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琵琶行里的商人妇有什么关系 白居易与琵琶女于浔阳江上偶然相遇

白居易和琵琶行里的商人妇有什么关系 白居易与琵琶女于浔阳江上偶然相遇

网友提问:

白居易浔阳江上遇到的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值得我们同情吗?

优质回答:

可不可在嫁之前问一问人家是否有妻室。如果有你该如何选择,琵琶女自找没趣。还用哭天抹泪,怨妇凄凄惨吗?

其他网友回答

私以为,琵琶女值得同情。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同情,只关注到了“老大嫁作商人妇”人前的风光和生活的富足。而这种风光和富足是否真实,还有待商榷,值得考证。

白居易在这首《琵琶行》里,为什么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忘记了一首琵琶曲引出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我们品鉴诗词,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悟,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纯粹以现代语境来解读。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无非就是说她不愁吃穿,与贫民相比,生活已经足够富足。

但在白居易所处的那个时代,琵琶女在豆蔻年华的年纪就精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成为长安倡女。这样的选择,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或者家道中落,已是无奈之举。沦为歌妓,已是悲凉。

而真正让琵琶女感觉到悲凉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是无人能理解的孤独,是才艺被淹没的忧伤。琵琶女曾经名动长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曾经艳压群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曾经众星捧月,“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可这一切敌不过时间,也抵不过封建社会无法给女子与男子面临生存所拥有的同样的选择权。年老色衰之后,一切热闹与繁华都成为幻影,“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纵使技艺超群又如何,没有了青春与容颜的支撑,也只能为了生存,成为商人之妇。“商人重利轻别离”,聚少离多、无人与共的日子,琵琶女黯然伤神,也只能“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繁华落尽后的悲凉,青春散场后的落寞,纵有一身才艺却无人欣赏更无处施展的悲愤,都演绎在这首琵琶曲里。

而这些,怀才不遇的白居易能够理解。此时泪满青衫的诗人,被贬为九江郡司马,与琵琶一样,辗转江湖之间,饱尝了流离之苦。诗人满腔抱负,却无人赏识,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与琵琶女一样沉重与凄凉。白居易满怀深情地记载下琵琶女的遭遇,也未必就是为了让世人来怜悯或者同情。只不过,借琵琶女的故事,来抒发天涯沦落的身世之悲和怀才不遇的际遇之苦。琵琶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也只不过是诉说给懂得人听罢了。

我们同情或者不同情,繁华落尽后的悲凉,青春散场后的落寞还有无人与共的孤独,它一直都会在那里。而这些,远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是根植在内心的感受。这或许就是我们常常感慨的事情,人生的底色充满了悲凉。

其他网友回答

琵琶女是应该得到同情的。原因是,这么一个有才华、有才气的女子,却得不到心灵语言相通的人的爱。这么一个才艺双全的人却流落僻荒之处,没有用武之地。这么一个有过辉煌的人,却寂寞异常,让艺术之美发挥不了作用。她目前遭遇如此,冷落如此,失意如此,从人的情感上,也应该得到同情。她以前又没有为恶他人,为恶社会,现在失意、失落,是应该给予同情的。如果她以前危害社会与他人,以前是无恶不做的人,现在落到如此境界,是不值得同情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首先,请欣赏一段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诗人写诗,是抒发当时一种情感,是有历史背景在里面的,讽刺封建社会现状,白居易还是个文化人,当时的现实主义诗人。

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哪有那么多的想法?琵琶女不值得同情,自己干啥不行,整天怨天尤人,不如自己回家种田,相夫教子好。

其他网友回答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可同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