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简介详细 王小波简介及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简介详细 王小波简介及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有哪些经典语录?

优质回答

王小波是我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尤其喜欢他的杂文和思想随笔,有趣、有味、有深度,这些篇章散落在《思想的乐趣》和《我的精神家园》两本文集中,后合成《沉默的大多数》,我尤其喜欢后面这个书名,它几乎成了王小波的代名词。在这些文章中,到处是文字和语言的珠玉,熠熠生辉而又充满趣味,在漫长寂寞的夜里读这种闪烁着思想光辉而又妙趣横生的句子,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1、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2、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3、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撒癔症比过正常的生活还快乐一些吧。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4、尊严就是你走在任何地方,都被当作一个人物,而不是一个东西来看待。王小波

5、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棒子、迫害别人的工具。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6、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王小波

7、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青铜时代》

8、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干两件事:其一,创造精神财富;其二,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中国的知识分子后一样向来比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在前一样上比较出色。王小波

9、总的来说,学习一事,在人家看来快乐无比,而在我们眼中则毫无乐趣,如同一个太监面对后宫佳丽。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10、人活在世界上,假如你想要什么,就没有什么。这就叫辩证法。所以假如你真想要什么的话,就别去想它。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

11、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12、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王小波 《黑铁时代》

13、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14、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啊,要把这件趣事从生活中去掉,倒不如把我给阉了。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15、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王小波《东宫西宫》

16、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王小波《红拂夜奔》

17、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王小波

18、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19、假如人生活在一种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只猪,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猪圈里,就会把在吃猪食看作极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王小波

出于好奇搜了一下和王小波有关的问答,没想到有这么多关于他的提问,如题所言:“王小波有哪些经典语录。”正巧假期在读小波的几本随笔集的时候整理了一些,可供读者借鉴、思考以及写作文一用。

王小波书出的少,而且文字里总爱搞些调皮的黑色幽默,读起来也不费力,往往一本书一天就看完了,我假期主要看的书《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像最广为流传的以“李银河,你好哇!”为代表的情话合集我看的太早都忘记了,不要问我问什么先看那本(捂脸jpg.)。

言归正传,还是要先回答一下问题,虽然小波的书籍没有太多,但却总是频频让人深思,下面和大家分享我心仪的几处文字,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

1、人经不起恭维。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南西北,撒起癔症来。我猜越是生活了无趣味,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这大概是因为撒癔症比过正常的生活还快乐一些吧。(这句深得我心)

2、话语教会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3、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4、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

5、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 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上面是我从《沉默的大多数》里的摘得5句,好句子太多太多了,再分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的几句“高考满分作文模板”。

1、同性恋研究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我们以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不知道农民为什么非生很多孩子不可,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人类学和社会学告诉我们的是:假如我们真想知道,是可以知道的。

2、 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以为它不值得一过。

3、 至于黑色幽默,我认为无需刻意为之,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把它写下来,就是黑色幽默。这件事当然非常地有意思。

整理小波的几句经典语录后自己不由得又想起了好多文字,王小波去世20年了,我想说在这样一个迅速记忆,迅速忘记的社会里,王小波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记忆,我想绝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文化热,或者他的文字层次比较“低”之类的原因,他是能够给人以启发的,能言人之所想,能思人之未想,真的很佩服一个人在大动乱年代里宁可沉默,也不愿放弃思考,有人把它称为中国式的“卡夫卡”,我觉得他是世上唯一的王小波。

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优质回答

王小波是怎样的一个人?关于他的生平,别人介绍很多,我就不重复了。我看过他的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等。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作品中绝无废话,也不故作高深,不讲大道理。他写的就是人真实的感受,真实的生活就应该是那个样子。他好像是学理科出身,逻辑清晰严谨,没有特别不着边际的发散性、跳跃性的思维。因此他的文章逻辑性很强,不会给人以云里雾里,不着边际和莫名其妙的感觉。他笔下的人物王二,一个总是在比较恶劣环境下挣扎的非主流青年。总是被时代推着走,又总是赶不上好时候。就是碰到好姑娘,也没法最后走在一起。别人能遇到和不能遇到的不好的事情,他也都经历了。他生活的环境给人的感觉就是,寒冷的温度,铅灰色浓云密布的天,肮脏的树叶子和地上是灰尘和粉煤灰,很压抑。文革和知青下乡的生活都写的很全面。

王二这个人,绝不完美,毛病很多,但是很真实。能够让人感觉到他的呼吸、心跳、冲动、绝望等等,给人感觉这是一个真正存在过、活过、经历过的人。这是一个对生活有很深刻的体会,有很丰富的经历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作品。王二这个人是活灵活现的,他的思想和灵魂也是鲜活而不受禁锢的,他是有很强生命力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这样的人哪怕是颓废,那也是很有活力和希望,很有生命力的颓废。而不是相反的那样,积极上进的腐臭。作者本人也应该是同样的人。初次读到《黄金时代》,给我的震动很大,影响深远。在这里向偶像致敬。希望以后还能读到同样优秀的作品。

谢谢邀请。非常愿意回答这个文学色彩异常浓厚的问题。关于王小波,我是先从他的传记开始的,然后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才逐渐对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看完《王小波传》,五味杂陈,说不清是该笑还是当哭,感觉心头有只虫子在蠕动,一直到心尖。

正如李银河在序中作说,传记读来倍感亲切,真情处处,似一幅展示在我们面前的王小波的素描。

顺着传记作者的思路,我细细梳理王小波的人生之路——

童年时期的王小波是外骚型的,因为经常出格生事,所以经常被父亲家暴,“吊耳朵”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熊孩子”王小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长大。

撒野挨揍、饥渴阅读成为王小波童年时代最明显的两大特征。

在云南时期,十七岁的王小波沉默寡言,在饥饿与孤独中爱上了写作。

这段时间,辽阔的田野成为王小波积蓄正能量的“内天地”,让他初尝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为他以后的创作之路奠定了异常坚实的基础。

回到北京后,没有户口的王小波迷茫而痛苦,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山东,也无论是自学、干农活还是当工人,王小波始终没有淡化对生活的热爱,在另类英语老师的影响下,让他收获了别人无法收到的成果。

繁重的农活让王小波学会了坚强和对农民的深深同情;当工人后,王小波更是真切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巨大落差,感悟到了红尘里的酸甜苦辣。

恋爱路上,王小波展示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接连不断的情书与独特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最终获得了李银河的芳心,成就了一段不老爱情佳话,谱写出高山流水般的甜蜜情歌。

大学期间,王小波彰显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执着的精神最终斩获了爱情,完成了与李银河爱情大厦的完美收宫。

这时候的王小波应该是自信的,也是幸福的,尽管事业道路坎坷曲折,但王小波尝尽了世情冷暖,也乐饮到了爱情的甘泉。

王小波无论是教书、打工,还是欧美旅程,他对人生的不懈追求都是一以贯之的,从来没有改变的,尤其是写作始终没有放弃过。

可以说,欧美旅程是上帝赐给王小波的最珍贵的礼物,让王小波赏尽了风花雪月般的浪漫。

此后,文坛内外、生活途中、创作生涯,乃至对性的感悟,都令王小波收获颇多,将王小波送上了文学殿堂的巅峰。

遗憾的是,天妒英才,刚过不惑之年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离开了值得他无比留恋的世界,一代文坛巨星就此陨落。

王小波的经历让我无法平静。阅读《王小波传》期间,我曾无数次读不下去,我无法回避自己的过去。王小波的经历总会让我感慨万千。

王小波的作品自有评说,更有名家指点,我仅仅感悟一二罢了。尽管我已知天命,读书无数,阅人无数,阅事无数,但却无法比其肩,只能望其背。

他的表述方式,他的语言风格,他的借古讽今,是我无法达到的高度。在王小波去世16年后,我谨以此文与书友探讨,也算是对小波的最好的怀念。

王小波逝世多年后,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

优质回答

王小波的杂文,不仅在于智性的表达,更在于,他力图诠释,为什么要追求智性,为什么要过一种智性的生活。换言之,他在说理的同时,还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说理。

在王小波笔下,说理与智性,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明辨是非”。按理说,明辨是非该是人类成长的方向,倘不明辨是非,难道要不分是非么?然而中国恰恰有一大传统:难得糊涂。它可以分解为两个关键词,一是装傻,二是比傻。对一些人而言,你的确难以分辨,他们的糊涂,到底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不过其终点并无差别:“有一些时期,每一天都是愚人节。”那些愚人,不止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动力,他们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以装饰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青年王小波曾受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误导,痛下决心,不想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后来他改悔了,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他所写作的杂文,“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这背后的转向,他曾用知识分子意识来解释,诸如“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云云。不过我觉得,明辨是非绝非知识分子的专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该如此,王小波不是说过么,伦理问题——“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是大家的事(其实知识分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未必一定超过普罗大众,这一点就当下来看表现尤为鲜明)。我愿以最大的善意揣测:在明辨是非与难得糊涂这两个选项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前提是允许他们自由选择。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每一天都是愚人节”的残酷语境之下,愚人都以为自己脑中和手中掌握了“是”,或者有人替他们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因此再无必要分辨是非。这所导致的最大戕害,还不是是非的混淆与湮灭,而是思想本身的沦丧,我们既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更无从发掘“思维的乐趣”,捍卫思想的尊严。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关于说理,相比说出什么道理,怎样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现在可以补充一句:为什么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王小波喜欢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我还是以为,不独知识分子,但凡正常人,都要讲理,都要以理服人,能否做到这一点,恰是常人区别于愚人的显著标志。

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惯于拿他的青春期生活说事,那个年代强权当道,无理可讲。我们生存的年代,貌似有所进步,实际上能好到哪里去呢:理性与客观、中立一道,渐渐沦为贬义词,说理毫无立锥之地,现在流行什么,试看一位名人的教导: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

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

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

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

假如王小波在世,撞见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他毕生都在与愚蠢、偏见搏击,时至今日,愚蠢和偏见依然大行其道。他曾经被强权发配为“沉默的大多数”,生于今世,恐怕得照旧直面沉默的厄运。

反抗沉默,可谓王小波的宿命。“……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写完这段话的22天后,他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于中国的午夜。他的英年早逝,使这些平实的汉字,竟有了一丝壮烈的味道,尤其是对照每况愈下的现实而言。

我愿在王小波的英灵之前,冠以“说理者”三字,以示我的感激和纪念。也许,恰恰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说理的时代,说理才愈发具有意义;这不是一个适合王小波生存的时代,阅读王小波才愈发迫切。

你一定听过那句话:“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王小波之口。而他自己,也是对“一个有趣的灵魂”的真正阐释。

他有男性的高大外表,有骑士和诗人的不羁灵魂,却又有女性的柔婉细腻,坚韧浪漫。

作为一个有趣的男人,他是雌雄同体。

聪敏

王小波可算不上一个美男子,甚至说丑也不为过。他身材高大,不修边幅,背有点佝偻,看起来痞里痞气,甚至还有点凶。

但你只要跟他一见面,与他坐下来聊天,便很容易喜欢上他。就像刘心武说的:“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一颗有趣的心,藏在坏坏的外表下;他的聪敏幽默,不仅体现在文字里,也体现在生活中。

小波有个外甥,天资聪颖,在清华大学学电气工程。家里人都期待他顺理成章地奔向远大前程,偏偏年轻人血气方刚,痴迷摇滚乐。

家里人心疼他瘦得尖嘴猴腮,困得两眼乌青。偏偏这外甥谁都不服,只服作家舅舅。小波就跟他聊起了这件事儿。

小波:“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毕竟‘一无所有’,听起来可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外甥:“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

“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

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没有毫无用处的鸡汤。寥寥几语,外甥心悦诚服。

他把自己的温柔纤细,用“有趣”的外衣包裹起来,就成了顶级的人格魅力。

坚韧

王小波第二个带有女性气质的特质,是坚韧。因为女人对痛苦的耐受性,往往比男性要好。

他文笔中汪洋肆意的自由精神,他后期小说里精巧凝练,环环相扣的结构,其实都积累自日复一日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像农妇一般,坚韧隐忍。

1994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当时,张朝阳刚刚回国,马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如果小波没有坚持写作,他可能也已经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首批弄潮儿。

他自学了一系列复杂的编程语言,只为能更快更好地在电脑上写作。当windows95系统还勉强被少数人使用,他已经开始和程序员外甥一起,谋划着做多媒体出版——因为他的书很难在大陆出版,而他又真心地想让自己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

当时,他维持生计,只能忍着严重的身体不适,一边给杂志写杂文稿件,一边研究电子出版物。他经常住在母亲家,外屋很小,只有一张床,里屋就是他的生活起居和写作桌。

他的外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烧普洱茶的电路和玻璃茶壶,里面总有极浓的茶水,下面沉淀着大量茶叶。估计熬夜就靠那个。”

也是在这个时段,他进入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主要作品——《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等,都是在此时写就。

“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就是王小波。在投身创业大潮和忍受贫苦、专心写作之间,他坚持选择了诗意的世界。

浪漫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看文字就能知道,小波是一个对浪漫感知极强的的人。

在爱情中,他带着热情和真诚的满腔爱恋,成为李银河一生的光亮。

相恋之初,王小波给李银河送了一张他童年时期的照片,还配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你知道吗,郊外的一条大路认得我呢。有时候,天蓝得发暗,天上的云彩白得像一个个凸出来的拳头。那时候这条路上就走来一个虎头虎脑、傻乎乎的孩子,他长得就像我给你这张相片上的一样。

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黑又瘦的少年。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得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后来,再过几十年,他就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了。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这就是王小波送给李银河的照片

谁能不喜欢呢?

在五线谱本子上给银河写情书的他;自称“愁容骑士”的他;写下“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的他。

他的浪漫,是一颗赤子之心。

他们一起去美国留学,一起去自驾大半个美国,一起游历欧洲,一起回国做研究。他们的生活很是清贫,每个月的伙食费只靠银河的几百美元奖学金来维持。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非常快乐。

在爱人面前,他毫无保留,率真率情,浪漫可人。

周国平说: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她们往往集两性优点于一身。

我们常常说有男子气概的女人,如周迅、林青霞,强悍而娇媚,是多么迷人。而我们甚少谈起的男人的雌雄同体,高大的外表下,一颗温热柔软的赤子之心,又是另一种高级的性感。

小波既有男儿的豪侠气概,仗义执言,又有女性的温柔纤细,敏感细腻。

他写得活在与妓女和刺客的恶斗中发明了弓弩的薛嵩;写得活夜奔的红拂;也写得活在爱上王二的瞬间,如蔓枝一般柔软地挂在他肩头的陈清扬。

他是追寻着自由之精神的骑士,内心盛开着芬芳的蔷薇。

真正有趣的男人,也是雌雄同体。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我的理解是:人类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人的生命分为生理生命和人文生命,二者互相依存又境界迥异,关键是你如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当然,人的追求不同,其境界也就有所不同了。

拥有诗意世界 创造诗意世界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他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完全赞同王小波说的。那么,何为“诗意的世界”,我们首先走进他的部分文学作品了解。他写的一只猪,与众猪不同,特立独行,没被阉割、囚禁,才华横溢,聪慧绝顶。然后,逃出圈棚,长出獠牙,在原野上欢快地奔跑;他写的一群绿毛水怪,自由驰骋世界,日行千里,远离世俗,尽享古今文明之美,至于规则、地理的阻隔等几乎被弱化为零。由此可见,他心目中“诗意的世界”就是:自由、智慧、趣味、美好,闪耀着哲思的光辉,脱离了平庸的生存,不循规蹈矩,不随波逐流,不被生活设置,有独自的是非观、善恶观,不断发现新境界、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对此,王小波非常重要:认为假如没有“诗意的世界”,所谓性情、修养、才华、理念,只不过是装饰物、或广告词;所谓的荣华、富贵、静好,只不过是漂亮的奴隶;甚至认为当人生只活得拥有一条性命之时,活着和死了没有什么两样。王小波始终为实现“诗意的世界”进行不懈努力,以阅读抵抗庸俗,以写作抵抗荒诞,以思考抵抗麻木。在烟尘滚滚的世界上,认为假如都投降了庸俗,他也决不会低头。当然,他的头脑是清醒的,深知就算毕生不停奋战,也难以抵达美好的目标,但却感到活在这条抵达的路上,也就没有太多的遗憾了。他生前说过:“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但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还会有人在走!”我认为王小波的“诗意的世界”,既不是虚幻世界、童话世界,也不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世界,而是以真实为坚强基础的精神世界。当然,这不只是他的“专利”,凡是人的文化素质达到相当高度时,自然产生的大境界,实现了超凡脱俗,可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大境界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也不是可望不可及。只要通过刻苦学习、再学习,努力实践、再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文化程度,就能达到大境界。好一个“诗意的世界”,红日照耀,蓝天辽阔,青山巍峨,绿水缠绕,充满清新、清白、清明,彰显生气、生机、生动,展示和谐、和美、和平,没有贪腐、黑恶、欺诈、蒙骗。我们应该追求这个世界、拥有这个世界!只要大家坚定信仰、坚守初心,坚持奋斗,这个世界必然会越来越近,我们的后代、或后代的后代是会进入的。那时,不只是精神世界!即使九泉之下的我们,也会欢呼雀跃的!

有多少人还记得《黄金时代》和《知音》?

优质回答

作为中国狗仔文学及家庭妇女之友的优秀代表——《知音》杂志,其狗血文风,比任何微博段子都搞笑。

记得,只是现在抓人眼球的优秀读物很多

中国当代文学,有哪些好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优质回答

我个人比较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家描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西北农村的变迁过程。在十年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的形象,苦难沉重的生活让人物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着重刻画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二人宕荡人生经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与社会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翁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新时代的年青一代非常有启迪。

不胜枚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小波简介详细.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