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三家分晋划分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不包括哪一家

为什么以三家分晋划分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不包括哪一家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史学家会把三家分晋看成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

优质回答: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特意从“三家分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开始起笔,目的就是告诫历代皇帝,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强化中央集权,决不能使太阿倒持,再演出臣夺君权的历史悲剧。

不过,尽管如此,两千多年来,君杀臣、臣杀君,胜者王、败者寇式的悲剧、喜剧、闹剧,还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纷纷扰扰,演了一出又一出。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历史歌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正如歌诀中所说,东周被后世史学家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段,而其分水岭便是“三家分晋”。由于是人为划分,因此必然有其缘由,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史书记载的习惯,二是礼乐崩坏的分界线。

△三家分晋

史书记载的习惯,春秋和战国的由来

“春秋”一词源于鲁国史书《春秋》,而“战国”一词则取自于汉代《战国策》,而“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便与这两本史书密不可分。

《春秋》:鲁国史官将当时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则分春、夏、秋、冬四季记载,于是这部编年史便被简称为了“春秋”。《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载的历史起止年代,大体上与平王东迁(前770年)到战国前期(476年)的时间基本相当,总共295年,于是历代史学家便将《春秋》这个书名作为了历史时期的名称。

《战国策》:“战国”一词其实早已有人使用,而直到西汉末年刘向《战国策》一书之后,才开始将春秋之后到秦国统一天下的这段时期称为“战国”。由于战国的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导致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已经难以找到依据,于是便将周元王元年,即前476年定为了战国之始。

可见,此时虽然已经开始用“春秋”和“战国”分别形容两个时期,但时间节点却是在公元前476年,而并非“三家分晋”的前403年。直到后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以“三家分晋”为开篇,所以后代史学界才开始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这个时间点便是前403年。

司马迁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篇,礼乐崩坏的起始点

从前文可知,“三家分晋”被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密不可分。那么司马光为什么会以“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呢?司马迁其实对此作了解释,由于三家分晋这个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因而他认为这一事件乃是真正礼乐崩坏的起点。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资治通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认为这是礼乐崩坏的体现。他认为,天子的职事应该以礼制为重,礼制则应该以职分为重,职分则应该是名分为重。而所谓的职分,便是君和臣;所谓的名分,便是公、侯、卿大夫。也就是说,天子的职事就是维护礼制,用礼制来治理国家,使天下臣民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早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各诸侯已然有僭越的情况出现,但周天子却任然在维持着基本的礼制,天下虽有霸主但表面上仍然尊周天子为共主。然而,周威烈王册封晋国的三个大夫为诸侯,则完全打破了这一礼制,从此之后“居下位的侵凌居上位的,居于上位的权力衰落,诸侯专擅征伐大权,大夫专擅诸侯的国政,礼制大体十之七八己经丧失”,司马光认为这是礼制的全面崩坏。

正是由于《资治通鉴》的出现,后世普遍将前403年的三家分晋作为了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例如清代马骕撰写的《左传事纬》便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 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读《春秋》之终, 而知战国之始也”。

以上,便是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水岭的原因。不过,有人说前334年的徐州相王才应该是春秋、战国的真正分水岭,因为这才真正代表了礼制的全面崩溃,毕竟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诸侯敢于在名分上挑战周王室,而此后各诸侯们则在名分上已经和周王室分庭抗礼、僭越到底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夺取瓜分,出现三个新的国家:赵国,韩国,魏国。因此韩赵魏又被合并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三家为候国。春秋战国以三家分晋为界。

这一事件与田氏代齐认为是春秋时期的结束,进入了战国阶段。春秋时期诸侯国也混战,但是相比战国时期,打得更加的猛烈,这个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宋代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写的第一件事就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这样标志从此由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开始了。韩赵魏三国的产生,让诸侯国失去了约束,他们都想代周而立,因此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相互征战,最终走向统一。

求关注点赞,每天精彩通俗历史小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开始写的。

这三人是晋国六卿之三,本属于晋国臣子,却瓜分晋国,而周天子不仅不号召天下诸侯共诛之,反而使列于诸侯,现三家均受天子而封诸侯,名分已有,谁得而讨之。

从这以后,君臣之礼已坏,天下以智力相雄长,拉开了两百多年的战国各国争霸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

选择三家分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是因为在此以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首先,三家分晋和此后的田氏代齐标志着周王室丧失了最后一点权威。在这两个事件后战国诸雄就撕破了脸皮,不再承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

其次,三家分晋以后各国的军事制度也开始大规模转变。从之前的国人服兵役迅速转向全民兵役。在春秋时期兵车300乘就已经是很大规模的部队。但在战国这只不过是一支支撑小规模战斗的部队。

再次,三家分晋以后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比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在这些变法的过程中原有的世袭制收到破坏,形成了郡县制的雏形“县”制。在史学界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到了三家分晋后就转向封建社会。

最后,是井田制的彻底崩溃。引用一下目前历史教科书的说法就是随着铁器的应用和牛耕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开垦的土地。这些土地属于私人所有,久而久之,地主阶级形成并活跃于历史舞台。

目前史学界对于春秋与战国分界线的划分分为两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至于划分的理由就更加繁多了。欢迎大家对我上述所讲进行指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