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自哪个典故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典故是谁说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自哪个典故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典故是谁说的

网友提问: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自哪个典故?

优质回答:

“老天要下雨,姑娘要嫁人。”演变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意思就是指一些必然发生并且无法阻挡的事情,是对此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意思。

现在也有民间故事说是娘(母亲)要嫁人。这其实违反了初衷,在古时候老天要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姑娘要出嫁也是人之常情。母亲改嫁毕竟是少数,而且村落乡镇还都提倡贞节牌坊。在过去母亲改嫁不是自然现象,是特殊情况,到了最后把老、姑两个字去掉,纯粹为了上口。结果一直被许多民间故事改编成了某某的老娘要嫁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不乏其多。

也许有人会说了,我上网查了你说的不对。都是传说、都是民间故事,各抒己见。

其他网友回答

我只晓得是毛主席针对林叛逃而说出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在我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俗语,比喻一些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无法阻拦,只能随他去了。

这句话虽然是古已为之,但在现代真正流传开来,与毛主席的引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1971年9月13日夜,林彪阴谋败露,乘一架军用三叉戟飞机准备叛逃苏联,周总理请示毛主席是否用导弹把飞机打下来。毛主席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当然要说这句话跃然很有名,但论出处,还是颇费一翻考证。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贯通古今,经常引用古言古语,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在编辑整理毛主席著作和谈话时,需要对其中一些引文作必要的注释。

对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当然要找出其来源,开始大家以为是毛主席的家乡俗话,但一打听,当地人却说不曾说过。于是大家找遍毛主席所读的书目,终于在一本出自清朝嘉庆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所著的讽刺章回小说《何典》中找到了出处。

其实,毛主席不仅引用了《何典》中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还在许多场合讲话时,也引用过这本书中的“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说嘴郎中无好药”;“一双空手见阎王”等语句。

可见,毛主席所学之广,学问之深,让人不得不佩服。

出自《何典》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其实背后有一则非常感人的故事。

根据小说记载,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名叫朱耀宗,从小父亲去世,依靠母亲含辛茹苦,相依为命。朱耀宗对母亲非常孝顺,也是天资聪惠,打就就被母亲送到私塾先生张文举门下学习,甚得老师喜欢。

长大后的朱耀宗不仅长得一表人才,更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进京赶考,一举高中状元,拨得头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好运当头的朱耀宗在殿试时,被公主一眼相中,皇上使当场招他为驸马,这样朱耀宗一下就攀上金枝玉叶,成了皇亲国戚。

按惯例,驸马成亲后要衣锦还乡,回家省亲。临行前,朱耀宗向皇上提出希望皇上能为他守寡多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以报母亲的养育之感。

皇上被朱耀宗的一番孝心所感动,准允所奏,于是朱耀宗带着皇赐的贞节牌匾,日夜兼程赶回家乡报喜。

当朱耀宗出人头地,母亲自是非常高兴,但听说皇上亲赐贞节牌坊一事后,一下子惊呆了。

朱耀宗连忙问母亲怎么突然不高兴了,母亲欲言又止,最后向朱耀宗说了实情。

原来,这么多年朱耀宗的母亲陈秀英,在儿子八岁时,丈夫就去世了,自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幸亏恩师张文举一路照应帮衬,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这些年来,张文举人品端正,学识过人,对朱耀宗更是悉心教导,陈秀英更是温柔贤惠,心地善良,一来二处,两人便更生爱慕之情,约之待朱耀宗成家立业,两人再正式正式结婚,白头偕老。

一边是皇上亲赐,一边是情有所许,不知如何是好,陈秀英母子陷入了两难。

最后,朱母长叹道:“我们还是听天由命吧,我现在把身上的这件罗裙洗了,如果明天能晒干,我便终生不嫁,如果罗裙不干,我就跟张先生过了。”

朱耀宗知道圣命难违,但看到当天正是晴空万里,更答应了。那知到了晚上阴云密布,暴雨倾盆,罗裙到了第二天自然是干不了了。

朱母于是对儿子说:”儿啊,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命注定!”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如实报告皇上,向皇上请罪。

皇上得知此事,连连称奇,降旨道:”即是天意,那就由她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故事虽然很感人,但其原意还有不同的说法,值得考究一番。

“天要下雨”,那是老天爷的事,自然是没有办法,“娘要嫁人”,与“天要下雨”并列,于古于今天,好像都不是那么好理解,。其实问题就出在对这个“娘”字如何解读了。

“娘”是对女性的称呼,在现代毫无疑问,肯定是指母亲,也称作“妈妈”,而在古汉语中,则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姑娘。这一诊断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

一是我国的许多典籍。

比如在唐代,白居易《对酒自勉》诗:”夜舞吴娘袖,春歌蛮子词。”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在宋代,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子夜歌》:”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

在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

可见起码在元代之前,“娘”就是少女,姑娘的意思。

其实到了明代,多许多典籍语句分析,“娘”也应该是少女,姑娘的意思,如话本小说中的杜丽娘、杜十娘、宛娘、红娘的”娘”。

二是”娘“字来源考证。

北宋年间官修的韵书《广韵》记载:“孃,母称。娘,少女之号。”可见,我们现代人所称的”娘“字,在古代应该应写作“孃”,而且这个“孃”字,其实是南北朝“五胡乱华”时,北方匈奴人、鲜卑人带来的。

那首著名的《木兰辞》:”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里面的“娘”字应为“孃”字,只是被我们后来所简化了,造成今天的歧义。

三是当今的一些方言。

比如今天的宁波方言中。称女孩为”小娘”,这个”娘”字就是少女的意思。

另外这一点,我们从日本汉字和ACGN界用语中就可发现,娘是女儿、少女或女子的意思。

根据以上考证,“娘”字理解成姑娘,少女的意思,则将”天要下雨“,与”娘要嫁人”并列就好理解,毕竟“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大不中留”,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故事。那得从几千年前的臭豆腐讲起来了。

道光年间,有一户人家姓关,一家三口本来是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是个秀才,领一点津贴另外收一点润笔费之类的。但事情都有戏剧性的一面,秀才本来就是身体病弱之人。碰巧感染了那个时代很难治愈的风寒,不久就归西了。剩下小孩和夫人该怎么生活呢,要知道那个年代,女人是不能出来抛头露脸的,听说如果经常外出的女人,会变大脚的。

有一天,外乡传来了县城张老爷要纳妾的消息。这个女人听了后就心动了。当夜就和小关说了慌,说她要外出办点事。并告诉他篮子里还有豆腐,叫他饿了就吃。小关很乖巧,就点头答应了。但自从女人出去后,孩子就一直等啊等,一夜都没有回来。孩子一心等着女人回来,也不知道肚子饿,放在外面的篮子都忘记收回来了。一天过去了,小关终于饿了,他想起篮子里还有豆腐,就去找来吃,但是豆腐都馊了,已经不能吃了。孩子只能放生大哭。

第三天,孩子已经饿得没了力气了。突然从远方来了个化缘的和尚,看到这情景,和尚赶紧想找吃的给孩子,但小关家了根本就没有吃的了,和尚一时间也不知道去哪化缘。最后,他忽然看到了篮子里发霉的豆腐,虽然都臭了,为了孩子能撑到他化缘回来,就把那块臭豆腐煎了给孩子吃。孩子倒是吃得很香,还掰了一块给好心救他的和尚。和尚是又心疼又可惜。结果吃了后,和尚也觉得非常好味道。

为了孩子能继续活下去,和桑也不走了。就去化缘了好些豆子回来做豆腐,然后学着小关把它们放臭了,再煎了拿出去卖。在有人尝试过了之后,和尚和小关的生意好了起来。后来小关终于知道他母亲为了生存就改嫁了。但也没有任何办法,毕竟他现在能自力更生了,也就不去寻找打扰她了。突然,他想起了这些日子都没有问过和尚叫什么名字。就去问和尚,和尚慈爱地看着孩子,说:贫僧法号,长沙。说完,和尚就提出了告别,因为他又得去云游了。那一晚,下着雨。也知道了母亲的消息,小孩子心中满是无奈,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们湖南的有些地方,“娘”、“孃”同音,只是二者之间声调不同。“娘”毫无疑问就是母亲,“孃孃”指的是与父亲同辈的女子。

过去家庭子女多,姑侄、叔侄、舅甥年龄相仿的大有人在,民间曾经就有过“少年叔侄如兄弟”的这么一种说法。意思就是说叔侄、姑侄、舅甥年龄一般大,从小在一块嬉戏打闹玩皮,长辈不似长辈,晚辈也只拿他当玩伴,在那个时间段无论大人小孩的心目中,确实是没有长幼之分的。只有等到大家成年之后,叔才是叔,侄就是侄,开始区分彼此之间的辈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不是人们从一开始,在把这句口头禅,变成书面语的时候就“娘”、“孃”不分,错把“孃孃”当成“娘”了也难说。

按照中国古时候的传统,一般在男人死后如果妇女再嫁人,称之为“下堂”。在封建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心目中,“下堂”本身就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特别是如果有了小孩,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选择再嫁人的。因而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丧夫女子选择守寡的也就比较多。

究竟是“娘要嫁人”,还是“孃要嫁人”确实现在无法考证,但无论是“娘要嫁人”,还是“孃要嫁人”都是说得通的。

况且“娘”“孃”本身都是同辈,她们当中无论谁要嫁人,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侄子侄女都是无法阻拦的,纵有万般不舍,也无可奈何,除了含泪相送,又还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