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的意思表达出来 张冠李戴怎么解释

张冠李戴的意思表达出来 张冠李戴怎么解释
【成语】  
      张冠李戴【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释义】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解释:有谚语说道:“张公的帽子戴在李公的头上。于是有人就作了一首赋:偷了张公的帽子,假冒的李公子却戴上了。”【近义词】
       指鹿为马   颠倒是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成语故事】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     “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造句举例】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 张冠李戴 ●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从字面上直观解释就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由此引申出来的比喻义就是弄错了事实,混淆了对象。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钱希言《戏瑕》中云:“张公帽儿李公戴。”由于其直白明了,形象生动,因此使用颇为频繁。后来又有许多翻版,比如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有句该谚语说:“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还有人作做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后来,此语在生活中逐渐被淘汰,就变成我们今天使用的张冠李戴。

趣味链结

“张公吃酒李公醉”中的

张公、李公指谁?

“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俗语用来指一方得到实惠,而另一方却担了责任,徒劳无功有虚名。这个俗语出自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其中的张公、李公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唐代武则天时期,极度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致二张权势炽盛,而李氏皇室却备受冷落。老百姓看着这幕闹剧,虽有怨言却不敢高声泄怨,于是只好婉转含蓄地谣传“张公吃酒李公醉”,借此表示张易之兄弟当权,李唐王室大权旁落的事实。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中就如实纪录了此语:“张公,易之兄弟也;李氏,言李氏不盛也。”后来,“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话广为流传,还衍生出了代人受过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