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崇祯要是不杀袁崇焕

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崇祯要是不杀袁崇焕

网友提问:

崇祯杀袁崇焕是对的吗?

优质回答:

“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袁崇焕罪行明明白白,没有什么虚假的。

第一,付托不效,工作差,下了五年的军令状,结果两年不到辽东局势从稳定到大崩溃,敌人轻松绕蒙古入关。这也说明后金根本不怕关宁军抄他们老家,要么看不起,要么是不担心面前的十几万关宁军。原来能牵制后金的东江镇也没了。

第二,专恃欺隐,欺骗和隐瞒,袁崇焕背着皇帝想用议和的方式来完成承诺,而当初他的诺言是武力平辽,崇祯才破格提拔给钱给权,为此集中全国资源,连杀毛文龙都替他背锅了。

第三,以市米则资盗,这有两个词。市米指卖粮食给后金属下蒙古部落喀喇沁部,该部崇祯元年与后金结盟打察哈尔部,崇祯二年初又被后金正式收编,定国制和军制,后金入关就驻扎喀喇沁喀喇城。那些粮食顺道成了后金军粮,所以资助强盗,指资助后金。特别指出喀喇沁联合后金和察哈尔作战,已经被满桂和张凤翼获悉,也就是朝庭知道喀喇沁投靠后金,所以下旨来问。袁崇焕先是说哈刺惧三十六家未与奴通。后又答复“也给他们打了招呼,不许和奴通”就是一句警告,根本没用。崇祯许其赈济,也就是按人数救济定时定量卖,禁止公开市买。袁崇焕不听,一直卖到自己仓库空了。

第四,以谋款则斩帅。指与后金私下议和,为此杀毛文龙。即使是为袁崇焕洗白的满清明史,也承认这一点。袁崇焕与后金的议和朝庭和皇帝不知道,他私下写信给两个大臣探口风,对方不敢答应,没他的胆子,事后也第一时间把他卖了。毛文龙难民军队战斗力不强,但仇恨深死缠烂打,但对敌人有很强的牵制作用,这是当时的共识。东江镇经文官集团反复清点后确认的斩获数目远远超过关宁军的几次所谓大捷,袁崇焕就干过这个活。努尔哈赤曾曰:“文龙在,吾不得劳师远征,恐家中妇孺不宁。”满金大臣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最好的是双方还有血仇,后金杀光了毛文龙全族,毛文龙挖了努尔哈赤祖坟,双方绝不可能停战。

第五,纵敌长驱,顿兵不战。他领援兵在蓟州要道没有打,躲城里看着敌人经过,然后没有追击,而是绕了个大V字路线,路程翻一倍,避开后金行进路线提前三天到北京。相反满桂是一路和后金纠缠打到北京,军队基本都打残了,崇祯破例让他进翁城扎营过一晚。广渠门之战,对手是一千后金白甲加两千蒙古人,他是关宁军加京营两万人,结果关宁军左路将领逃跑引起崩溃,被几路击穿到城壕,差点完蛋。同一时间,皇太极领主力在德胜门打满桂,满桂战败向关宁军靠拢,被误伤。之后,关宁军再也没有打过,移营左安门,避开敌人再也不打了,皇帝几次催促都没用。所谓左安门大捷,没有任何记载。

第六,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指刘策在蓟门堵住了后金,结果被袁崇焕调回密云,尤世威从通州调到昌平。关宁军援军两万多,其中核心骑兵九千,袁崇焕分散关宁军步兵到各地,只留骑兵在蓟州城内。玉田蔡裕及龚彰部关宁军步兵3千,丰润参将邹宗武部关宁军步兵2千,永平关宁军步兵参将杨春部3千并游击钟宇部(数量不详),迁安游击满库部关宁军步兵2千,建昌刘镇华关宁军步兵2千。其他当地援军,总督刘策部回密云,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禄。几乎处处分散,结果造成关键要道蓟门和蓟州城本身兵力空虚,连出城都不敢,对手大摇大摆过去了。后面的通州也没军队,这条最重要的防线废了。

第七,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有两点,第一潜携喇嘛,用来和后金谈判沟通,这说明袁崇焕想议和而不是平叛,那么当初的五年平辽就成了欺君。第二,坚请入城,说明他不想打。明朝土木堡之变,救国英雄于谦规定,所有援兵必须背靠城门驻防,即容易内外支援补充,又激发军队战斗意志。袁崇焕一路上逛来逛去一仗未打,肯定不能进城。

袁崇焕的这一系列事情过于离谱,死刑是没什么意外的,放到今天也一样。例如美帝通过朝鲜半岛入侵,某将领下军令状获前线军队总指挥权,然后却与美帝私下议和,为此杀自家将领示诚意,还卖军需给美帝的打手韩国,对方入境后不阻拦不战斗,调开防守关键要道的军队,自己带军队绕路回京,最后美帝军队到京门口了。一句话死定了,什么理由都没用。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错的了。

崇祯杀袁崇焕,其实主要是一种私愤。

这倒不是怀疑袁崇焕通敌,因为崇祯智力还没有低到这种地步,而是觉得袁崇焕忽悠他。

自然,这也有袁崇焕的一些责任。

当时满清两次进攻袁崇焕,都被打败,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但,这并不是说明辽东的形式已经彻底好转,仅仅是袁崇焕成功使用了战略战术,暂时瓦解了满清的攻势而已。

此时辽东的局势,还是满清占绝对优势,袁崇焕占很大劣势。前者仅仅是暂时攻不下明军的坚城,但保有战略上的绝对主动,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而袁崇焕则陷入被动防御中,这种打法可以暂保辽东局势稳定,但长期来说还是必败的。

所以,此时的袁崇焕除了仍然坚持固守城池以外,也主要增强部队的野战能力,编组骑兵和精锐步兵,试图挽回战略和战术上的劣势。

但在明朝军饷严重不足,满清又近在咫尺下,更有东林党和宦官激烈内斗中,袁崇焕很难施展抱负。

单单缺乏足够资金,你就无可奈何。

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宁远的来自于川、湖等地的士兵因为军饷的事而哗变,袁崇焕用计将其平定。

总体来说,即便得到崇祯的全力支持,袁崇焕顶多也是大体保持辽东现在地盘而已,不能扭转劣势。

为了获得崇祯的全力支持,袁崇焕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说了大话。他说5年就可以收复辽东,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年轻的崇祯相信了,给予袁崇焕全面的支持。

虽后来袁崇焕又上奏说:五年复辽的计划不容易完成。

但崇祯已经默认了5年计划。

结果呢?

满清也很狡猾。他们改变以往攻击辽东正面的战略,从侧翼袁崇焕管区之外的蒙古人地盘迂回,攻破不属于袁崇焕管辖的长城口(蓟辽总理刘策地盘),直逼北京。

虽袁崇焕千里增援,最终迫使满清退兵,还牺牲了赵率教和满桂两员大将。

此时崇祯为什么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了袁崇焕,说白了,就是觉得被袁崇焕骗了。

本来袁崇焕说5年可以收复辽东,打垮满清。

现在虽然才过了2年,但满清竟然打到北京城下。虽说不是从袁崇焕的辖区突破,显然袁崇焕的许诺是夸大其词了。

以崇祯的暴躁性格,谁敢忽悠他,就把你杀了再说。

于是,袁崇焕就死了。

实际上,不管袁崇焕如何,实际上他担任大将时期,辽东局势大体是稳定的。

即便满清乘虚杀到北京城下,最终也是伤亡不轻,被迫撤退。

而袁崇焕死后,辽东战局急转直下,无人能够控制的住。

随后十几年,满清杀入长城以内基本毫无阻挡,也没费什么力气就吃掉了洪承畴,彻底打垮了辽东的明军。

需要说明的是,这10年来,很多人对袁崇焕反复攻击。

内幕萨沙倒也知道。说白了,一些汉奸后代为了祖先平反而已。他们的祖先和袁崇焕是敌对的,想要平反汉奸祖先,就必须先推到袁崇焕,所以不知道花了多少财力和物力找了各种无良写手造势,花费不下10年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我已多次重申,袁崇焕一案是经三司会审,明正典刑的结果。不是崇祯容不下他,是<大明律>容不下他。袁崇焕原先为魏忠贤建过生祠(这很正常,大多数官员都这么干)后又投靠东林党,以东林人士自居,他的案件调查取证,审理过程就长达一年半。东林党向来爱护犊子,可还是救不了他,甚至可以说是主动放弃掉袁。为什么呢?因为实在罪太大了,到了罄竹难书的地步,而且每条都做实了。

崇祯不算聪明,但至少不蠢。如此重要的人物,又是自己捧上去的蓟辽督师,就凭一个逃回来的太监几句话马上定袁的生死?这太监听到的是满语蒙语还是汉语?要实施所谓反间计,后金高层是说满语还是汉语?说满语,这太监也得听得懂吧;后金高层如果用汉语说这事那不是存心让这太监听到吗?

任何事情要有起码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所谓崇祯中反间计基本经不起推敲。抛出反间论的,第一不了解明朝的司法制度和办案流程,以为明朝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清朝倒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第二细节上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最后再次重申,袁崇焕不是崇祯杀的,他是死于<大明律>,是人证物证俱全,是经过完整司法程序,是伏法!

其他网友回答

杀袁崇焕“对不对”,这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

从崇祯角度说,肯定“对”。不然,这个昏君也不会于大敌当前的时刻,杀了这位数一数二的抗清名将。

对构陷袁崇焕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来说,杀袁崇焕无疑也“对”。否则,他不会与朝廷首辅温体仁以及御史高捷、袁弘勋等紧密勾连,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

对叛卖袁崇焕的谢尚政来说,杀袁崇焕同样“对”。因为,他诬告袁崇焕,便可一跃当上福建总兵,已然利欲熏心哪还管袁崇焕曾是平生待他恩义最深的主帅。

即便就当时京城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来说,杀袁崇焕,大约是“对”的。崇祯三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绑缚刑场,还没行刑,已被扑上去的“百姓”咬去了浑身之肉,以致露出了内脏。刽子手“凌迟”袁崇焕一千刀,围观者争相出钱买割下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手还要咬一口,再骂一声“汉奸”。(见《明季北略》)

但是,世间总有“公理”和“大义”在。

若从“大势”“大局”来看,对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大明朝,对于渴望能有和平安定日子过的绝大多数百姓,杀袁崇焕不仅不对,而且大错特错。

可以说,杀袁崇焕,无异“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凌迟”的同时,明朝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清兵偷袭北京。十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得此讯后,旋即赶回北京护城。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其所率之部与清兵大战数阵皆胜。二十日,袁崇焕领兵抵达京城,与清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整日,胜负不分。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不问军情,即以擅杀毛文龙将袁崇焕逮捕入牢。

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为“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叛逆”的“罪状”,唯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就袁崇焕来说,他的确无权未经批准诛杀毛文龙。但在崇祯当年六月十六的圣旨中,已说过毛文龙罪大恶极,袁崇焕杀他“杀得好!”“不必引罪。”袁崇焕入狱后,一些毛文龙故旧想借机为其“翻案”。崇祯亦均驳回,仍称毛文龙“罪有应得”。可见,这个“证据”,不过是一借口。(见程本直《漩声》)

关于“擅主和议”,确为袁崇焕给朝廷的谏议。但其谏议同时,与清兵作战丝毫没有怯懦和退缩,反而骁勇善战,多次大胜清兵。袁崇焕之正常谏议,如若不妥,本当受到朝廷贬斥,然而不但没有,崇祯反为其“加太子太保衔”,从“二品”升至“一品”,赐蟒袍、玉带及银币。可知,这个“罪名”也属于“莫须有”而已。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主事,正六品。不久,王化贞所率大军在广宁覆没,举朝震惊。此时,袁崇焕却一人一马,私自去了关外前线。

当上司、同僚、家人还在为其突然“失踪”而懵懂慌张之际,袁崇焕已经从阵前回来了。他向上司禀报:“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这就是袁崇焕的个性。这种个性,也为他的惨烈结局埋下了伏笔。

照常理,袁崇焕擅离职守,本该革职查办。或许是朝廷太过忧急彷徨,急需人才,他不降反升,获任兵部佥事,被派往前线,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从家乡广东及广西,共招募调遣九千兵员,很快开赴山海关。

到任后,他提出“关外守关”策略,因之与辽东主帅王在晋发生争执。袁崇焕便径直去向朝廷首辅叶向高投诉、申请,仍不被理睬。

这件事,再一次“暴露”了袁崇焕自身的“毛病”,即“固执”“一意孤行”且“不按规则”办事,这是导致他后来结局的“叠加根源”。

好在很快,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辽东主帅。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同意了袁崇焕“关外守关”策略,派其与副将满桂助守宁远。

之前,明军防守范围,只在山海关八里之内。而宁远,一下将战线推至关外二百余里。

袁崇焕驻守宁远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加固城防。将城墙高筑至三张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墙厚三丈。此项工程耗时一年,却让这座城将满清重兵拒于城外三十一年。假若不是吴三桂开门纳敌,真还不知道清兵何时能够攻破此城。

第二件,在孙承宗大力支持下收复辽河以西失地。于天启五年,先后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要塞重新至于掌控之中,又自宁远向北推进了二百里。

第三,于天启六年,与十三万清兵进行了“宁远大战”。以一万抵十三万,血战三日。袁崇焕带去的三千广东兵士几乎牺牲殆尽。清军也蒙受巨大损失,努尔哈赤受重伤,他对诸贝勒说:“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半年后,努尔哈赤背疽复发,抑郁而死。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过这一个大败仗。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中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可见满清对袁崇焕何等敬佩且忌惮。这也是皇太极偷袭北京与袁崇焕血战不胜后,设计诬陷其“通敌”的根本原因。

崇祯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受挫退到京南的南海子。故意让被俘虏的两名在城外养马的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到清兵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的“耳语”,说“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云云,然后假意疏忽,放杨春十一月三十日逃回京城,并将“偷听”到的讯息禀告了崇祯。

第二天,就发生了崇祯召袁崇焕进攻并将其拘捕入狱的事情。

崇祯是否真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呢?

一开始或有可能。

当时,袁崇焕可使用的兵力,只有九千骑兵。崇祯已被清兵吓破了胆,一再催促袁崇焕立刻与皇太极开战。以九千对十万,无异是以卵击石,所以,袁崇焕只守不攻。这令崇祯万分不满。一旦听到杨春禀告的消息,立马将袁崇焕投入大狱,似可理解。

问题在于,后来护驾军队源源赶来,清兵退去,而袁崇焕的“案子”拖了八个多月才最后裁决,事情的真相和曲直,是完全可以搞清楚的。

只能说,崇祯就是要杀袁崇焕,无论“通敌”真假,无论有无证据,在崇祯心里,袁崇焕“死定了”。

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说过一句极精辟的话:“他(崇祯)对袁崇焕又佩服、又害怕,内心有极强的自卑感。杀袁崇焕,是自卑感作祟。”

斯言诚不我欺!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的“大学士”五十个;换了十四个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种“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其中九人被杀、自尽或下狱;杀死或逼迫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共十一个;杀死或逼死的“巡抚”十二个,等等。

对肱骨重臣尚且如此的这种昏君,还讨论什么“他杀袁崇焕对不对”?

大明到了崇祯这朝,不亡都难。

其他网友回答

1629年十二月崇祯将袁崇焕下狱,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等人向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请求定袁崇焕死罪,并意图一并害死钱龙锡(在众多大臣的求情下,死刑得免)。

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中并无余财。

对于袁崇焕该不该杀,答主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袁崇焕不该杀,虽袁崇焕背有死罪(擅杀大臣、欺君。)通敌是不可能的。当时明朝的顶梁柱无非孙传庭、卢象升、孙承宗等人了(唐甄:“当是之时,非贤才也,袁崇焕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攻。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有一张居正为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而此时的孙承宗闲居在高阳,前两位在关内镇压农民起义,经略辽东的只有袁崇焕了。

虽说还有祖大寿、满桂等将才,但是他们的能力无法与袁崇焕比的,明清之间的几次大胜仗几乎都是袁崇焕指挥的,袁崇焕死后,祖大寿溃败而去,满桂战死,辽东能阻挡后金的几乎无人。如果袁崇焕不死,就不会有后来吴三桂的事了(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袁崇焕时候当时有很多人表示惋惜同情(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此外还有谈迁、计六奇、夏允彝等人都对袁的死表示可惜),也有人表示袁崇焕有功,但死罪是自找的,此外有些嘴炮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死有余辜,如:朱舜水、张岱、徐石麟等人,如果让这些人去督辽,可能清军不会入关,他们写写文章,张张嘴巴就把清军赶回长白山里躲着不敢出来了。

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袁崇焕不该杀,哎,谁叫袁崇焕与崇祯都是暴脾气,急性子!

一家之言,如有错误,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