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网友提问:

如何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优质回答:

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水平对一个人来说终身受用,因此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在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如果在高中三年学不好语文,那这辈子的语文水平大抵也就定局了。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通过四招搞定:

第一招:阅读效应。语文能力最基础的就是阅读能力,无阅读则无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石。同样,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金钥匙。通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名著名篇,让学生体会和感悟其内容之精妙,人物之生动,情节之曲折,意境之深远,词句之华彩,从而使学生迷醉于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流光溢彩之中。这样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喜欢上语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之谓也。

第二招:活动效应。“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营造浓郁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氛围,则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组织语文读写兴趣小组,编辑出版校报校刊,举办各种写作竞赛,鼓励帮助学生发表作品等,此类活动均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近年来央视陆续举办了全国性的成语大赛和诗词大会,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招:教师效应。要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能立竿见影的是语文老师本人。在此我们谨提出语文教师的教学风度。大家都知道,你若盛开,蜂蝶自来;翩翩君子,众所注目。一个具有教学风度的语文教师,他在三尺讲坛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这自然能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何愁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的教学风度,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渊博的学识,上佳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幽默的风格,生动的教态以及全面的语文能力即能说能写能演等等。相反,如果语文教师学识平平,能力一般,教态死板,别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恐怕连本来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都会大倒胃口,兴味索然。看来这个语文教师还真不好当啊。

第四招:名家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能创造条件,请名家大Ⅴ走进校园,使学生能直接接触这些名人,就能产生绝佳的名家效应,或云粉丝效应。想那一众名家,气场何等强大,莘莘学子见之,无不为之倾倒,十有八九成为铁杆粉丝。名家隔三差五来学校走一趟,那定然是事半功倍,皆大欢喜。

总之,虽说学无定法,但仍然是有窍门的。而其运用之妙,又各各不同也。

其他网友回答

其他回答都很赞,学习了。这里我从一线老师角度看待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前方高能,文字多!请注意挑着读:

从生命教育观来看,课堂应当尊重人生命的生长性、自由 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 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 还是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负载着中华民族 几千年优秀文化,有着极其辉煌人文精神的语文,不仅仅是交际 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更是做人的工具,它直面人生,直面社 会,它能够承载文化,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塑造生命。怎样才能 学好语文学科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语 文情境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 从五个方面来谈一谈。

1 创设优美情境激趣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情境”就是“一般世界情况”的 具体化。情境就是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和谐 统一。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文中现有的丰富的情感 信息和一切有利于情境创设的因素,发掘教学中可利用的情感因 素,运用情感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情和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词时, 我就抓住作者所描绘的几幅图景来进行。“独立寒秋”这一高远的 意境“,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雄奇伟丽的图景,都是创设优美 情境的因素,它们都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充实新旧知识激趣

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 识的关键是如何学,因而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 衔接起来,帮助学生有效的同化新知识,迅速的建立新知识结 构。

例如,我们在学习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 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 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衔接了起来。并且还要让 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 好的维持强化学习兴趣。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 运用,知识就会变为能力。学生也就会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3 引发快乐思维激趣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 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因而我们 在教学中要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 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 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

这里我 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披文入 情”的阅读习惯,创造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 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 壳,是思维的载体。

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 分”。

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 的用心,甚至有的还要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 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 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4 陶冶高尚情操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 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叶圣 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 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 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

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 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摈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心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 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 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情感如同肥沃的土 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

爱因斯坦说过“:文学艺术的最 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当学生用心灵去领 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 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5 成功激励士气激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 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

在 “做”上用功夫,鲜明的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的激发强化 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为此,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在 “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 悦。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 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 辨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要力求“神似”。

注意迁 移的知识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 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镜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在写 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一 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

——河 北 省 围 场 卉 原 中 学 李 英老师

其他网友回答

学语文不过乎大量的阅读,精读。高中才培养阅读兴趣是有点晚,欠帐有点多了。不过下决心没办不了的事。

首先心要静,抛弃游戏,电视、追星等活动。

读好书名著,开始不要贪多,慢慢来。

积累好词名句,个把月后重读一遍并写下读书心得体会。

剩下的就是坚持了。通过几个月的时间你就会有不错的收获了!

其他网友回答

泛阅读,多交流,精写作。阅读要多练。

其他网友回答

为一名高中生家长,如何让孩子喜欢语文,我的做法是,给孩子推荐优质阅读书籍,开阔视野。在孩子阅读之前,家长都要读一遍,做到与孩子能有文学知识上的交流,也会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看《史记》,会每天中午讲一则史记中的篇章,孩子也会用学过的知识与我切磋切磋。每次看了好书,都会分享给对方,也增进了亲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