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网友提问: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优质回答:

庙号是皇帝或者君主在庙中供奉是所称呼的名称。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妃子、诸侯、大臣等地位比较高的人,按其生平所作所为进行评价的称号,具有盖棺定论的意味。两者除了概念不同以外,还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起始朝代不同

庙号起源于注重祭祀祭祖的商代,如商汤庙号太祖;谥号起源于西周,根据史料记载,源于太公制谥,但是学者王国维研究发现,谥号应该起于恭王、懿王时期,并得到广泛认同,如姬宫涅谥号周幽王。周武王是自称,而不是谥号。

沿用的朝代不同

商朝用庙号,周朝废除庙号,制谥号,秦朝时期同时废止两号,原因是秦始皇认为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始皇帝既非谥号也非庙号,是自己施加给自己尊号。从西汉开始谥号就一直被沿用,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庙号,所以唐朝以前人们一般习惯用谥号称呼君王,比如刘恒谥号汉文帝、刘启谥号汉景帝、杨坚谥号隋文帝等。唐朝时期,谥号字数泛滥,后来就习惯称庙号了,比如李世民庙号为唐太宗、赵匡胤庙号为宋太祖等。明清时期,因为一个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而且字数不多,所以年号被广泛使用,比如朱棣年号永乐帝,永乐多少多少年,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乾隆几年等。

适用范围不同

庙号只有君主或者皇帝才能使用,而谥号适用于身份比较高的帝妃、诸侯、大夫、大臣等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比如诸侯赵国的君主赵雍谥武灵王、齐国的君主田辟疆谥宣王等。

字数不同

庙号一般是两个字,常用“祖”和“宗”二字,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者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之后的皇帝一般称“宗”,比如唐太宗、元太宗等。谥号在隋朝以前都是一两字,如刘启谥号景帝,刘秀谥号光武帝;唐朝以后,谥号的字数开始泛滥,一两字到数字到十几字到二十多字不等,如李显的谥号是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足足有二十五个字。

分类和谥法不同

庙号使用较多的有始祖、烈祖、太祖、高祖、圣祖、世祖、太宗、高宗、世宗、仁宗、孝宗、英宗、穆宗、穆宗、神宗、德宗等。其中始祖多是多血缘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受封始祖的称呼,如吴始祖孙坚。世祖则多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意思,如忽必烈为元世祖。英宗一般是指内部斗争多,而且短命的君主,如宋英宗。谥号分为上谥、下谥、平谥,上谥一般有文、武、成、康、景、懿、睿等,比如刘谥景帝;下谥一般多用厉、灵、殇等,如周周代姬胡谥厉王;平谥一般有怀、悼、哀、思等,楚羋槐谥怀王等。

中国历史上,谥号和庙号多数时间都被历朝历代所沿用,我们再把年号和姓名放到一起,按朝代、姓名、年号、庙号、谥号顺序排列,例举几位皇帝或者君王,方便大家比较:

周朝 姬辟方 (年号无)(庙号无) 孝王

汉代 刘彻 建元、元狩等 世宗 孝武皇帝

唐代 李世民 贞观 太宗 文帝

清代 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圣祖 仁皇帝

从上面几组名称发现,每组名称我们通常比较熟知一两个,这就是后世对不同朝代君王习惯称呼的“号”的原因所致。

其他网友回答

庙号是帝王或后妃去世后被写在太庙排位上的称号,长长的一大串。谥号是帝王或后妃去世后被授予的一个称位,很简略:太祖,太宗等,当然有些功臣也会在去世后被赠予谥号:文正,武穆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代号。

庙号最初很严格,也就是祖有功,宗有德。只有具备重大功勋的皇帝才有庙号。譬如汉太祖刘邦,他的儿子惠帝刘盈就没有庙号,只能挂在父亲刘邦的庙中接受祭祀。而汉景帝即便有平定七国之乱,安民生养的功劳,死后依旧被大臣们认为只是延续汉太宗文帝的政策,也没有捞到庙号。所以汉代皇帝一般都以谥号来称呼而非庙号。

曹魏时期,曹叡闹了笑话,滥祖称宗,还給活着的自己上庙号,笑死天下人。不过这之后随便哪个皇帝都有庙号了,也就一般以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唐高宗,宋太祖。

谥号,分为官谥,私谥。也就是依据谥法对一个人的一生进行精炼的总结。所以大臣甚至一般士大夫都可以有谥号,不仅官方可以給,朋友亲属也可以給谥号。比如汉武帝的武,就是后面皇帝上的谥号。再比如曾国藩的文正,也是官方给予的谥号。

后面,由于給皇帝上的追谥越来越长,更是美丽辞藻的堆砌,也没誰能记得20多字谥号,所以明清时期皇帝干脆就以不变的年号称呼。譬如很多人知道雍正是年号,可庙号清世宗,谥号为宪有多少人知道呢?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的说,庙号和谥号都是古时对死者一种带有评价性的称谓。

不同的是,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给他在太庙里供奉时追封的一个名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妃子,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的事迹进行评价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首先是两者的使用范围有一定差别,二是两者的内容不同,庙号是追尊祖宗之号,都是褒扬之词,谥号都是评价性的词语,有褒有贬。三是庙号用字很少,一般是一个颂扬性的字加一个”祖”或”宗”字。谥号一般是一个评价性的字加上一个”帝”字。

(上图是汉武帝谥号)

(下图是李世民庙号)

其他网友回答

庙号仅限于帝皇,正统皇朝的皇帝庙号一般都是一个字,极少数有两个字的。而且在汉代,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得要德行相配才有,比如汉太祖刘邦,汉世祖刘秀等,但从晋开始,基本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谥号就不仅仅是皇帝了,皇族官员都可以有,一般皇帝的谥号很长,一般都是选最后一个字,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极少有皇帝被称二字谥号的,但世祖刘秀因为太过于得人心,功劳太大,谥号两个字,汉世祖光武皇帝,又比如明太宗文皇帝朱棣,太宗是庙号,谥号是文,但貌似太宗皇帝得位都不正啊,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后来明世宗皇帝在位,才把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另外,皇族和部分官员都是有谥号的,比如一字的亲王,齐楚赵雍梁等,或者二字的郡王去世,都会上一字或者二字的谥号,称呼就是封号+谥号,比如梁烈王,就是梁王谥号烈。到了大臣,那就得是做出巨大贡献的才能有谥号了,大臣谥号最高的在宋以前是文,一字谥号,谥号的意思可以参考逸周书.谥法,谥号在绝大多数时候反应了皇帝和同僚对一个人的看法,比如寇准谥忠愍,秦桧后来谥謬丑。宋开始文臣的顶级谥号就是文正,比如范仲淹文正公等等,一个皇朝能谥文正的都是道德,才干,忠诚都出类拔萃的,屈指可数,再比如曾国藩也是谥文正,从这两个人就能看出来,不靠关系的话,要谥文正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