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蜜枣 一颗伊拉克蜜枣 || 顾景

伊拉克蜜枣 一颗伊拉克蜜枣 || 顾景

伊拉克蜜枣

刊头题字:江上墨人一颗伊拉克蜜枣文/顾景现在还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的人已经不多了。天阴沉沉的没完没了地下雨,由于排水设施不足,水不能及时的流向大河、长江、大海。小河满了,水淹了路、淹了田、淹到了家里,到处是汪洋一片。农作物严重歉收甚至绝收。由于粮食和副食品的严重匮乏,人人都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国家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于城镇居民每月维持生计的定量粮食供应和750克植物油。农民指望田里收的东西来填饱肚子。水灾以后的土地贫瘠得象沙土一样,收成远远不能满足口粮的需要。人们把可以填肚子的东西拼命地往嘴里塞。生吃玉米、茄子、萝卜,有的甚至吃树皮和草头。为了保证我们全家能有饭吃,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看到我们兄妹4个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父亲对家庭的负责和对儿女的爱也只是体现在他自己多吃苦多受罪上。那时,每到放寒假前后我们就很少能看到父亲。在下决心兴修水利大办农业的号召下,政府每年要利用冬闲枯水期组织民工开河。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政府会给民工们一点土方粮补贴。父亲每年都要去争那个一般医生谁也不愿意去的驻河工名额,和民工们一起天不亮起床,天黑了才收工,身背药箱每天游走在冰天雪地的挖河工地上给民工兄弟治病疗伤,为的是能省下自己一个月的26斤口粮留给孩子们。中途回医院取药办事也是吃了夜饭回来,第二天天不亮又蹬上自行车顶着寒风赶几十里路去工地,他要在民工吃早饭前赶回去,为的是不能耽误给民工们打针吃药,为的是能喝上一口热粥暖暖自己快冻僵的身子。河开好了,眼看着民工们一队队回来,直到最后才在暮色中听到父亲的自行车铃声。他要等到最后一个走,为的是能把最后一餐饭,哪怕是锅巴省下来,因为他知道家中还有几个饿着肚子倚门而望的孩子。当他从胸口掏出带有体温的锅巴,看到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他会坐在一旁眼角露出淡淡的笑意沉沉地睡去。我母亲是顶替我爷爷到合作商店上班的。那时候她每天是回家吃饭最晚的一个。作为当家人,母亲精打细算的控制着钱粮的使用,一家人维持在半饥半饱的姿态。为了能填饱肚子,妈妈在我们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蔬菜。中午用一把蔬菜切碎和在留给她的那一小碗饭里,总要给围坐在桌子边咽着口水看着她吃饭的几个孩子每人喂一口。孩子们满意的走了,母亲的眼泪掉在了自己的饭碗里。我们小时候唯一的能给家里做贡献的就是在农忙的时候学校放忙假了,我和哥哥到乡下提心吊胆地捡麦子、找玉米。半天能捡到半斤麦子或者几个赖子头玉米棒就欢天喜地的了。我们家是一个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5个(一个弟弟61年出生)的9口之家。有8个人是城镇户口有粮食供应,奶奶的户口在农村,一个月才分到8斤粮。60多岁的她因为吃不饱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两个小腿肚子红红的亮亮的,用手指一按就是一个坑半天都回不来。奶奶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工分分口粮,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房子里,隔一段时间就要走7、8里路回来拿一点吃的东西,母亲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她最基本的要求。

我那时已经上五年级了。一天大概10点钟样子,我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用兴仁镇文昌宫庙宇改建的若大一个兴仁小学校里空荡荡的。一个老太太背着一个打着补丁的蓝布口袋,拄着一根木棍,在通长的走廊的一头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一路走一路问。走到我们教室门口,老师问她:老奶奶,你干什么?奶奶笑眯眯的说:我找我的孙子!老师说:你孙子叫什么名字?奶奶说:我孙子叫顾景。老师大声说:顾景!有人找你!我始料不及的站起来一看,是奶奶在教室门口!我赶紧走过去拉住奶奶的手,问她什么时候回来的,找我干什么?奶奶把我拉过去,很神秘地塞给我一样东西,我一看,是一颗伊拉克蜜枣,红得有点透明的蜜枣在奶奶皱皱巴巴黑乎乎的手心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奶奶的手已经把它捂化了。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看了一会问我怎么能出去?我告诉她再往前走几个教室就是后门。她转过身移动着浮肿的双腿慢慢的走了。我把奶奶给我的蜜枣抓在手心里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奶奶的背影和晃动的蓝布口袋,直到转过一堵墙不见了。后来我回到家才知道这颗伊拉克蜜枣是我当医生的父亲在夜里出诊时,病人家里人给他吃的,他想办法带回来留着给了爷爷,爷爷没有舍得吃给了奶奶。奶奶营养不良需要补充的正是这种糖分多的东西。奶奶舍不得吃,在路过我们学校的时候专门找过来送给了我。奶奶以前从来没有进过我们学校的门,我真不知道她怎么会找到我的。也许我不知道,奶奶多少次路过我们学校外面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在里面上课的孙儿。许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能忘记那一颗伊拉克蜜枣和奶奶笑眯眯的眼睛。我(1972年底)当兵的时候,大队的干部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提出把奶奶的户口从7、8里外其他公社调到了我插队落户的生产队来,我们家和生产队是靠在一起的。不能再让奶奶来来回回的走了。那时奶奶已经70多岁了。后来我有了女儿,在县城金沙镇工作不经常回家,当逢年过节总要想办法给爷爷奶奶带一些好吃的东西。有一次我们回家过年,奶奶神神秘秘地把我女儿拉到房间里,说太太有好东西,从装衣服的木箱子的角落里翻找出来一个纸包,剥开一层又一层沾滿了油的报纸,里面是一块月饼。她悄悄地塞到女儿手里,要她吃掉。女儿懂事的点点头。后来我们发现那月饼还是我们中秋节给奶奶的,奶奶舍不得吃当宝贝藏了起,里面已经发霉了。女儿没让太太看见把月饼喂了鸡。太太晚上问女儿月饼好吃吗?女儿告诉太太:月饼好吃!奶奶听了开心的笑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父亲的锅巴、母亲的菜饭、奶奶的伊拉克蜜枣总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酸楚的回忆,现在想起来却多了一份温暖而甜蜜的感觉。 

作者简介     顾景,1951年生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高级经济师。有过插队、当兵、务工和从事行政、执法管理工作的经历。以前在国家、省级权威杂志上发表工作论文20多篇。退休以后开始喜欢文学作品。近年在《西散南国文学》、《作家故事》等平台试发一些作品互相交流。《作家故事》杂志总第3期(纸刊)备选稿:1.“文学把我害惨了” || 宋新强2.享受独处 || 梅会林3.陪 伴 || 王拴明4.掬住泰山之冬 || 姜广富5.梦之间的日夜 || 江枫6.戒酒风波 || 朱顺社7.自食其果 || 乔宪俊8.知青田把式 || 顾 景9.酱叶树 || 柯亚楠10.崆峒红叶 || 米国珍11.挣扎 || 安落12.张爱玲与美食 || 林云13.要账 || 刘文奇14.卸磨杀驴 || 程跃红15.小工老王的请求 || 斯江16.拔牙记 || 朱顺社17.故乡的冬日 || 冷丁18.乞丐服 || 叶李芬芳19.独木成林 || 胡东虹20.第二故乡 || 默缘21.农民工的冬天  || 刘凤珍22.百感交集的同学聚会 || 王养社23.微小说四题 || 霞光24.读你 || 胡国葵25.卖糖葫芦的少年 || 春天的风玲26.走了 || 曲建波27.我的妹妹 || 黄飘28.薄凉的世界温情几许 || 胡东虹29.闲人麻七爷 ||  冷丁30.荷花情深 ||  史怀付31.春天 || 晓萍32.那一树槐花香 || 李馥言33.哭一声娘亲  || 霞光34.老瓦房  || 吴光明35.有一面旗永远最红36.说说《作家故事》 || 霞光

(添加中)……                 公 告      《作家故事》杂志属民刊,纸刊是自筹资金编印,每期文章均选自《作家故事》微信公众号,可查阅。      纸刊出刊后,除本刊顾问、编委人员可免费快递一本之外,其他作者如需要快递邮寄杂志,请及早与本刊主编联系。

《作家故事》投稿指南、稿费发放标准及其他【编委风采】作家故事微刊创刊两周年志庆“首届好故事”征文大赛获奖作品揭晓《作家故事》杂志创刊号目录《作家故事》杂志2020年第1期目录    总顾问:赵起超    主   编:宋新强    副主编:宋桂娣    编   委:李凡、 朱顺社                 姜广富、胡国葵                 王养社、王连社                 张翠英、曲建波                 李永斌、安然                 西北老客、随风                 蔡想、 陶新峰                 孙淑萍、刘文奇                 赵利、支海军                 云裳、乔宪俊                 林云、安落                 柯亚楠、半盏流年                花好月圆              《作家故事》编委会

伊拉克蜜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