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 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有哪些富有哲理的诗 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网友提问:

富有哲理的诗,你最喜欢哪首?

优质回答:

如果说那首诗赋有哲理可以说出很多,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尽管这首诗揭示了跳出局部,全面看问题,认识问题的哲理,但是,我觉的,此诗不是根本性的哲理诗,其内涵还较浅显。而,禅宗六祖慧能的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完全的哲理性诗了。有人会说,朋友你是不是信佛啊?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我不信佛,但是,我喜欢这首诗。

佛教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知,和人的渡劫和神行的修为中。只有人彻底摆脱了客观物质的桎梏,才能摆脱一切痛苦和磨难。也就是所为的四大皆空。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支脉。她是哲学对世界认知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间万物都是心的外像,只要休心,抛却一切干扰就可以净化心灵。

我认为可以把慧能的偈诗作为自己净化心灵,内心修养的警句。可以不去追求永无休止的物欲,和无为的纷争,使自己心静下来。

是的,罗马皇帝亚历山大在临终前,让人在他的灵柩两侧挖两个洞,入殓时,将他的两手放在灵柩的挖好的洞外。他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两手空空,走的时候也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带走。

禅宗的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可以使自己更好的修为,洁净物欲横流的心,更好的净化自己的灵魂。当然,我不信佛,喜欢这首偈诗只是一种冥想,洁净自己内心的方式。

其他网友回答

文字上,我向来喜欢简单干净立意明确的东西,对于哲理诗也基本遵循了这个审美标准,喜欢简约、清新、质朴型的。

至于说“最”喜欢的诗,好像没有认真考量过。但是“喜欢”的是有的,既然题主并未限定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那就来说几首喜欢的现代哲理诗吧。

1.顾城《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2.林希的《土》: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3.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言》(节选)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无限,

霎那成永恒。

5.顾城《间离》

在最后一页 

书变得透明 

那些鱼游泳

面色晴暗 

生活在渔具之间 

云出十里

未及孤村

最喜欢哪一首诗我虽然选不出来,但是最喜欢的一句是确定有的,那就是顾城《间离》中的最后一句“云出十里/未及孤村”!

其他网友回答

【王典馥荐赏】杨万里《促织》

借物寓理,含蓄蕴藉

——杨万里绝句《促织》探析

四川/王典馥

[精品屏风]

促 织 杨万里

一声能遣一人愁,

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

强来出口促衣裘。

[特色探析]

历来吟咏蟋蟀的诗作佳篇颇多,如杜甫就写有这样一首《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描写做客被废之人的悲苦心情,凄楚哀婉。对一个满腹心事、彻夜无眠的人来说,它那一声连一声如泣如诉的唧唧啼叫是最容易牵动愁思悲绪的。

而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的这首《促织》诗,则别有兴寄,借蟋蟀之咏,道织妇之若,可称一首出意翻新之作。

开头二句“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摹写促织的鸣声,偏重于人物的内心感受,重点落在一个“愁”字上。遣,有致使意思。“一声”、“一愁”写愁之切,“终夕”而“声声”写愁之深。

第一句起得平,第二句承得缓 ,皆写促织之鸣,亦即反复在写愁的深切实在,难以排遣。“声声”这一叠字,表现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愁”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愁是人的愁,而愁又由声而起,作者把蟋蟀和听蟋蟀的人并写,互相体证,以突出“愁”这一主旨。

蟋蟀的叫声是终夕不停,到晓未休,而第一声都使人愁思漫漫,那么,这位必愁的主人公是谁呢?又何以一愁如此呢?一、二句均未道明,作者只反复地写一个“愁”字,平起缓承,为下文铺设。

经一抑再抑之后,三、四句方才陡转笔锋,一气道出愁之所由:“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缫丝,把蚕蔷浸在热水里抽丝;强,有强横、无理的意思。至此,我们才明白作者反复所道之“愁”,原是织妇的愁。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位辛劳操作的织妇,为生计所迫,她不得不如此终夕长夜地纺纱织布,即使这样,也不能纳足官税,不能饱中腹、暖寒体。满腹的辛酸悲苦,劳作的困顿艰难,本已使人不堪忍受,促织一声接一声的连绵不断的鸣叫,更增添了她的烦恼,加深了她的愁绪,所以她忍不住发出这样的埋怨:

不能够替人纺纱织布,却只顾来开口催促人织衣制裘。这种毫无来由的嗔怪看似无理,实际上却最富情理,恰好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无可奈何的哀怨,反映了生活的苦难在人的精神上的压抑是多么沉重。

由此可知,这首《促织》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特色:

一、含蓄蕴藉。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题材中,反映织妇的苦难是其传统题材。如:

孟郊《织妇词》:“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于濆《辛苦行》:“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杜荀鹤《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些诗作都是直接从织妇们的苦难入手,客观地摹写,真切具体的辛劳艰难都尽寓于一个“愁”字当中,特别是《蚕妇》,对促织的怨怪,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她似满腔的积郁、怨愤再也抑制不住,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吐为快,很有力度。比起孟郊等人的诗,杨万里这首《促织》显得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二、谐音双关。

蟋蟀的鸣叫与人的织衣制裘本不相涉,本诗托物以伸意,由促织而及织妇,这一联想是通过谐音双完成的。促织,本是一个连绵词,作者却故意裂字析义,化用成“促人织衣”之间,一语双关,又把二字巧妙地安置在三、四句中,使人悄然莫觉,浑然天成。

总之,全诗表面是句句写蟋蟀,实为句句写“促”与“织”,道织妇之苦而无一写明言,真正做到了“句中无其辞而句外有其意”。诗的三、四句是故设反嗔,一声声蟋蟀鸣叫竟成了蛮横催衣促裘的声音,把蟋蟀的鸣叫人格化了,出人意外又让人心领神会,具有一种不露声色的诮皮、幽默诗风,真正体现了诚斋诗“通录活脱”的特点。

其他网友回答

与前几位答主不谋而合,我最喜欢的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首推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因不只是在于文学造诣与诗词意境方面,这首诗的前两句类似绘画的白描手法,平实真切。后两句直舒胸臆,把诗人的感悟顺理道来,同样也是那么平实真切。

相比较唐代豪放不羁的大诗人李白,同是写庐山的诗歌,李白写得天真浪漫,脑洞大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而东坡先生风格上虽也属于豪放派,但他写的这首诗,朴实无华,却又内省深刻。如同一部摄像机,把景色如实的呈现出来,用不加雕琢的画面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思考和感悟。

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这涉及到主体与客体,个体与万物,存在与思考??等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触及了"我是谁""我从哪来 要到哪去"的西方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

再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说,东坡居士的这首诗极具禅意!说它是首禅诗也不为过。因为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大,尤其佛教里的禅宗更是滋润启迪了唐宋的很多知识分子,东坡居士的佛法造诣极深,这方面并不亚于其文学成就。

禅宗的修为追求的〖明心见性〗,而人们从无始劫来的轮回中迷失了自我的真如本性。不识本来的真我,以四大假合身体认为是"我",从外界六尘为真实境,佛教称之为【无明】。所以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说的是山,实质上指的是人身心的真实本质。此诗真的是另有一番深意。

其他网友回答

富有哲理的诗,我最喜欢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的巜登鹳雀楼》这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夕阳依山而尽和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景,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豁达心情。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抬头看着太阳漫漫依西山下去,接着低头望着滚滚黄河之水奔流入海。诗人看景时一仰视,一俯瞰,山光水色,尽收眼底。紧接着诗人写登临鹳雀楼时的感受,即:要从更高远的境界追求,必须更上一层楼。即景生情,含有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