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

如何评价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清朝?

优质回答:

评价一个朝代,素来是争议颇多而且各持己见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各有各的考量。我认为同是少数民族统治,清朝相比于元朝好太多;但是在这段时期,清朝相比于世界差太多。

元清比较,“清”取之于“元”而胜于元

首先,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统治全国,元朝和清朝的做法大相径庭。元朝的统治,与其说是统治,倒不如说是“奴役”。汉族人的地位非常低,几乎与西方殖民统治下的百姓一样。所以元朝短命,汉人的起义很快爆发。

但是清朝不同,清朝入关以来,汲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不是把汉族人当作异己去排斥,而是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包容。在这一点,清朝做的可谓是“清取之于元而胜于元”。

康乾盛世,地大物博的狭隘思想

历史上的盛世其实不少,但是最出名的可能就要数“康乾盛世”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励精图治,雍正还是活活给累死的,造就了这段时期经济空前的繁荣。

国力强盛、战争顺利,这一切表面的繁荣把所有人禁锢于“中华地大物博”的狭隘思想当中,以至于在乾隆年间竟然闭关锁国,还把外国进贡的先进学技术书籍和发明毁掉。

可惜,在不久后,这所谓的盛世,都将在西方的铁骑下成为笑话。

科学革命,西方进入工业时代

在举国上下陶醉于“盛世”当中时,西方的世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牛顿力学创立,开启了新时代对于科学的崇拜。随之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在我们还在用木头轿子上街的时候,伦敦的小汽车和地铁已经走进了民众的日常。

英国打败了荷兰的海上霸权,成为新的世界霸主,走遍各地建立起殖民地。中国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得以苟延残喘。不过,被西方的铁骑侵略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随后发生的事情太过痛心,我实在不忍说下去。不过我们可以从这当中看出,清朝,只能说没有走出我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典型的自以为是的封建统治。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历史属于中华历史的一部分,这点毋庸置疑,但是清朝的文化与中华文明有本质的不同(中华文明在清朝的既定国策中被嬗变阉割),这一点尤要辨清:

中华文明“教化知道“,明道践道,依道而行。道,约之谓天地自然运行法则,其相则和谐有序,其用则“生物”——使万物生,使万物生好,生生不已,生机盎然。人是万物之灵长,尊重人完善人,重生贵生是中华文明的精义与魅力所在;

清朝文化,包衣制八旗制等统治策略的实施使得唯主是从,奴才普化的文化得以确立。置道不顾,背道而作,轻生贱生,人的尊严被彻底践踏,直至万物凋零,生民凋敝。

就文化而言,清朝文化与中华文明有本质的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

一、从气节大义谈明清朝统治者;

1、明末崇祯帝的拒和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首先更正很多人的容易有的错误观念,感觉明朝是灭亡在清朝手里。其实不然,清朝那时候的势力压根灭不了大明,大明最后也是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灭亡。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因为落水生病服用“仙药”驾崩。明熹宗没有子嗣,临死让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帝。崇祯帝朱由检在位节俭勤政,更在继位初就以雷厉风行之势铲除魏忠贤阉党,肃清朝政风气,并且面对朝政局势六下罪己诏承担过失。但因为崇祯帝生性多疑,在位期间大旱不断、瘟疫爆发、又频繁更换内阁大臣,在对内外军事战争中屡次部署失误,又处死袁崇焕等导致局势越来越混乱。内有农民起义来势汹汹,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其实从当时后金和明朝势力相比而言,如果内乱平定,后金压根不可能入主中原的,后金一直愿意和明朝议和。但明朝统治者,始终未同意后金议和(到皇太极时后金(清)的条件仅是“金银和互市”,即给钱和开放两国贸易)。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三月十七日,起义军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殉国。崇祯帝在位17年,临死才34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毫无疑问崇祯帝做到了。清朝官方对明朝也很高,称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朝灭亡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后,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守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才得以率领清军入关。在随后花了二十多年清军才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康熙帝在位时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台湾,才统一全国。

2、清末统治者的割地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末代皇帝的结局;

清朝虽经康熙、雍正、乾隆有为君主、治世之君,创造了康雍乾盛世;但终抵不住其后任者的败家。清王朝自1840年和英国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与英国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始赔款割地;此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英缅甸条约》、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英《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与十一国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卖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清朝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清王朝对内镇压起义,对外赔款割地求和,清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甚至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卖国求荣无耻到极点的话。

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清末王室的结局应该是历代末代王室结局里算好的。因为民国政府给到清王室的优待条件是非常优厚的:

如民国政府每年拨发给清帝岁用400万两;

清帝退位尊号任然保留,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王公世爵皆如旧;

但清室还是在遗老遗少和张勋等人支持下,于1917年兵变复辟,随后招致全国声讨,兵败,宣布退位。1934年溥仪在东北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后被特赦,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病逝北京。

二、明清立国国祚概述:

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到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煤山自尽殉国。共传16位皇帝,享国276年。

清朝由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到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共传11帝 ,享国276年。(大金:1616年-1636年,由努尔哈赤建立,史称后金)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清朝正式成为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一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历来对清朝的评价始终是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清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面积,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下面我们从清朝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来简单评价下。

清朝前期,清朝入关后,制定了一系列看起来比较野蛮和不合理的政策,主要表现在:

满清贵族在京畿大规模圈占土地,严厉处罚逃亡者及隐匿的窝主,使各阶层惴惴不安;

2. 在政治上,清朝“首崇满洲”,强迫汉族按照满俗剃发易服,违者处死,不许满汉通婚;

3. 刑法方面,满汉之间、各个等级之间量刑标准亦不同。许多汉人虽在政府中任官,但实权掌握在满族官员手中,清廷特别对汉族乡绅和知识分子严加控制防范。

当时,江浙发生的通海案、科场案、奏销案、文字狱,诛杀流放许多乡绅士子。

清政/府又颁布迁海令,沿海25千米内居民,均迫令迁移,不准商船、渔船出海,使许多人破家失业。——华夏文明出现了局部的、短暂的倒退。

事情总是两方面的,清初为适应新占领区的形势,政策也有其开明和进步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1. 取消明末苛重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奖励垦荒,招集流亡,减轻赋役,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

2. 在政/治上,礼葬崇祯帝,收罗人心;

3. 招降明朝的文官武将,委以职任;

4. 沿用开科取士,为读书人开辟入仕做官的途径;

5. 尊重汉族大部分原有的制/度和习俗,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

清朝中期,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老百姓普遍都能解决温饱问题。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人口必然大幅增加,出现了康乾盛世,中国人口首次突破一亿的大关。而且,商业的繁荣也无疑提升了社会总体经济水平,除了繁荣的海外贸易之外,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清朝不仅繁荣了城市,同时繁荣了农村。

在满族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圈地、逃人法、迁海令逐渐被废除,通行了两千年的人头税也被废除,中国的社会经济又一次有了长足的进步。华夏文明不但复现生机,而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文化方面,虽然在《四库全书》的编撰上清政府采取了寓禁于征的政策,并抽毁和篡改了某些书籍,但在传承华夏文化方面,其意义并不亚于《永乐大典》。

文学艺术方面,《红楼梦》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高超的艺术技巧使中国小说攀上了一个至今都难以企及的高峰;京剧集南北戏曲艺术于一身,成为了华夏文化中一颗极为璀璨的明珠;扬州八怪使中国绘画史又添了一道异彩;《大禹治水》以其鲜明的华夏文化内涵和高超的技艺将我国的玉雕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圆明园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也推向了极致。

清朝后期,朝政逐渐腐败,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显露出深刻危害来,中国开始遭到列强的凌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综上所述,清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没有任何事物会尽善尽美。看待历史问题,始终要有一分为二的态度。清朝完全是按照中国农业文明轨道发展的一个古典王朝,所以说清朝算是中国古典王朝的一个巅峰。苛求一个古典王朝进入商业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那无异于缘木求鱼。而现代有些人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责任一味推给清朝,甚至推给少数民族,来给中国农业文明的落后来背锅,这无疑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评价清代,我们一定要明白,清帝国是一个标准的古典帝国,他和汉唐一样,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之上。所以要用一个古典王朝的标准去评价他。我们不能以上帝视角用近代或同时代西方的标准去苛责清代!

明清之际,西亚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南亚次大陆有莫卧儿帝国,作为同样是多民族、疆域辽阔的传统帝国,他们比位于东亚的中国离西方更近,接触的更早,但也没有转型成功。最终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被肢解成了只有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耳其,印度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英王成了印度皇帝。

所以近代化转型是世界性的大难题。放眼全球也只有日本算是成功的,但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结构,和城市化人口比例上,日本改革的难度都不能同以上国家相比。(汉唐未见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站在今天的历史顶点去苛责前人,这样并不可取)

满族人入关后,用了近一百年时间陆续征服了除汉人本部行省以外的准部(天山北麓),回部(天山南麓六城地区),西藏,青海,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这些土地在明代都不是中国领土,康熙时代将台湾第一次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内,奠定了现代中国的雏形。

在此之前,台湾从没有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历史书上,三国时代,孙权派军队到台湾,是为了劫掠原住民人口,以充实吴国。而元代也只是在澎湖列岛设立澎湖巡检司,和台湾岛没关系,明朝时代,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陆续抵达台湾岛,对部分据点周边地区进行统治。之后,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占据部分台湾据点,以此作为反清的根据地,所以它从不曾是明王朝的实际领土。

(明朝前期版图,明初大将徐达率军沿松花江北上进行扫荡,在东北设立大量卫所,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最远的是黑龙江入海口的奴儿干都司,但维持时间很短暂。卫所和都司也都是受封给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名号,没明军真正把守,西北的哈密卫所也是短暂驻守,随即退入甘肃嘉峪关内。明朝中期,长城以北的卫所也大量废弛,退守长城以内)

新疆地区也只是在两汉和唐代短暂统治过。明朝初期仅仅在哈密短暂设哈密卫,后回撤至嘉峪关。终明一代,也和新疆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