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昏君 春秋时期的昏君

春秋战国的昏君 春秋时期的昏君

网友提问:

有人说春秋战国那么多君主,却很少有昏君,为什么?

优质回答: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诸侯间相互征伐,战争纷纷。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战国时期横跨了东周和秦朝。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诸侯享受着高度自治,但是依然向周天子履行相应的义务。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在此期间,各个诸侯国也涌现出一大批的君主,有人说春秋战国那么多君主,却很少有昏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如果真的有昏君,那他统治的那个诸侯国早就被吞并歼灭了。哪里还能撑到最后呢?尤其在战国时期,七个大国,如果是小国出现昏君,那么很快就会被周围的几个国家吞并,比如宋康王,国家不大,想在国家搞独裁统治,结果被齐国给灭了,自己也死于非命。如果是大国出现昏君,那么周围几个虎视眈眈的国家就会一起来享受这块肥肉,比如齐湣王,自以为很强大,作威作福,结果五国伐齐,国家差点给灭了,齐湣王也被楚国人给杀了。

战国时期的军备竞赛,决定了一国之君想要坐稳位子,必须得克勤克俭,礼贤下士,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懈怠不得。国君一旦胡作非为,或者过分昏庸,就可以导致国毁人亡。在这样一个一不留神就被消灭的时代,国君过着刀口上舔血,哪里能出现一个昏君呢?

其次,那是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殊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如果有昏君,那么他一定会被骂死,被唾弃。这样一来做昏君的成本很高的。

最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君王的权力其实是下放的。这时候的君王、大臣、卿大夫都爱开府养一群幕僚。

而这个时代不仅周天子没有实权,实际上中原大部分诸侯国的君主也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权力下移到卿大夫,而卿大夫的大权则掌握到家臣手中。

这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诸侯国内部斗争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比如晋国有六卿,郑国有“七穆”,鲁国有“三桓”,齐国有田氏,三家分晋等等,国君甚至是形同虚设,稍不留意做了昏君,那不是篡位就是被灭。

春秋战国之所以很少有昏君的出现,一方面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贤君统治的诸侯国才能存活下来。另一方面是“鲇鱼效应”,做昏君的成本不仅很高,而且这样一个权力不集中的时代,根本没有做昏君的空间。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不仅昏君少,暴君也少。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究竟是什么原因,能约束住君主的昏庸与残暴呢?

我认为,主要是君主在权力上受到很大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君主的权力受制于卿大夫、家臣

以春秋史为例。一部春秋历史,就是一部权力不断下移的历史。

春秋初期,天子失道,权力由天子下移到诸侯,周王室实际上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春秋的乱局,正是因此而开始。到了春秋中期,中原大部分诸侯国的君主也失去对国家的控制力,权力下移到卿大夫;到春秋晚期,甚至有些国家的卿大夫也失去权力,大权掌握到家臣手中。

这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诸侯国内部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首当其冲的,便是君主与卿大夫之间的冲突。比如晋国有六卿,郑国有“七穆”,鲁国有“三桓”,齐国有田氏等等,国君甚至是形同虚设,试问问,能有当昏君的资格吗?

其二,小国受制于大国

除了内部权臣卿家掣肘之外,多数小国还受制于大国。这里我举个例子。

比如在春秋时期,晋国主持的温邑会议上,受理一起特殊案件:卫国大夫元恒起诉卫成公,控告他滥杀无辜。

诸侯盟主晋文公组织一个临时法庭会审此案。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审判,卫成公偏听谣言,处死元角,指使部下射杀叔武,罪行昭昭,审判结果是判卫成公有罪。作为惩罚,卫成公被逮捕,投入周王室的监狱。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特点。不要以为国君可以为所欲为,下有卿大夫制约你,上还有大国约束你呢。大家不要以为现在才有国际审判这回事,在春秋时代早就出现了,小国的国君是不可能为所欲为的,有人管着呢。

那么大国国君呢?

其三,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国博弈,昏庸者将被无情淘汰出局

经过权力重新洗牌后,战国时代的君主,权力较春秋时代要大。但是,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竞争,也较春秋为激烈。

战国时期的军事竞争,也决定了一国之君想要坐稳位子,必须得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懈怠不得。这就是一种外力的约束。国君一旦为所欲为,或者过分昏庸,就可以导致国毁人亡。

比如齐湣王,自以为很强大,作威作福,结果五国伐齐,国家差点给灭了,齐湣王也被楚国人给杀了;再比如宋康王,国家不大,想在国家搞独裁统治,结果被齐国给灭了,自己也死于非命;再比如楚怀王,他还不算一个坏君主,只是太平庸了,结果被秦人略施小计给抓了,最后客死异国他乡。

总之,在国家之间竞争白热化之时,一国之君若是昏庸无道,就很可能被其他国家钻空子,乘机给灭了。因此,只要有权力制约的存在,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都会对君主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使他们不敢过于胡作非为。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的昏君倒是挺多的,比如坑了屈原的楚怀王、“玩鹤丧志”的卫国公、夺人之妻的宋康王……但相对而言,出现昏君的比例要比之后的朝代要低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就是不允许。

春秋战国是什么时代?大国吞小国,稍有不慎就会国破家亡,虽然当君主的有不少贪图享乐,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有所收敛的。

第二就是才人辈出。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各国或多或少都有才识的忠臣,敢于直谏,有不少“昏君”中途“改过自新”,最典型的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齐宣王,被王后钟无艳痛骂了一顿,后来才戒掉了很多毛病,并任用田婴、孟子等人。

第三就是家臣、卿大夫夺政。

最典型的莫过于春秋晋国一分为三,君王敢昏庸无道,不用等别国来打你,家臣、卿大夫自己就能解决。

第四就是昏庸的君王所属的国家被灭得太快了,还没被人知道就凉了,所以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们不敢昏,昏则国亡,

其他网友回答

适者生存,昏君都凉凉了,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