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关羽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关羽大意失荆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师北伐。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支蜀汉偏师的军事行动最终演变成了牵扯到魏蜀吴三方势力的大混战,直接决定了整个天下的走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关羽的出兵似乎完美契合了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中的战略规划。

所以这会是蜀汉集团精心组织的一次行动吗?

显然不是,关羽从出兵到败亡,整个益州出奇的安静。

刘备既没有做到“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以策应关羽在襄樊一带的攻势,也未能派出任何一支援军。

因为汉中之战虽然赢了,但刘备打得很艰难,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了。

此时的刘备无力组织任何一场战争了。

所以这应该是“假节钺”的关羽自行策划的一次军事行动,目的很可能是为了缓解曹魏势力对于汉中的压迫,给益州的刘备以喘息的时间。

如果战事顺利就趁势夺下襄樊,将曹魏势力逼往长江以北;如果战况不利,退保江陵自守无虞。

刘备应该是默许了这次的偏师北伐。

但事态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迎来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水淹七军;生擒于禁;阵斩庞德;兵围襄樊;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或为之支党。曹操几欲迁都以避其锋。

史书上给的评价是“威震华夏”,整个三国史,只此一次,以一支偏师达成如此成就,关羽无愧“武圣”之名。

但这并不全是好事。

战役规模的扩大出乎了关羽的事前估计,关羽的后勤压力越来越大。

傅士仁和糜芳因为运送物资不利遭到关羽责罚,要“还而治之”,就是回去后就收拾你们。这为后来的两人叛变埋下祸根。

遥受关羽印号的梁郏、陆浑群盗,在策应和声援关羽的同时,也造成了黄河以南几乎已是关羽囊中之物的假象。

这直接导致了孙权对于整个局势的误判。

刘备集团接连在汉中和襄樊取得的两场大胜,让孙权觉得让这样强大的势力占据荆襄,和自己共分长江之险是很危险的事。

哪怕是盟友也不行。

刘备集团已经不是赤壁之战时那个寄居江夏,仰人鼻息的盟友了,这种心里落差是孙权不能忍受的。

吕蒙白衣渡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傅士仁、糜芳居然投降了。公安和江陵就这样出乎预料地脱离了刘备阵营,断却了关羽的后路。

陆逊攻下秭归,则彻底截断了关羽沿江退往益州的通道。

东吴集团迅速完成了对于关羽的战略包围,关羽的军队彻底成了一支孤军。

同样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夜奔临沮,义不屈节,父子归神。

整场战役的后半段充斥着各种阴差阳错,甚至有些魔幻色彩。

首先是孙权的背盟。

在曹魏依旧占据绝对优势,关羽的北伐尚未取得决定性成果时,孙权的行动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摆在孙权面前的其实是个选择题,要么袭击关羽,夺取荆州,全据长江之险。

要么出兵北上,趁着曹魏主力被关羽牵制,进攻他心心念念的合肥,逐鹿中原。

如果是孙策,一定会选第二个,但孙权会选第一个。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对他这个弟弟看得相当准确了。

孙权骨子里就是个割据霸主而已。

其次是糜芳的投降。

关羽听闻孙权背盟袭击江陵时,并没有特别慌张,因为他本就对孙权没啥信任可言,对于经营日久的江陵有着相当的信心。

江陵足以挡住东吴大军,撑到他回援。可是糜芳投降了。

糜芳的妹妹就是刘备的老婆糜夫人,他不仅是国舅,更是追随刘备多年的老臣。

他的投降说明了一件事,关羽这位一开始就追随刘邦的北方旧将,和荆襄这帮后来依附刘备的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何种地步——关羽是革命老将,但是,荆襄集团却早已成刘备集团的主力。双方矛盾不可调和。

因此,所谓的供给军资不利,要“还而治之”不过是个导火索。

“刚而自矜”,这就是关羽。他对于看不起的人连敷衍都不屑,善待士卒但骄于士大夫,对后依附的荆襄集团是十分瞧不起的,包括诸葛亮,都得小心翼翼地恭维这位老革命。

所以,荆襄集团的大部分人对关羽,都是憋着一肚子气的。关羽应该也知道这些人对自己的阳奉阴违,但他可能以为这只是内部矛盾,顶多是对他不服,但还会为刘备集团而努力的。但他断想不到,连刘备的妻舅都会反水投降东吴。

因此,大意失荆州,可以说是一场预料之外的阴差阳错。而造成这一改变历史走向大事件的主因,当是关羽和孙权各自的性格缺陷。——大敌当前,关羽还要去刺激不服自己的荆襄集团,终引变局;孙权则目光短浅,夺回了荆州,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