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读后感500字 读少年闰土有感300字

少年闰土读后感500字 读少年闰土有感300字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文字如刀剑般有力而刻骨,不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划破夜幕、缔造出一线光明,在已然海内晏清的后世,那力透纸背的劲头依旧不减。

无论是哪个时代,有思想的人品读鲁迅的文字,总能嚼出味道。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哪怕不熟悉鲁迅作品的人,也都听说过少年闰土、那个在月夜手执钢叉刺猹的纯真孩子。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成为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也许经历了多次教材改革后,这篇课文被最终移除教材、也许以后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读到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也许曾经学过这篇课文的人早已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被柴米油盐的寻常磨去了棱角、磨灭了梦想。

多少人曾对闰土感到悲哀,觉得他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与祖辈干着没啥两样、更是没有出息的种田活计,以此讨口饭吃。鲁迅的文章往往是初读没太大感触,越品越感到苦涩,正是因为我们在那些曾经籍籍无名、一如草芥的“群像”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而透过少年闰土,鲁迅先生不过是在用一个悲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理。

小英雄之死

《故乡》中,原本的少年闰土在迅哥儿心里,不仅是少时玩伴、更是当做真心朋友,甚至在文中用“小英雄”来形容。少年时期的友情往往是最纯粹和真挚的,那时候以同学为基础发展的“兄弟”或“姐妹”,往往会成为以后人生中,少数能陪伴自己的知心朋友。

学生时代的交友都是看合不合自己胃口、能不能聊得来,极少会根据对方的家庭背景来选择交往还是疏远。除了很少数从小生活在势利眼家庭的环境中,绝大多数孩子在和同学交际时都是遵循本心。

诗和远方,被柴米油盐挤掉

让现代人最感到悲伤的,不是对闰土的同情,而是共情。闰土,那个曾经被我们瞧不起、找不到丝毫代入感的闰土,却在多年后成了我们的真实写照。人总要改变的,但改变是个中性词,永远一成不变的要么是臃肿而低能的巨婴、要么就是行将就木的老朽。

改变不一定是好事,但改变是必然发生的,这一点我们无法左右分毫。我们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让改变向着好的方面去,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非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人不可能一直保持少年时的纯真,要长大,必须经历社会的复杂、人心的险恶,必须在艰难困苦中挣扎不止,最终挺下来、站起来。这样才能造就一个成熟而理性的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哪怕被黑暗浸泡着,心中依旧涌动着热力、燃烧着不息的光与火。

自己的灯塔

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个人来走一遭都难免被驳杂的颜色所沾染。这是无法避免的,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就必然会经历各种阴暗和不堪。

这世上不存在永远纯粹干净的人,我们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变得百毒不侵、变得坚韧、变得足以独当一面、有资历有底气说自己是一个成熟且理性的人。

作为成年人的担当,不应只是无论好坏、单纯地扛下一切承受一切而已。思考的能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走兽的根本。扛着压力,不是为了扛而去扛;奋力生活,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人的一生短暂且脆弱,但人的思想能跨越时间的长度、无视空间的局限,甚至超脱于生命存续的代际。这就是生为人最伟大而浪漫的地方,身体在百年之内归为尘埃,但有思想的灵魂却能与隽永的时空共存——一直到人类文明的终结。

思想,很重要。王尔德就是那个躺在臭水沟里、满身污垢和腥臭,却依然会笑着赞美星空的人。尼采、梵高,无不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愚者,用一生物质生活的落魄,来换取心中永不熄灭的太阳和盛放欲燃的向日葵。

尼采

我们之所以对闰土感到悲哀、对于正一步步趋近闰土身影的自己感到悲哀,正是因为在这幅为生活疲惫不堪的躯壳里,已然空虚无一物。

生活的意义,绝不止于活着而已。哪怕单纯活着已经拼尽全力,胸膛中也要有一个温暖恒久的小太阳——这就是人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所谓伟人,不过是那些把心里的火烧了一辈子、甚至不惜躯壳也一并烧尽的先驱。而我们作为芸芸众生的一个最普通、也最特殊的个体,至少得保证别让社会的毒打和泼冷水,浇灭了心口的光与火。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迅哥儿嘲笑闰土崇拜土质偶像,但随后就自嘲那虚无的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可不必看得如此空透了。这所谓“偶像”,也就是心里希望与追求的寄托,我们都需要自己的偶像——哪怕只是折射的萤火,却足以成为脱离迷航的灯塔了。

闰土的悲剧,是一个纠缠的集合体。所谓时势造英雄固然没错,闰土的悲剧离不开那个特定的黑暗时代,这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着重批判的。

官老爷、军爷、乡绅,就足以压得这个苦命种地人抬不起头。天灾难测、收成不好、拿出去卖会因为苛捐杂税折本、放家里烂掉更是血本无归,再加上五六个孩子吃饭的嘴……生活的苛苦,把闰土的脊梁都踩弯。

但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的,并非这些浅显的东西、这些完全可以从别处知晓的时代背景。他甚至不是在讲道理,更像是一种探讨:与后世、与有理性思考的人,来一场跨越时间的探讨。

他仿佛在问:“你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意义?”他仿佛意味深长地笑着说:“倘若生活也像对闰土那样,狠狠地踩你的脊梁骨,你会不会拼了命也要起身、反手扼住命运的咽喉?”

他仿佛转身,一袭玄青色长衫,背对枯死数十载的故乡,走向那前人未至的黑暗。但他绝不怕自己迷路,只因他心中有着长明的灯塔。

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真理啊。他最想要的是后世人们,可以挣脱时代大潮的裹挟,可以给自己的人生敲定意义与价值、践行自己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