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 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 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网友提问:

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优质回答:

这句话所在的原文是《论语》的开篇,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一则。

但很遗憾的是,现在已经无法证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只能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和《论语》的性质有关。

原文争议点在何处

《论语》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中小学课本都有选录,但其解释都出奇的一致:

学习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而一些经典注释当中,对这条的解释不同之处也往往在于“习”是温习还是实践;到底是“友朋”还是“有朋”;“朋”到底是什么人等等。

但真正的问题就在于,这三句解释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我们平时讲话还要讲点逻辑,孔子会不会把这三句毫不相关的话放在一起?

个人猜测,这则语录也许可以如此解释

孔子创立的儒家是讲求入世的,要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弟子所学是为了实践,这种实践对儒家弟子来讲自然就是入仕治国了。

而“朋”这一个字在古代有专门解释,《礼记》中说,“同门曰朋”,所以这个到来的人应该是师从同一学派的同门弟子。

人不知而不愠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把这个作为君子的评判有点荒唐。

我认为从情理上来推断,这句话也许在表露这重含义:

学有所用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如果同门听说了我的作为,从远方来与我讨论,自然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如果同门不能理解我的作为,我不生气,耐心地对其进行讲解教授,这才是君子之道。

《论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分歧,原因有二

第一,行文习惯的变革造成语言障碍

现代人看明清文言文其实很容易,但看唐宋时的文言文就会感觉稍难一些。这是由于语言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进的,孔子时代留存下来的《论语》距今超过两千年,这种语言和我们当下所常见的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论语》的性质本身就有缺陷

《论语》不是一部书,而是一本笔记,产生之初也没想着留存后世,只是作为儒门弟子学习的工具而已,所以采用的是语录体。

这就会出现一种现象,我们记笔记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自己可以看得懂就可以,也没想着哪天把这本笔记出版吧。所以很多条语录都是当时儒家弟子看得懂就行,没有太细致的讲解。这就对后世的理解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出现很多争论。

关于《论语》的解读,不能只注重字面含义,也要猜,要把内在的逻辑理顺畅。名家之所以会被认可,是由于他们的解释比较合理,分析出的观点比较深刻。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凡一本书的第一页都是“总论”,因此“学而篇第一”是《论语》的总论,而学而时习之,则是总论的总论。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应该是:学会了加以运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学以致用是快乐的事。这是论语要告诉大家的。也是孔子的主要是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是同门,即今天的“同学”,同门师兄弟。这句话的原意是说:孔子学以致用的思想,远处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拜其为师,孔子很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同样是学习,有聪明的,有愚钝的,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死不开窍。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是:对那些不能理解孔子所授知识或技艺的人,孔子不但不生气,而且不叹气(不愠)。孔子是“吾日三省吾身”,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力争找到教会学生的办法。这才是孔子给自己立下的“君子”的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的这三句话,作为论语开篇,必须有机整体的看,而不能割裂,否则会导致误读,至于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以字会意,拉低了孔子的高度。

这三句话是论学的,从三个方面去讲。也就是学子应当怎么去学。

学而时习,看似简单易懂,但不能照字面去理解。孔子儒家之学,讲究学以致用,所谓学不是学习知识那么简单,是今天讲的修,修心。

学,指的是已窥见大道,类似禅宗初禅。见道而时修,心方悦。这个悦不是高兴,而是类似于法喜。所以,这第一句就很难达到,儒生门槛高啊,背几句之乎者也还差得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学术交流,不应有所保留。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讲见道后不可忘乎所以,谦逊为人为学,方称得上君子。

现代学者并无修观,所以很难理解,望文生意,可怕可叹。

儒子,先得个人修为很高,方可至于朝堂而治天下。万不是读几本破书就治得了天下的。

其他网友回答

有修养,有肚量的才是君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不知道(不理解自己),而(自己)却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愠怒,这不正是(体现了)君子(的修养)吗?

这句话有很多的争议,争议的地方就在“人不知”这三个字上面。“人不知”,不知的什么呢?是学习知识的时候不知道,不理解,还是别人对自己有误会,不知道不理解?

反正大家是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说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吧,似乎说的通。你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与理解方面的吧,也说的通。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加的倾向于“人不知”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不理解自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前一句话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了,当然是一种快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可能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妻儿都不一定会理解自己,但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定是理解自己的。

所以,这里“人不知”接着“有朋至远方来”这句话来讲的话,应当是指“别人不知道,不理解自己”。

其他网友回答

你品行高尚,才干超全,但许多人都不知道,你不应不舒服(小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webp”/>

与如何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