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详细 端午节真实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详细 端午节真实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南方吴越先民为拜祭龙祖而创立端午节。

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伍子胥,比屈原足足早生了两个世纪。“子胥奔吴”的故事家喻户晓,他在吴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了阖闾大城(姑苏城),帮助吴王成就一番霸业,最后却落了个伏剑身死、裹尸抛江的下场。曹娥东汉时期的上虞人,年仅十四岁。她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身,曹姑娘于五月初五日愤而投江。五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江面。当地人感曹女之孝德,每年端午自发组织祭奠曹女活动。宋朝邵梅溪有诗名为《曹娥江》,诗中写道:“客舟舣尽江头月,忍听寒潮声哽噎。那知江上无情波,总是曹娥眼中血。”

? ? ? ? 端午节的习俗

? ? ? ? 端午节的习俗

蒲艾簪门。《红楼梦》的第三十一回写了贾府过端午节的习俗:“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这里所说的“蒲艾簪门”和“虎符系臂”是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蒲”就是菖蒲,是生长在水湄的一种香草;“艾”就是香艾,也是一种香草。端午节这天,古人总是要将蒲艾插在门上,来驱赶蚊蝇、虫蚁,同时也有驱邪、避邪的意思。

 虎符系臂。古人认为老虎的形象也能祛病消灾:猛虎能食百鬼,亦能镇压“五毒”(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虎符”是用绫罗布帛等制成的小老虎形状的一种饰品,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虎符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来避邪护身,避开“五毒”。

佩戴荷包。古代,端午节人们常佩戴五毒荷包,内置草药,外绣“五毒”。荷包常做成葫芦的形状,因为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还能收服“五毒”。现在人仍传承这一习俗,只是荷包的式样更多样化了。

赏午。在端午节的中午饮雄黄酒,吃桑葚、樱桃、粽子,欣赏石榴花等。在古代,无论贫富,在端午节的中午都要互相宴请家人,这称为“赏午”。

 躲午。旧俗,端午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门避瘟,称之为“躲午”。到了清朝,这一风俗已演变成了欢乐的“女儿节”,已婚的女子回娘家探亲,未婚的女子则打扮得美丽动人。

吃粽子和竞渡。这是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活动。

中国的节日,其实是生活的文化化。把文化外化在生活中特别是饮食中,寄托感情,传递道德,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和智慧。譬如,中国人讲究春节吃饺子,端午叫粽子,中秋吃月饼,讲究出门饺子,进门面,每一种食物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可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现在忙碌的生活慢慢淹没,使本来十分有趣的生活变得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