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宋高宗的名讳哪个姓氏做了改变 宋太宗一生多次更名

为了避宋高宗的名讳哪个姓氏做了改变 宋太宗一生多次更名

网友提问:

宋朝皇帝为什么热衷于登基后改姓名?

优质回答:

宋朝皇帝热衷登基后改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避讳,还有约定成俗的惯例,因为避讳改名其实只有赵光义一个,其他都是按唐宋以来的惯例改名。另外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宋人以单字为贵,所以,只要是皇帝以及真王,都要改为单字,以示尊贵。

名字是一个人的社会符号,一般来说都不会轻易更改,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姓名的重要性。

可是不论古今,都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更改名字或者姓氏,对于皇帝们来说,改名更是家常便饭,原因各种各样,有些是避讳才改的,有些则是不幸遭遇到恶趣味的改名狂老爹,例如唐肃宗李亨一生改过五次名,宋真宗赵恒一生改过四次名。

1,改名的美好初衷

皇帝改名始自汉宣帝刘询,他当皇帝之前的名字叫刘病已,都是常用字,老百姓经常会用到。

刘病已被霍光选择当了傀儡皇帝,按制度,皇帝的名讳是需要回避的,刘病已的名字太常用了,老百姓回避起来很不方便,谁能说一辈子不生病啊?这不,一不小心就犯忌讳了,有关部门是管还是不管呢?

宣帝是个好皇帝啊!本来他就出身市井,了解民间疾苦,知道自己的名字给老百姓带来麻烦,宣帝陛下就牺牲他自己,造福全国老百姓,在继位后的第十年(除霍氏后第三年),元康二年五月下诏改名字刘询,把常用字改为生僻字,以方便老百姓回避。

2,大老粗皇帝们从粗鄙到优雅的标志

和汉宣帝改名让老百姓方便不同,有些开国皇帝,因为出身草莽乡野,发达之后嫌弃本名粗鄙,就改一个优雅的名字来改头换面,那时候虽然没有赵日天,但皇帝的日天之心都是相通的,很多皇帝都喜欢选择有“日”字旁的字,来彰显自己的威风,有的甚至自己去造字。

梁太祖朱温,本名温,被唐朝皇帝赐名全忠,全忠却全无忠心,杀掉大唐天子取而代之,嫌弃自己的本名不够威风,下诏更名朱晃,顶着日光昭融万邦。

后唐明宗李亶也不例外,他本名邈佶烈,给李克用做了养子被赐名李嗣源,兴教门之变后,李嗣源登基为帝,就以“嗣源”二字是常用字不容易避讳为由,改名亶。

其实,谁不知道他是想淡化自己曾做过李克用养子、干儿子的身份,所以才抛弃李嗣源这个名字改为李亶,也是带“日”。

上面举例这些改名皇帝还算本分,有两位皇帝更牛气,嫌弃没有一个高大上的汉字能够做名字来匹配他们,自己造字去,这两位就是大周皇帝武瞾和南汉高祖刘?。

武瞾,本名媚娘,她取代大唐建立大周后,为自己造一个名字,叫“曌”,取“日月当空”之意。南汉高祖刘龑,本名刘岩,后来又改名刘陟、刘龚,觉得这些字都不能展现自己的威猛,就取《易》“飞龙在天”之义,造出“龑”这个新字做名字。

3,避讳皇帝兄弟名字而改名

古代大家族取名,名字都有区分辈分的功能,同辈兄弟名字都会用同一个字来表明辈分。一旦兄弟中的某个人做了皇帝,其他兄弟们就得改名字为皇帝兄弟避讳。

比较典型的就是宋太宗赵炅,本名赵匡义,哥哥赵匡胤做了皇帝,在建隆元年(960)正月,就改名赵光义。他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不再是皇帝弟弟了,在太平兴国二年(977)二月,又改名赵炅,这位才真的是赵日天哈!

还有金国的卫王完颜永济,本名允济,他嫡兄太子允恭被儿子金章宗完颜璟追尊为显宗皇帝,做为兄弟的允济就得避讳,因此他允字辈的兄弟们统统改成永,永济、永蹈、永成、永中、永功、永德。

和永济类似的还有清朝雍正帝胤禛,胤禛继位后,令兄弟们统统把胤改成允,大耍威风。他孙子嘉庆帝顒琰却和他相反,顒琰本名永琰,继位后,并没有让兄弟们改名,而是他自己改掉常用的“永”,换成不常用的“顒”,一不用兄弟们避讳,二方便老百姓,他祖孙俩改名的行为很彰显本人性格,谁刻薄,谁宽厚,一目了然。

4,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皇帝

还有最初有避讳初衷的,随着频繁改名,陷入改名恶趣味不可自拔的帝王,其中以李治、武则天夫妇、李隆基、赵炅最为知名。

宋太宗赵三炅儿子们原先随着赵匡胤儿子们德字辈,等到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的时候,二哥的儿子死绝了,四弟也弄死了,三炅才施施然的给儿子们改成元字辈,和侄子们的德字辈区别开来。

【太平兴国八年】冬十月戊戌,改卫王德崇名元佐,广平郡王德明名元祐,德昌名元休,德严名元隽,德和名元杰。 【雍熙二年七月】甲午,诏改陈王元祐为元僖,韩王元休为元侃,冀王元隽为元份。(《宋史》·太宗本纪)

做为嗣皇帝的真宗赵恒和唐肃宗一样,名字屡屡更改,初名德昌,第一次改名叫元休,第二次改名叫元侃,至道元年(995)八月,被立为太子,又改名赵恒。

三炅的曾孙宋英宗赵曙做了皇帝后,把三个儿子的名字从二字改成单字,仲鍼改赵顼,仲糺改赵顥,仲恪改赵頵。

宋徽宗赵佶就折腾过二个大儿子的名字,老大钦宗赵桓,本名赵亶,改成赵烜,半年后又改为赵桓;郓王楷,初名赵焕,和大哥一起在崇宁元年(1102)八月改赵楷。

5,册立太子、继皇帝位改名的惯例

册立太子改名是从汉明帝刘庄开始,刘庄初名刘阳,建武十九年六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刘庄之后真正形成了册立太子、新君继位都改名的惯例,是从唐、宋开始,在李隆基和赵炅之后的皇帝都约定成俗,行此惯例。

宋真宗赵恒,立太子后改名恒。

宋仁宗赵祯,本名赵受益,立太子后改名赵祯。

宋英宗赵曙,本名赵宗实,立皇子后改名赵曙。

6,趋吉避凶式的改名

古代皇帝改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趋吉避凶式的改名,像前面说的唐肃宗李亨,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绍,有人说绍字和南宋太子刘劭同音,不吉利,李隆基赶紧把儿子名字又改为李亨。

北齐高洋也遇到这样的事,他的儿子高殷出生时,让博学的大臣邢邵给儿子起名字,叫高殷,字正道。殷就是商朝,商朝皇位传承都是兄终弟及,而正字拆成一止。高洋认为邢邵为他儿子起的名和字都不吉利,意味着以后接替他皇位的会是他的兄弟们,他的儿子将不能善终。

把邢邵吓坏了,请求重新为高殷起名,高洋拒绝了,他认为是天意不能更改。后来他的儿子高殷真的被他弟弟高演、高湛废杀。

宋孝宗赵昚,本名赵伯琮,名字也被养父赵构屡次更换,养在宫中时赐名赵瑗,封为皇子时赐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先赐名赵晔,最后才确定赵昚。

宋史汪应辰传专门说过孝宗的名字,改名叫赵瑗,和唐朝那个谋反的庐江王同名,叫赵玮又和西晋八王之一司马玮同名,叫赵晔吧,还不吉利,唐昭宗那个可怜虫就叫李晔,这三个人结局都不好,所以才频频改名。

就是这样。

图表系猴格自制。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皇帝改名说、避讳文化、汉书、册府元龟、三国志、旧唐书、宋史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有九位皇帝,除了太祖赵匡胤和徽宗赵佶之外,其他七位在继位后都改过名字。

宋太宗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名赵光义,自己登基后改名赵炅。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

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铖。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

宋钦宗赵亶,原名赵桓。而南宋九位皇帝中:

宋孝宗赵眘,原名赵伯琮。

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后改名贵诚,登基后再改赵昀。

宋度宗赵祺,原名赵孟启。

可以看出:北宋皇帝热衷于改名,而南宋皇帝则比较少改名。这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要避讳。

我们知道古代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像宋太宗就多次改名,以避哥哥的讳,和让兄弟避他的讳。北宋皇帝的原名都用的是较常见的字:光、受、益、伯、仲等,这些也是别人起名都容易撞到的。所以就直接改名单字,还要找一些比较少用的字来命名,而且自太宗之后,北宋皇帝的最终名字多含“日”字。

而南宋宗室则多以单字命名,而命名的字也多用较为生僻的字,只不过得同一辈的用同一个偏旁部首而已。这样撞到的机会较少,也就不再热衷于改名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