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娘家人怎么回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娘家人怎么回

网友提问: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

优质回答: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肯定是死者是女的。我们这里是有病了,敢快通知娘家人来瞧,以后不落埋怨。人咽气了,头一个丧信是给娘家人的,街口安排人守候着,娘家人来了,守后候的人上前迎接客气的说些来到啦,稍微等一下,让孝家来接的客气话,谦让之中,就有人把女孝子(儿媳)领着出来给娘家人磕头恳孝,娘家人搀起来,算是允许戴孝,孝子于是来屋内带孝守灵。娘家人来了掀开蒙脸的纸看一下,哭的像死去活来的样子,嘴里念着死人生前的辛苦,在孝家帮忙的妇女再三的劝阻下,停止了哭声。妇女拿出来凳子客气的让座,娘家人于是坐下来,用剪子把火纸绞成烧的纸钱。娘家人烧了的纸钱再走。

出殡的这一天,更是隆重,女孝子披麻戴孝还是先接女眷,叫接礼。女帮佣的人喊道:孝家接姥娘家的客了,磕头啦。女人们哭着进到灵棚里大哭着,对着丧屋的遗体磕一个头,起来再上屋里去哭。娘家的男人们把祭祀的礼物有人客气的领着上了账单,帮佣的男人端着祭物领着进灵棚吊唁,执事人喊道,姥娘家的客前来吊唁,就位,孝家答礼。这个过程很简单,娘家人爬下痛哭三声或六声,执事者喊道,谢姥娘家的吊仪(供祭物),重谢了。说完后,让人客气带到客棚里等通知的客人(亲朋好友)来全了,执事者把孝子带到娘家人面前,让孝家磕头,喊道,今日送某老太君入土为安,驾鹤西游,孝家先谢姥娘家的客的吊仪,恳请娘家人入灵前观殓,看棺吊唁啦(死者在棺材里,棺材板不盖严)。得到娘家人允许,执事者喊道,盖棺,请姥娘家的客引扣,这个时候帮佣的人们的把棺盖盖严,孝子在丧屋里手托托盘,托盘里放着斧头和系上五色彩线的木扣,娘家侄子拿起斧头在木匠的指引中轻砸一下,叫引扣。执事者喊道,谢观殓的客了。烧轿西行,叫冥饯,也是这种喊法,只是换了中间的名词。然后出殡的时候,再叫孝子磕头,执事者喊着恳请娘家人领丧的话,娘家人哭着做作揖,走到棺材前,扶摸一下抬棺材的杠头,就往外走,叫领丧……总而言之,一回回的都是娘家人在前面领着客人们行礼,执事者喊的也是谢和重谢的话,一直到死者入土为安。最后是答谢饭,先是女帮佣的领着女孝家来娘家人的餐桌前让其磕头,说些姥娘家的人辛苦,招呼不周全,多原谅的话。安葬完毕,该男客人上餐桌了,执事者,把男孝家领到娘家人餐桌前,喊道,今日,送某老太君西去成神,劳动了姥娘家人的大驾,为孝家增光,为某(孝家的姓)府添彩,孝家感激不尽,叩头在地,给姥娘家的客请安酒,请安菜,请安饭,一时的不周,多多的包涵,重谢啦!

娘家人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出尽了风头。

其他网友回答

娘家人是出嫁女的“靠山”和“代言人”。毕竟从一个温情的家庭,只身一人去了一个与自己还不太了解的男人身边。还要在这个陌生的家庭里搭伙过一辈子,难免有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委屈了,受气了,不快乐了,首先想到的去娘家诉诉苦,让娘家人出出气。特别是“百年”之后,这娘家人连说话都带有权性,作为外甥(女),乃至姐(妹)夫都要“唯命是从”,这已经涉及到了不得不说的礼仪和自己那个“面子”。

农村的白事上,娘家人去了说什么?

其实,这里的“去”,并不是“不请自到”,必须是外甥(女)至少两次登门去请。但凡去世的,除极个别出了意外,绝大多数都是久病未愈而离世。尤其是病危之时,外甥(女)要带上礼品去请舅家人,前来与病人说上最后几句话,或见最后一次面。如果婆家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是娘家人留下了终身遗憾。白事上娘家人非得找外甥(女)的麻烦,数落一下婆家人,这便是“说话”的内容之一。

当母亲去世后,婆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娘家。即使有电话等通讯工具,也要让外甥(女)亲自去,或陪同村里帮忙的人一同前往舅家。已是服孝之人不能进进舅家大门,到了舅家,外甥(女)长跪于门外,哭丧着脸,舅家人便知其来意。将饭菜做好,门口安上小桌子,吃罢饭便可以回家去。当然,也有不摆饭菜的,但出于礼节,大都会这么做。之后,娘家人第一时间赶到外甥家(女)家,为逝者吊孝,并对丧葬之事提出要求。如果母亲去世了,婆家人,特别是外甥(女)没有这“第二次”去过舅家,丧礼之日娘家人迟迟不来,还要再次去请。来了,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外甥头顶(有些地方肩扛)纸盆,长跪不能起,再有多大的怨气,只能忍着,所娘家人把“话”说完,这便是“说话”的内容之二。

丧礼之日,娘家人会有一行几人前来吊唁,可以说也是这一日最隆重的仪程。门口早有村人等候,一见人影,吹鼓手打头,孝子们随后出门迎接。灵堂前祭拜之后,会有娘家人要求见逝者遗体。其实,主要是看棺材的木质、尺寸、逝者穿的戴的铺的盖的,是不是达到了他们吊孝之时的要求。然后由专人陪同,专门的房间休息,稍息片刻,便将他们第一次请上酒桌,酒桌之上已经摆好上清饨的“引路鸡”。礼仪人拿着话筒开始主持丧礼,孝子们全跪在地上。酒席开始,也是娘家人说话之时。娘家人会把自己看到的,诸如丧事场面、逝者穿戴、棺材木质尺寸、坟地等是否满意全讲出来,同时叮嘱外甥照顾好自己父亲。若还有弟弟未娶亲,也要特别提出来;若姐(妹)夫早已离世,千叮咛,万嘱咐,“娘亲舅大”,过不去的事找舅家。并且告诉明早出殡他们会留下几人住下来。这些便是娘家人“说话”的内容之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人情风俗,特别是丧葬习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但是,“娘亲舅大”也算真理。白事之上,娘家人的说的话,婆家人按意思还是必须做到的。因为农村丧事总是全村人出动,又有亲朋好友,谁不为自己的面子着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娘家人都会“无端”说话,他们还是会从实际考虑,只是想为操劳一生的逝者说句最后的“公道”话,仅此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娘家人怎么接,怎么说,怎么招待?

一,接娘亲

灵堂前备水,茶,酒、三盏待祭。置香案,供桌,摆小菜两碟,红筷子两双、酒、香、表,做好迎接娘亲的一切准备工作。主事在前,礼官相随,长孙执幡,女婿举铭錦,执事举花圈,龙斗等件,孝子全孝,执丧棒躬身,踏素鞋,乐队高奏哀乐出灵堂外迎接。有娘亲为显示尊贵,以孝子迎接距离较远。

孝子跪,娘亲至案前,礼官(支客)说项:娘亲远道,一路辛苦等语。延娘亲上香,焚黄,泼供,奠酒。支客謂:孝子给娘亲敬酒,娘亲接杯,面朝来路,云:敬天,敬地,敬亡人!洒酒于地。礼官高喊:娘亲接精神!孝子垂头双手高举亡人牌位,娘亲一人接过抱怀中。此时鸣炮,奏大乐,孝眷举哀。娘亲在前,孝子哭后入灵堂。

二,请示娘亲

请娘亲就坐,上香,奠酒,焚黄毕。礼官呼孝子三拜九叩,主祭宣读祭文,毕,交祭文孝子,焚于灵前。

请娘亲说话。支客謂:娘亲在上,执事者请示:病信报到没有?

娘亲:没有,高茶贵饭,不如生前一面。三献祭盘,比如生前一言,亡者卧床之时,为人子者,理应当与亲戚朋友一概通知,让我们探望,以做永别,才是道理,或叙哀伤之言离别之情,都是常理,常言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板(棺材板)!生离死别会过亲友,即是亡过归天,一了百了,无牵无挂,其心也坦然,做孝子的也该释然,为何不报病信给亲友?

支客:娘亲所说,一片正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亡者初病,孝子盼望早愈,不想惊动娘亲诸友,不料病情转巨,此时孝子侍奉左右片刻难离,虽央他人代达娘亲,不知代达未曾,望娘亲恕过,感恩不尽。

娘亲:既然孝子如此尽孝,我们恕过。

支客:娘亲在上,执事者请示:亡人死丧报到没有?

娘亲:报是报了,但没有报到。报丧是礼,吊丧是情。礼不到则情不通,圣人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发引,祭之以礼,尽孝,无非是尽礼也。亡者停丧在地,理应与三族无伦亲戚朋友一概报丧,亲友们灵前吊丧,灵前祭奠,临丧而哀,临穴而哭,见一见亲者的骨骸才是道理,为何有的报有的不报?

支客:娘亲之言,尽在情理。当亡者归天,孝子顿感天塌地陷,头脑昏聩不能理事,且身在服,不离方寸,哀哀父母,可当大事。亲友帮忙相助,委拖之人,或不知亲疏远近,漏报,或道路崎岖,或娘亲户大族繁,人家辐輳,没有完全报到者有之,望娘亲恕过。

娘亲:如果真是如此情况,我们只能恕过。

关于娘家人的迎接说话,各地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这里略举,请了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应当面告知,应派两个人去送白条,一个人拿条(这个人应认识所去地点),另一个人开车,两人送白天已成为一种习俗,古时也是避免一个人害怕。当面不应说去世,更不能说死了,应说谁谁老了,代表去世的意思,农村忌讳“死”字。希望对您有点儿用。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家乡这边知道有人去世的消息就是说些安慰话,然后孝子见人就是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