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在线卑微:我想和娄烨合作拍电影,但怕他看不上我

徐峥在线卑微:我想和娄烨合作拍电影,但怕他看不上我

两天前,最新一期的《十三邀》上线了,嘉宾是徐峥。一个传统到有些顽固的知识分子和一个成功的商业导演还是碰撞出了一些火花。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徐峥是话剧出身,当年也是一个自认为读过很多书、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文艺青年。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一套行不通,转行做了大众演员。徐峥在任何意义和维度上都是成功的。作为演员,他凭借《我不是药神》获得了金马奖影帝;作为导演,他的《泰囧》保持了两年的内地票房纪录;作为商人,他赚得远比当演员多得多。尽管如此,他内心依然有恐惧和遗憾。徐峥在采访中说他一直想和娄烨合作,但怕被他嫌弃太商业,皱着眉撇着嘴,表情很委屈。他觉得好像商业就是很容易被人看不上。徐峥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于很容易把自己置于舒适区,他害怕处于不安全的位置。他也想冒一次险,却始终跨不出那一步。

徐峥并不是在商业成功之后,开始突然想寻求自我表达。他曾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以艺术为终身追求,甚至以贫穷为傲,对财富视而不见。他从小就聪明,演戏也有天赋,在别的孩子还在苦苦做功课的时候他已经跟着剧组跑遍上海每一个少年宫。他成长在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受着典型的上海教育,他骨子里带着知识青年的骄矜。徐峥曾经执迷于话剧行业,大学毕业,之后顺利进入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他演了不少作品,《陪读夫人》《无事生非》《野种》等。1998年,他凭借话剧《股票的颜色》获得第十届白玉兰戏剧奖最佳男主角奖,话剧届的最高奖项。那一年,他26岁,算得上年少成名。后来徐峥自导自演了两部先锋话剧——《拥挤》和《母语》。在《拥挤》中,他在一张椅子上表现了四十分钟的动弹不得,舞台设计也是他自己设计的,结束时整个人被缠裹在塑料薄膜里。他用“拥挤”的概念表现了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总是有人问他:“你想表现什么?你问谁排这出话剧?”他当时很激动,还在跟别人争辩。后来他明白观众看不懂话剧,他想说的话就无法被接收到,这其实就是一场无效传播。他开始思考怎样才是影响大众的方式。徐峥当时心里也有困惑和迷茫,当时文艺青年的标签之一就是物质贫穷,但精神富足,成功变成一种世俗。“我有才华,但我不得志。”后来他就看开了,这个世界也是很成功很富足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也一直在保持创作。徐峥开始不再用这一套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后来的转型拍电视剧他没有太多内心的挣扎,很快就做好了选择。

这段时间的困惑迷茫纠结在徐峥看来是无效,所有的一切都应该被有效利用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徐峥的价值观,价值最大化,不会用文艺青年那一套苛求绑架自己。他一旦决定脱离原来的规则系统,那就不会纠结。他走近大众的那个机会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在接下这个剧本之前,他四处问朋友该接吗。虽然他的文艺青年朋友们自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人设标签,但还是劝他试试。这一试,徐峥就火遍了全国,“猪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春光灿烂猪八戒》猪八戒徐峥是一个有演技的演员,但很难被看到。他说自己不像王宝强,演完《盲井》之后,冯小刚、贾樟柯等各大导演都联系他演戏。在做演员时,他的机会很少。当时《疯狂的石头》中的冯董这个角色还是他自己争取来的。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徐峥开始逐渐接近主流商业电影圈。《疯狂的石头》冯董徐峥最开始转型做导演不是因为一肚子的想法想表达,没有特别高的艺术追求,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戏拍。现在他才在《十三邀》中表示,做导演是一件非常爽的事,因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有人为你买单。徐峥太聪明了,当他决定接近大众层面,做一部能与普通观众沟通的电影,很难不成功。他的第一部作品《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突破12亿,保持了华语票房榜首两年多,“囧”系列也成为一个值钱的大IP。但徐峥也从来不是简单地拍一部无脑喜剧,他还是想要在自己的电影里跟观众聊一聊人生。《泰囧》里他通过王宝与徐朗的对照暗示了他反成功学的主题:所谓的社会精英的人生是否就比普通小人物幸福?但大部分人还是将它看作是爆米花电影,但这其实是他不够成熟导致的,“囧”系列从来就不是爆米花电影。

徐峥就是那种在各行各业里都可以成功的聪明人,他能完美地平衡所有的关系,包括自己的想法和观众的需求。在《泰囧》成功之后,他就开始了商人之路,创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做各种投资,所赚的钱早就超过了当演员所得。徐峥的第二部作品《港囧》筹备了三年,并且决定由自己投资,利润最大化。其中有接触过其他本子,但他还是决定继续走“囧”系列。这太徐峥了,继续用这个IP至少可以继承《泰囧》的12亿票房和基础观众。除此之外,《港囧》将爱情、青春、怀旧、警匪这类观众爱看的元素一锅乱炖,无非就是想要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胃口。他一步步算得准,走得稳,面面俱到。《港囧》虽然口碑有所下滑,但在票房上已然成功。其实《港囧》里徐峥也悄悄藏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主人公徐来放不下的不仅仅是初恋还有设计初心。但这部电影里最后还是将这些青春艺术的梦想一一戳破了。整个故事架构都是非常标准的商业片,但结局和有些设定他违背了一个商业片的标准。徐峥的厉害之处就是能将这种平衡把握得很好,牺牲一点点笑料,夹杂一点点思考。不脱离大众,也不是无脑搞笑。曾经的话剧演员徐峥是个标准的文艺青年,但作为演员和导演的他早已接受自己不再文艺的现实,并成功在这个时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徐峥在商业电影领域取得了标准意义上的成功,作品口碑和票房兼顾。但他在《十三邀》里却透露自己很想和娄烨合作,却害怕被他嫌弃太商业。他还曾主动争取过程耳《不浪漫》的角色,甚至以票房为诱饵,但这个角色还是落到了贾樟柯的手里。贾樟柯的预告一出来,他就知道自己演不出那种打破规则的感觉,程耳选择贾樟柯是对的。贾樟柯身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确定性,他没有受过科班训练,也不是专业演员,他的表演打破了整个规则体系。这是徐峥做不到的。他无论是做演员、导演,或者是投资人,都在适应规则,并在规则体系中努力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就成了他的安全区,他不敢打破也无法打破。从《港囧》出来之后,徐峥在采访中也说自己并没有固步自封,没有拍摄一个《泰囧2》,而是一直在突破自己,突破观众对他的期待。其实从《泰囧》到《港囧》算不上什么突破,他连个IP都不舍得放弃,一直到今年即将上映的《囧妈》还是在延续“囧”系列。因为“囧”的成功已经被验证了,徐峥才敢继续走这条路。并不是说这三部电影并没有进步,“囧”系列也开始慢慢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徐峥将之表达为:对人生的不满意。他想要将自己的作品慢慢脱离爆米花电影的行列,加入更多对人生的讨论,但这些改变他也只敢在自己的安全区做。一旦他觉得电影脱离了大众,票房得不到保证,他又会立刻放弃冒险,退回自己的安全区。什么叫做真的敢于突破?徐峥在《十三邀》里提到了李安。李安是徐峥做不到的那种极限挑战者,敢于把自己推于危险之地,敢于放弃自己成功的领域而进行新的尝试。他一直拓宽自己的人生边界,一直不断地摸索尝试。去年他的那部《双子杀手》已经足够证明他的勇敢。在节目里我们能看出徐峥对于这种勇敢的渴望。他想和娄烨合作,想尝试迈出舒适区,拍一部不在观众评判标准里的电影,拍一部没那么确定的作品。徐峥反复强调这种敢于放弃自己成功领域转头就走的人太牛了,但他也一直说“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他太害怕了,害怕危险,害怕失败。这种害怕压倒了他想冒险的念头,让他止步不前。越激励自己应该走出这一步他就越畏缩。徐峥对自己喊千百遍“我应该要”,最后可能还是“我做不到”。对每一个导演来说拍艺术片都是一步险棋,影片充满强烈的个人表达,电影内容和观众反应都有不确定性。艺术片往往意味着观众看不懂,票房卖不动。徐峥所害怕的这是这种不确定性,而像贾樟柯、娄烨等人所追崇的也正是这个。一直坚持拍艺术片的导演当然值得尊敬,但也并不意味着一个成功的商业片导演就会低人一等。现在的电影市场也缺乏优秀的商业片。徐峥的成功也正因为这个市场的空白。对于所有有艺术抱负的电影导演来说,纯艺术片的表达方式充满诱惑。对于商业导演来说当然也充满危险。对于徐峥纯个人的艺术表达,我充满期待。一直被骂的陈志朋,到底做错了什么?木村拓哉首张个人专辑销量太低,难道大家都不爱他了吗?大张伟、刺猬演绎花儿乐队老歌,20年前的朋克少年回来了柳雨晨 |策划柳雨晨 |撰文小糖人|排版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