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为什么有唐代诗人 宋朝人写的诗是不是唐诗

宋词为什么有唐代诗人 宋朝人写的诗是不是唐诗

网友提问:

都说唐诗宋词,那宋朝就没有诗了吗?宋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呢?

优质回答:

都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先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诗宋词双峰并峙。当然,唐朝也有好词,宋朝也有好诗。就诗来说,唐诗果然如巍巍高山,气魄宏大,霸气侧漏;但宋朝不仅有诗,而且宋诗如汤汤大河,宽广汹涌,也蔚为壮观!

一看到我这样字斟句酌磨磨唧唧地评价唐诗宋诗,唐诗和宋诗都急了,争抢着有话要说。我看他们说得也还中肯,就记录了下来。

唐诗洋洋得意地说:“我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等等大诗人,人才辈出。”

宋诗不慌不忙道:“我的作家名头不比你的响亮,但也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等大诗人,也是各领风骚。”

唐诗一笑说:“我的诗气韵雄浑、妙造天然,已经登峰造极。我的好诗就有四、五万首,能做的诗我都已经做完了,你超不过我了。”

宋诗昂然回答道:“我超不过你,但我也不能认输。我以你的规矩,展示自己的新面孔,奋起直追。我的诗气骨瘦劲、妙趣横生。我以文为诗,凡事不可入诗,要以人工胜天然。我努力追求诗的创新发展,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宋诗要自长精神,还在喋喋不休。

唐诗微微一笑,又说:“事实胜于雄辩。请拿出你的绝活来!”

宋诗胸有成竹,兴高采烈地说道:“您就瞧好吧您哪。我就让北宋的王安石和苏轼、南宋的陆游这三位大家各展风采,管你大饱眼福!”

王安石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诗中论点鲜明:不能对商鞅有非议。论据确凿:商鞅重诚信,一诺千金;商鞅有办法,能让改革行得通。

这首诗运用典故,借古喻今,含蓄地表明王安石自己推行新法的主张是正确、可行的。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用拟人手法写山写水,新鲜别致,意趣盎然。一个布置优雅、景色优美的农家小院,宛然如在目前,正是现代都市人非常向往的农家生活。

诗中既表达了对小院主人辛勤劳动的赞美,也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隐居时的乐观豁达。一石二鸟,妙趣天成。

王安石诗、词、文俱有上乘之作,正如欧阳修所称赞的:“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人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与弟弟苏辙唱和的诗。不见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气势,却显得飘逸流畅。后四句回忆二人曾在渑池县的僧舍投宿和路过崤山马死驴跛的故事,叙兄弟在颠沛之中的亲情。

倒是诗的前四句,用雪泥鸿爪做生动的比方,感慨人生飘零,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到最后又能留下什么呢?诗人原意是乐观的,却引起了许多后人望峰息心的感叹!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对庐山进行了横看、侧看、高看、低看、远看、近看之后,由部分而整体得出结论:不能准确地认识庐山的本来面貌,只因为自己身处其中啊!

写庐山而不具体写景,只是从观看角度生发议论,正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也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根本所在。这首诗被选入语文课本,小学生都会吟诵。但当他们长大成人,处在复繁纷扰的世事中,对这首富有哲理的诗当有更贴身的体会。

苏轼把浪漫、激情、夸张都给了词,而在诗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辩色彩,往往议论,借古借物借景发表见解,灵活多变,新鲜有趣,不可揣度,显示了宋诗不同于唐诗的面貌和实力!

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不逾格律的规矩一分一毫。诗中状物、写景、抒情互相交融,描绘出丰收年农家安宁、欢乐的景象和气氛,反映了农民勤劳、质朴、知足的本色品质。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欣慰、喜悦之情。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贴合诗中情景,又自然地产生哲理性,令人豁然开朗。它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往往在竭尽全力之后灰心丧气时,突然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目标实现了。

这两句诗契合了无数人的心理期望值,又符合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哲学原理,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大量爱国诗中的两首。

诗人生活在南宋偏安的时代,做梦都想着骑战马、过冰河、守边疆,但至死未见恢复中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令人恓惶落泪,心痛如割,不忍卒读。这些爱国诗,笔力苍劲悲凉,感情真挚动人,至今仍是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精品力作!

宋诗刚以王安石、苏轼、陆游为代表展示了自己的成就,其间还有意无意牵扯了唐诗。唐诗听完,迫不急待地表示有话要说。宋诗担心唐诗说出不中听的话,也抢着要说话。我赶忙打个圆场:“你们也别再争了,听我做个总结,了断了头条问答提的问题引起的这段公案吧。”

于是我苦思冥想一番,总结道:“唐诗厉害,宋诗也不赖。唐诗肯定没学宋诗的,宋诗肯定是学了唐诗的,并且开辟了新的题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方法的。宋诗数量超过了唐诗,但是质量没有超过唐诗;所以宋词学了唐词并且发展到了和唐诗一样的巅峰,算是为宋诗报了仇。这就是说,唐诗和宋诗,扯平了!”

唐诗宋诗一听,不约而同哈哈大笑道:“好你个老夫子,真有和事佬的本事!我们就看在你多年寒窗苦读、评价也还算公允的份上,给你个面子:从今以后,我们唐诗宋诗握手言和,互相学习,共创中国诗在新时代的新辉煌!”

其他网友回答

相比于唐诗,其实宋诗并不逊色。也许沉湎于唐诗和宋词的光辉,大家都自动忽略了宋诗的发展。实际上,宋诗走出了一条与唐诗并行不悖、各放异彩的新路。北宋初年的“白体”“西昆体”“晚唐体”模拟徘徊后,宋诗开始逐渐摆脱唐诗的藩篱,建立自己的审美规范。

林逋

宋初三体指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白体以白居易为学习对象,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平易浅狭、缘情潜兴,代表诗人有李昉、李至、王禹偁,代表作有《二李唱和集》;西昆体以李商隐和唐彦谦为学习对象,诗歌的艺术特征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丽,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代表作为《西昆酬唱集》;晚唐体以贾岛、孟郊为学习对象,作诗好苦吟,代表诗人有九僧诗派、潘阆、林逋、寇准。

苏轼

除了作词之外,苏轼的诗歌成就也颇为惊人。他的诗体现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抨击封建社会的弊政与陋习,流露出深沉的批判意识;人生遭遇是经验之源,也客观事物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些过程中,苏轼冷静旷达,傲视苦难,超越旷达,秉持坚毅的人生信念,绝对不向命运屈服。因此苏轼的诗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决然无靡靡之气。

黄庭坚

宋代还出现了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宋末方回又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是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的核心理念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论,即用前人的典故,说出自己的喻理;不改变传统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改变外在的形式。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唐代艺术世界的内在结构中生发创新灵感,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作诗家法。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南宋诗坛,一直延续到近代同光体诗人。

江湖烟云

后面还有“江湖诗派”,其由南宋后期的低级官员、隐逸之士和江湖谒客组成,陈起收集刻印了作品集《江湖集》。随后形成了一个组织虽然比较松散、诗风却比较接近的诗歌流派,成为“江湖派”。“江湖诗人”是宋末诗坛的主体,以贾岛、姚合的“苦吟”一派的晚唐诗风为取向,对“江西诗派”和“晚唐体”加以综合。

宋诗的审美范型生成于对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与唐人始有之“集大成”两种境界的兼容。在理学和禅宗的双重影响下,宋代诗人形成了治心养气的涵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体悟内省的思维方式和平淡恬静的审美观。

其他网友回答

被大众挂在嘴边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断章取义的文本误读。宋朝不但有诗,而且数量远大于唐朝。即使不论数量,单论质量,唐诗和宋诗的地位谁更高至今也没有定论。

被误读的王国维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有言:“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所谓”二字,说明先生自己是不认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种说法的,如果读书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先生在书后接着说到:“余谓律诗与词,固莫盛于唐宋,然此二者果为二代文学中最佳之作否,尚属疑问。若元代之文学,则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

也就是说,王国维本身,对唐诗宋词是唐宋时期最好的文学体裁这个观点并没有下定论,甚至他把自己的怀疑写到书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对这个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

而网传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调,是对王国维断章取义的文本误读。

唐宋诗的地位之争

唐诗的数量远小于宋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两个朝代距今的时间间隔不同,加上单论数量是无法论争优劣,因此这里放弃讨论唐宋诗数量的区别。

那么,就质量而言,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在哪呢?为什么历史上二者的地位相争从未停止、难分高下呢?唐宋诗词可以简单的用“文无第一”来概括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说明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前提:所有选本都是人筛选的。

这句话里包含的信息有:

1、无论是《古诗源》《唐诗三百首》还是《宋词三百首》,都是选本。

2、既然是被选择、摘录出来的诗词,那么为什么是这篇而不是那篇,为什么选此不选彼,都不是作者无的放矢,背后都隐含着作者的性格爱好、创作倾向、理论支持等因素。

只说明代,文学社团此起彼伏,文学思想交流碰撞,但核心都在上面一句话里说明了。明初:台阁体。与唐初“上官体”、宋初“西昆”体一样,绮靡空虚。茶陵派。以李杜反拨台阁,虽未完全摆脱,但启发了前后七子。明中期:前后七子。古体以汉魏为楷摹,近体以盛唐为榜样(注意:只是盛唐)。但泥古。江南四才子。追求清新,没有偏向。 明末:李贽。追求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公安派(性灵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流于浅俗。竟陵派。反拨公安,追求“深幽孤峭”,但古奥难言。

所以,与其说在不同的作家处,唐诗优于宋诗 或者宋诗优于唐诗,不如说,是在不同作家处,有着亲唐音 或者亲宋调的理论基础,唐宋诗的优劣之争只是表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表象背后的理论支持。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就要说到:唐宋诗歌到底有什么差别?我们通常说的唐音宋调究竟有什么不同?

唐音 宋调

一句话概括:唐音兴象玲珑、透彻疏朗;宋调高古尚意、淡雅促远,是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

唐诗,好像不需要任何审美加工,景色进入诗人眼睛的一瞬间触物成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宋诗,好像在诗人的心中经历了九曲十八弯,深沉构思后字有千钧。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罗列宋代诗人

篇幅有限,只能大致按时间顺序择要罗列了:

宋初: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代表诗人(人数太多,这里只能提供思路,具体要自己查了哈),其中格调最高的是王禹偁。

中期: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

南北宋之间:李清照

南宋:

中兴四大家:陆游、范成大、尤袤、杨万里

辛弃疾

江湖诗派:陈启

以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完整梳理。码字不易,给个赞吧~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和宋诗,是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唐诗以丰神情韵为特征,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 ,比较温和内敛,它的长处在于思理,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时代作品,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唐朝为什么主要是诗,因为唐朝写诗的作家群,作品数量,和诗歌题材内容,艺术风格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其它朝代不可超越的。然而极盛之后,难以为继。

宋代文人,对诗文和词做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宋初,写词被视”小道”,写诗才是”正统”。苏轼提高了词的创作地位。所以诗在宋朝也有很大的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体现在,它的题材和语言趋于通俗化,在诗中发议论成为宋诗普遍风气。宋诗的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它的美学追求以平淡为美,它开创了唐诗之外的又一美学范式。

宋朝著名诗人很多。

一、苏轼被称为”北宋诗坛第一大家”。他写诗的表现力”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二、南宋诗坛上占重要地位的是陆游。如我们熟悉的爱情诗《沈园》二首。

三、梅尧臣的诗平淡,王安石诗精致,苏轼诗畅达,黄庭坚的硬瘦,陈师道的朴拙,扬万里诗活泼。

四、宋代的诗词流派: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等代表诗人都是写诗的。

词是宋代文化消费热点,宋词的兴盛与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宋朝词的成就更耀眼。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人焦循(这个人写过《孟子正义》)说过一句话: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后来王国维又在《宋元戏曲考》中说过这句话,使这句话流行开来。我们所说的唐诗宋词是指这两个朝代的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并不是唐朝有诗,宋朝就没有诗歌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宋诗流传度不广,你可以随意背十几首唐诗,但是宋诗很难(哪怕像苏东坡这样的大诗人的作品)。

宋诗从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批评,尤其是以苏轼、黄庭坚的诗作一直饱受批评,直到近代以来,学界才渐渐开始重视宋诗(像南京大学的莫砺锋先生就专门研究宋诗)下面简单介绍几位宋诗的代表人物

梅尧臣——宋调的奠基者

宋诗与唐诗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同时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如果追溯起源的话,应该就追溯到梅尧臣这里。贴一首梅尧臣的《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与宋初西昆体不同,梅尧臣的诗歌以清丽平淡为主,扫去了那种浮靡的气息,就这首诗歌来看,梅尧臣的诗作还是不错的。

王安石的半山体

王安石也是能写诗,能作词,但就成就来看,王安石在词学上的成就不如诗。很多人都读过王安石的《乌江亭》,但是王安石的诗歌的佳品还是他罢相以后所写的山水之诗。风格比较淡雅,这些山水之诗都表明王安石的风格有向唐诗趋近的趋势。贴一首《书湖阴先生壁》

茆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宋诗界的大佬:苏东坡与黄庭坚(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成就)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唐调向宋调的转变是由这二人来完成的。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几个特点: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注重用典。这就导致了一个缺点就是宋诗缺少了一些意境,而且也不是很好读。

苏轼的诗还是有几首比较熟悉的,像《题西林壁》,这里贴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我本人比较喜欢苏轼这首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黄庭坚的诗歌我没怎么读过,但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是宋诗的扛把子,也贴一首,不过真心感觉老黄的诗歌不好懂。贴一首《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宋诗的又一高手:陆游

陆游是宋代又一写诗高手,其一大特点是诗歌数量多,有9000多首(除了乾隆皇帝可能就数他了),算个数:1000(李白)+1400(杜甫)+2800(白居易)+600(李商隐)+400(王维)+高适(300)+苏轼(2823)≈陆游

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出来,宋诗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唐诗。但是就流传度确实不如唐诗。

贴一首大家熟悉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大家也肯定比较熟悉了,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可以看出宋诗主理的特点。

其实,除了专门研究宋诗的学者,宋诗的阅读量还是很少的,我也是学中文的,但是就是对宋诗不感冒,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对唐诗感兴趣,但是从学术一点的角度,宋诗是完全可以和唐诗比肩的,只不过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最后如果喜欢宋诗的话,推荐两本书程千帆先生的《宋诗选》、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这本书极有特色)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交流。感谢的邀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