛盛丰。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几度沉浮,在感情上,妻子和孩子都过早离开人世,亲友挚爱一一离去,苏轼倍觉人生无常,将感慨化为诗篇,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最喜欢的就是苏东坡先生写的这首诗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东坡先生在密州做太守时,中秋节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因为思念弟弟苏澈,高兴的喝酒喝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所以写了这首诗词,他是希望世上所有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时光。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其实就是他本性的流露。他一生过的快乐,逍遥自在,无所畏惧,就像一阵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热爱这位大诗人?那就是苏东坡先生自有他迷人的魅力。他能用写作把错综复杂的心情记录下来,就如苏东坡先生说的:“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坡先生写诗词可谓信手拈来,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宴席上一个歌姬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提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此一歌姬,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他写的诗词永远清新完美,不像王安石的诗,偶尔才会达到完美的境界。就连皇帝(宋神宗)每次吃不下饭时,看一看苏东坡的文章,就能瞬间来了胃口!

他比中国其他的好多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他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这就是我喜欢苏东坡先生诗词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看看他的风趣~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91年)的某一天,苏东坡与欧阳修聊天,两人谈及医生“以意用药”的话题。

欧阳修说:“某医生向患者询问生病的原因,患者说自己乘船时遭遇了风浪,受到惊吓后而生病,于是医生就从船舵上,刮下一些船老大长年手握留下的汗渍粉末,与丹砂、茯苓等药物相配,给患者服用,竟药到病除……”

苏东坡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欧阳修,欧阳修毫不在意,继续说道:“《本草注别药性论》一书上记载:‘止汗,用麻黄根节和用旧的竹扇的粉末,服下’,这说明‘医者意也’貌似儿戏,实则多有应验,不应该受到人们的指责。”

苏东坡对中医药也很有研究,他对医生“以意用药”所谓的一些偏方颇不以为然,于是对欧阳大师反唇相讥:“按照您这种说法,把笔墨烧成灰给学子喝下去,就可以治疗懒惰了;喝下伯夷的洗手水,就能治愈贪婪了……”

欧阳修很委屈地看着苏东坡,苏东坡的继续以荒诞的逻辑进行推理:“以此类推——吃了比干的剩饭,就可以令国无佞臣了;舔一舔樊哙的盾牌,就可以治疗胆怯了;闻一闻西施的耳环,就可以治疗怪病了……”

欧阳修大笑,他想以此掩饰自己思维不够严谨,反遭到苏东坡归谬法的怒怼,不过他心里对苏东坡是非常敬服的。

苏东坡的诙谐风趣源自于他渊博的学识,就连判处罪犯死刑,都能搞得很文艺。

《北窗琐语》记载:宋哲宗天佑年间,杭州灵隐寺有一个叫了然的和尚,迷恋妓女李秀奴,“往来日久,衣钵荡尽”

——为了凑足嫖资,这位痴情的和尚把化缘的钵盂、御寒的衣服都典当一空。

了然没钱了,李秀奴就开始拒绝他。某一天夜里,了然醉酒后,借着酒劲儿去纠缠李秀奴,结果依然被拒绝。

了然恼羞成怒,就出手把李秀奴活活打死了。

杭州太守苏东坡接手处理此案,他发现了然和尚皮肤上有两行刺青“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灵感大发。

于是模仿《踏莎行》写下判词:“这个秃奴,修行忒煞,灵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空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随即将了然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其他网友回答

宋代苏轼,文人士大夫书画家,集中了宋代书家饱含深厚文化修养的洒脱。作禅诗、画禅画,书作亦如此。字体结构各尽其态,随心为之,行笔中,侧、卧、立、转,十分随意,但又不失法亦不失淳雅,没有唐人那种奔放激越,一切波澜皆化为澄碧,可称为“尚意”书风。就东坡居士所书《心经》,撇捺开张,灵动飘逸,不拘一格,楷中兼行,但是不见草率,只道虔诚。 “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者,自当推为第一。”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则用诗歌如是表达:“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说:“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这说明不同的创作状态、创作心境下,其书法风格和艺术成就也不一样。《法华经》的要义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苏轼借此比喻自己放意写字,字字都得正果,只有在放意的状态下才能进入书境,真实地表现出个性和神采。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自然”作为中国艺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体现为追求一种自然天成、无意追求、无目的而又合乎规律的神妙境界。从这种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出发,苏轼在书论中多次阐明对自然天成的审美追求。

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论上,苏轼强调这种直接感受、“无意于佳”“无意于济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信笔有之,“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千年英雄“。这是《世界报》对东坡先生的评价。洋人组织的评选,全球一共十二位,苏轼是唯一亚洲人。

国人的评判多半是:东坡夫子为人、为官、为文、为书、为画、为诗、为美食,古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