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身高多少 国父孙中山真实身高

孙中山身高多少 国父孙中山真实身高

国父孙中山身高1.58米,伟大领袖毛泽东身高1.75米,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身高1.69米,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身高1.72米,鲁迅先生身高1.58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身高1.52米,国民党元老冯玉祥身高1.83米,张灵甫身高1.86米,蒋介石身高1.698米,蒋经国身高1.50米,等等。

孙中山:穷人家的孩子,10岁才有鞋穿,59岁患癌,遗嘱让夫人恸哭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每个人,远胜于一切教育。”爱默生又说,“所有伟大人物都是从艰苦中脱颖而出的。”

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为开化中华民族的思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清王朝,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他手上完结。

1866年11月12日的子夜,绵延起伏的五桂山还未苏醒,远方灰蒙蒙的大海还在沉睡中。忽然从一个透出灯火的小茅屋内传出了一阵阵“哇哇……”婴儿降世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广东农村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翠亨村里诞生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父亲

孙中山一家,大约是在明代由广东东莞迁居到广东香山的。1813年,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生下长子孙达成,未及孙达成成年,家中田产已变卖干净,生活日渐困苦。为生计所迫,孙达成在16岁那年就到澳门的鞋店去做学徒。

如此数年,一直到1846年,也就是孙达成33岁时,才返回故里,与邻乡农民杨胜辉18岁的女儿结婚。

孙达成面长颧高,眉毛浓长,双目炯炯,平素总是穿着粗布衣裳,留着长辫子,很有长者风度。

孙达成夫人杨氏温雅端庄,眉清目秀,缠着一双小脚,为人总是善良宽厚。

孙达成结婚以后,一直在乡务农。由于没有自己的耕地,他只好租别人的田地耕种,种植水稻和杂粮,有时也饲养一两头猪,以及鸡鸭等作为家庭副业。

此外,为了补助家用,孙达成还兼做村里的更夫,每天夜里为村民打更报时。这样,他每年可挣12石谷子。

孙中山母亲

孙中山出生时,家中除了父母之外,还有祖母黄氏,大哥孙眉、姐姐妙茜,后来又有了妹妹秋绮。

一家有六七口人要吃饭,可是家里不但家底薄,而且劳动力也少。孙中山出生时,大哥孙眉只有12岁,虽说可以帮助父母干一些农活儿了,但还没到支撑门户的年纪。家中的家底,家庭的劳动力结构,注定了孙中山幼年时代,只能在贫困中度过。

孙中山3岁时,刚满15岁的哥哥孙眉只读了4年书,就只得去给地主家当长工。17岁时随舅父杨文纳去了美国檀香山打工。哥哥这一去,在多年后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孙中山五六岁时,正是读书的年龄,他却无钱上学。只能跟随父亲参加一些田间劳动:下田插秧、除草、打谷等。家里买不起牛,还要借别人家的耕牛,再给人家放几个月牛,以充借资。

由于家太穷,穷到没有鞋子穿,夏天用草编鞋子,冬天用旧布裹一下,常年光着脚,也吃不到米饭,一年到头吃红薯,一天三顿地吃。

孙眉

据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回忆,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向她讲述童年时的苦难:

“孙中山很穷,到十岁上学才有鞋子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区。在那里,小孩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没有成人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间茅屋里,几乎仅仅不致挨饿。他幼年吃的是最贱的食物,他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的主要食物是白薯。”

困苦的生活在他童稚的心灵笼罩下深影,也不知不觉中锻炼他坚强的意志力。后来他自己说:

“我是苦力,也是苦力的孩子。我生于穷人家庭,我自己仍然是穷人,穷人的善良和苦我都有。”

贫困的生活使幼年的孙中山朦胧意识到,祖祖辈辈的苦应该改变,农民应该有鞋穿,应该吃上自己种的稻谷打下的白米饭。而不是一辈子供养着富人,把自己饿死穷死。穷人家的孩子也应该去上学,才能摆脱愚昧无知的思想。”

在他心中已埋下了要铲除世间不平,实现“天下为公”的种子。

后来他把“平均地权”写入了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人人有可耕种的土地,是孙中山毕生的追求之一。

青年孙中山

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兄长孙眉值得一提。孙眉到达檀香山后,与同乡郑强一同在华侨菜园做工,每月工资15元,他省吃俭用,每月还寄回10元给家里。11个月后,孙眉又转到夏威夷人设立的牧场做工。

孙家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孙达成不再充当更夫,并有时雇工从事耕种。10岁的孙中山入了私塾读书。家里特地为孙中山准备了一双鞋,可他总是舍不得穿。

在上学的路上,总是手提着鞋,打着赤脚,到了村塾里,才小心翼翼地穿上鞋。放学后,一走出村塾,他又脱下鞋子,光着脚走路。

1879年,他的母亲要随乡亲去檀香山看望离别数年的大儿子。经孙中山再三恳求,父亲终于同意他随母亲一同前往。这时的孙眉,开办起商店和畜牧场,还兼营酿酒、伐木等业,使经营规模日益扩大,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华侨资本家。

6月的一天,13岁的孙中山穿着土布服装,拖着长辫子,随同母亲去澳门。然后登上一艘2000吨的英国轮船“格兰诺去”号,经过二十多天的航行,终于到达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

孙中山与家人在檀香山合影

孙眉叫胞弟到檀香山来,初衷是希望孙中山将来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在商界飞黄腾达。

同年9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意奥兰尼学校读书。刚进学校时,孙中山甚至连英文字母也不认识,更不用说听课了,老师有时只好用手势向他表达意思。开始他很苦恼,但凭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韧劲,努力研究学习英语的方法。

不久,他发现英语千变万化,变来变去,不外乎由26个字母不同组合,这些组合,又有规律可循。当孙中山掌握了学习英语的规律和方法,成绩便迅速提高。

1882年7月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时,他英文考试获文法全校第二名。到了秋季,他入欧瓦胡书院学习。

同时,孙中山还到当地华侨开办的华文夜校补习中文及国学知识。孙中山毕生没有放弃对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1883年夏天,孙中山结束了在檀香山近五年的学业,回到了父母身边。这年11月,他前往香港,入拔萃书院求学。次年4月,他又转入香港中央书院读书,继续高中学业。

1884年5月7日,18岁的孙中山与17岁的卢慕贞结婚。当年夏天,孙中山返乡与同邑卢耀显之女卢慕贞成婚。

在《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中,关于孙中山与卢慕贞的婚姻情况是这样叙述的:

原配卢慕贞(1884年结婚,1915年离婚)享寿八十六岁。

孙中山并没有反对这段包办式的婚姻,也许婚姻于他只是一个形式,完全束缚不了他的身心。在他心里还有诸多大事要完成。所以,他当时在婚姻问题上没有违抗父母和大哥之命。

1891年至1896年这5年间,孙中山与卢慕贞相继生下了长子孙科、长女孙娫和次女孙婉。

因二人理想、志趣、知识等相差甚远,特别在革命事业上则完全是一对陌生人,并且长期的聚少离多。1915年3月,孙中山与分居多年的卢慕贞经过协议离婚。

孙中山结发妻子卢慕贞

孙中山在1886年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他选择了学医,并非是一改救国之初衷,而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同年秋季,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校。孙中山在校时,布衣粗食,自奉甚简。后来他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深造5年。

1892年7月,26岁的孙中山结束了他的学生时代。年秋,应澳门镜湖医院的邀请,到该院挂牌行医。

他医术精到,一时“病家趋之若鹜”。但孙中山心存高远,有“鸿鹄之志”,不满足只做一个医治疾病的良医,他更关心国家民族的“痼疾”。学医悬壶济世,从政兴利除弊,匡时救世,在那个年代更重要,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逃亡香港。至此到辛亥革命,前后16年之久,孙中山一直流亡在海外。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得知消息,从美国赶回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当时他的秘书宋霭龄因为结婚离职,就推荐了自己妹妹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此时正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困难时期。孙中山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生活居无定所,靠华侨募捐。宋庆龄理解并支持孙先生的工作,给予了他莫大的精神慰藉,激励他在失败中奋起。

宋庆龄在给妹妹宋美龄的信中写道:“……与孙博士在一起,就好像身居中国革命的中心,令人亢奋。”

宋庆龄最美的时刻

1915年9月1日,卢慕贞应孙中山之请抵达东京商谈离婚事宜。“当朱卓文把卢慕贞带到日本见孙中山时,离婚的事情很容易地解决了。”

1915年10月25日上午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举行了结婚仪式。

婚后,宋庆龄继续担任孙中山的私人秘书,她陪着孙中山经历了护法斗争、广州军政府平叛及国共合作等重大事件。当陈炯明带兵炮轰总统府时,身怀有孕的宋庆龄坚持让孙中山先行撤离,因此意外,孩子没有了。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使孙中山积劳成疾。身患胆囊癌、胰腺癌转移到肝部。1925年1月20日以后,孙中山的病势急剧恶化,体温升降剧烈。24日起,孙中山已经不能进食,一吃就要呕吐。

26日下午3时,孙中山住进了协和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据当时接孙中山入院的护士回忆:“只见孙中山先生面部呈重度的黄疸,疲瘦无力,看了令人难过。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在一旁殷勤服侍”。

当天下午6时半,开始进行手术。参加手术的医生有协和医院院长、外科主任邵乐安,德国医生克利以及俄国医生等。腹腔打开后,只见肝部已坚硬如木,已到晚期,无法救治,医生只得含泪将刀口重新缝合。

1924年,孙中山、蒋介石

宋庆龄在孙先生病榻前,日夜侍病,有时见孙中山先生睡着了,她才在沙发上合合眼。孙中山先生一醒来立刻侍奉汤水。何香凝说:“孙夫人日夜地侍病,真使我感动。”

护士何芬每天走进病房,病重的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说一声:“早安!”傍晚当何芬离开病房时,孙中山先生也要说一声:“晚安!”

何芬每次给他量体温、试脉搏或是喂药之后,他也要说一声:“谢谢!”有时烧得唇干舌燥,痛得睁不开眼、不能说话时,就合掌做手势表示感谢。

孙中山先生在用礼节表达对照顾他的护士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护士何芬按照医生嘱咐,每天喂水果罐头汁给他喝,孙中山先生就问:“水果呢?”护士告诉他送到厨房做点心去了。他含笑说:“好,不要糟蹋了。”

孙中山为了人民,为了消灭反动派,为了救国,用过数以万计的钱去购买枪支弹药,去援助革命,而自己在病中,对于一个水果却如此爱惜。

因肝癌病变已蔓延到整个腹腔,全身极度疼痛,皮肤发痒。孙中山先生还是念念不忘救国大业,经常召集有关人士商谈国事。2月24日下午,孙中山口授并由汪精卫笔录《国事遗嘱》和《家事遗嘱》,《致苏联遗书》则以英文口授,由陈友仁等笔记。

这三份遗嘱,原本准备当场签署,但孙中山听到宋庆龄哀痛的哭声,担心她受不了这一刺激,决定暂缓几天。

3月11日上午8时,在病床边守护的何香凝,见孙中山的瞳孔开始放大,已散光了,赶紧出来对守护的众人说:“孙先生的眼睛已开始散光了。”

大家怕夫人宋庆龄再度悲泣,使孙先生不忍签字,何香凝、宋子文把情况对宋庆龄做了说明。宋庆龄非常理智,她深知立遗嘱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她坚定地说:“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我不但不愿阻挠你们,我还要帮助你们!”

大家走到孙中山病榻前请示,宋庆龄含泪抬起孙中山颤得不能自持的手腕执钢笔在遗嘱上签字。这时,房间里的悲痛气氛达到了极点。

孙中山神情安详,当他在遗嘱上签完字,护士上前移去炕桌时,他和蔼地对她说:“谢谢你,你的工作快完了。”周围的人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夫人宋庆龄更是悲痛至极。

下午,孙中山的病情继续恶化,说话都很困难。他握着何香凝的手,连唤两声“廖夫人”。何香凝听到这沉重的呼唤,伤心地和宋庆龄掩泪走近床前,说:“先生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此后我誓必拥护孙先生的精神。孙先生一切主张,我也誓必遵守的。至于孙夫人,我也当尽我力量来爱护。”孙中山先生听了脸上流露出激动的神情,很吃力地说道:“感……谢……你……”

在旁的夫人宋庆龄“哭声惨切”。何香凝等人一直不离左右。11日晚,孙中山处于昏睡状态,至深夜3时,忽然醒来呻吟不绝,不断喃喃自语:“同志们……继续我的主义……”以后呼吸艰难,不能连续说出完整的语言。弥留之际,仍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轻轻呼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

伟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奋斗至最后一刻,而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