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来聊聊

看了《南方车站的聚会》,来聊聊

后台有同学留言,让我写一写《南方车站的聚会》。周末正好看了,就来聊聊吧。先说结论:挺好看的,但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期待值拉得太高,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我能get它的好,但又有很多不满足。下面,先来聊聊它的好。不论读书还是看电影,我们首先接收到的都是语言,只不过一种由文字构成,一种由镜头组成。阅读时,我们会赞叹作者的文笔,换句话说,也就是他运用语言的能力。好的语言,一定是准确的、恰当的,如果更高阶,则需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让人一看便知。张爱玲的文字,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苍凉、世故、慈悲、锋利,像荆棘满身的花朵,华丽而优美。周作人的语言则非常不同,他总是写最平常的句子,冲淡、平和,甚至苦涩,但终有回甘。电影也是一样,我们除了期待一个故事外,也会期待风格独树一帜的语言大师。当然,好的文学好的电影都不止是语言,但好的语言,却是一个创作者成功的标志。大卫·芬奇、昆汀、锡兰、侯孝贤、小津、王家卫……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得很长,我们总是会痴迷那些发明了独特语言的作者,我们痴迷故事,也痴迷于讲故事的方式。毫无疑问,刁亦男正在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他对夜晚的偏爱,对光影的捕捉,对霓虹色调的运用,都让这部电影有了自己的样子。和《白日焰火》一样,《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夜戏也非常多,画面总是潮湿阴暗,在这种气氛中,一切都氤氲不定,好像正在滋生着什么。也正是因为大范围的黑,让光有了舞台。电影中有一段警察闯入动物园,举着手电筒四处寻觅的戏。在这个段落里,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氛围(姜文《太阳照常升起》里也有一段手电筒追逐戏,和这里或可对照)。除了手电,导演还别出心裁的用上了可以发光的跳舞鞋——警察穿着发光的鞋子朝黑暗中聚集,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许多绿色、紫色、蓝色、黄色的光,它们充满整个空间,让武汉的郊区也变得文艺起来。导演对光影的把握,是非常出色的,但对我来说,有点太满了。如果说开头段落,摩托车在雨夜里的车灯,营造出了一种冷峻的气氛,那么后来的那么多霓虹灯光,包括桂纶镁和胡歌在马戏团里的光影把戏,都有点为了漂亮而漂亮了。如此一来,一个凶杀追踪故事,笼罩上了一个过于文艺的色调,有些段落,好像突然闯进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加上绚烂文艺的视听语言,对我而言,总是觉得有些割裂。其次,导演对于城市的表现,也是很有意思的。在《白日焰火》中,我们见识了一个黑色冷峻的哈尔滨。在《南方车站的聚会》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氤氲复杂的武汉。国内导演中,娄烨特别能拍出一个城市的感觉,但《南方车站的聚会》让我想到的不是娄烨,而是前不久刚刚看过的《大象席地而坐》,是的,从色调上,镜头语言上,它们很不一样。但有一点,这两部电影都对城市的空间感特别有兴趣。在《大象》中,镜头跟随角色,几乎走遍了整个县城。胡波在一组又一组的跟拍镜头中,构建了一个真实而有力的县城空间。它们不仅仅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故事重要的一部分。《南方车站》里的城市,也是电影的一部分,导演安排角色走过了许多地方,湖边、城中村、火车站、面店、工厂、老旧的马戏团帐篷……你可以感受得到,有些段落,其实并不推进剧情,它们本身就是目的。导演是有企图去捕捉一种时代氛围的,这种氛围与周泽农的帮派斗争,正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独特样貌。但是,我还是感觉,这种氛围,被文艺滤镜给削弱了。它们太精致了,太恰好了,以至于有点虚假。最后,我很喜欢电影中的暴力场景。两场杀人戏(叉车砍头,雨伞穿身)都非常有想象力,凌厉、冷酷,但同时又很绚烂。难怪昆汀会喜欢。故事层面,比较简单。一个男人,不小心杀了警察,于是逃亡,知道逃不掉,于是选择用死换一笔钱给妻儿。这个故事里,有五组人:周泽农、刘爱爱、周泽农妻子、猫眼(周泽农对头)、警察。核心,是周泽农和刘爱爱。刘爱爱一开始接近周泽农是为了钱,但后来对周产生了感情,她有几次摇摆,但最后还是帮周完成了任务。刘爱爱的情绪应该是很复杂的,但很遗憾,桂纶镁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疏离,好像一直不在这个情境里。胡歌的表演,已经有很多人夸过了,确实是突破,但是我还是感觉和这个角色不是很贴服,他总是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太干净了,虽然服装上弄得很邋遢,但就是不像个混混,没有狠劲、痞气(其他几个混混,一看就有那种劲),也没有那种黑帮男人对妻子的责任与深情。因为两个主要人物显得有些模糊,使得对故事的代入感上,就没有那么强。总之,有喜欢的段落,但整个片子给我的感觉,还是有点虚。嗯哼,以上只是谈谈我的观感,如有不同,也很正常。如果还没看的,还是很可以去看看的。##更多文章自我通识教育,十个领域的入门书(14本)豆瓣9.2,这本书读起来太满足这本书太扎心了,我要推荐给所有人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电影!必须五星太宰治:他为什么非死不可?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看了好久-the end-魏小河,一条未知终点的河。*魏小河流域,前身为「不止读书」从读书开始,尝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