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什么舰队全军覆没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什么舰队全军覆没

网友提问: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优质回答:

制度 ,孙中山先生说过,45000万同胞一盘散沙而已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达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的就是我的答案就是制度 !!!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领导无方。中央集团畏战。兵也勇,船也坚。一味命令躲避保实力,这就是事违人愿的真实现像。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中,被认为实力更强的北洋海军却惨败在日本舰队手下。过去,人们常找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体制上的问题等,但是其实,如果具体到一场战役来看,经过海研会等军事历史协会的多年研究,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北洋海军在装备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在军事理论上的“不幸运”,毕竟北洋海军的军事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变革的节点。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他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排名第三的先进铁甲舰,但是铁甲赖以出现的军事理论已经过时。

北洋海军的主力是“八大远”,定远舰是旗舰,还有定远级铁甲舰二号舰镇远舰,然后还有新锐的英式穹甲巡洋舰致远舰、靖远舰,德式装甲巡洋舰经远舰、来远舰,德式穹甲巡洋舰济远舰,以及国产的平远舰,这八大远也是当年中国海军最先进的八艘军舰。另外,北洋海军还有超勇、扬威等二艘撞击巡洋舰,以及镇东南西北中边等6艘小吨位的蚊炮船。这些军舰的一大特色就是:舰首对敌、航速偏慢、防护偏重。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

但是这种配置的舰队在当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军之外,英德海军在铁甲舰时代也是这样的,按当时北洋海军各舰航速来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节左右,机动性严重不足。看到这里,很多军迷就对所谓的“撞击巡洋舰”目瞪口呆了,怎么在海军进入大口径舰炮交战的时代,还有撞击型的军舰呢?事情就是这样,这也是北洋海军不幸的一点:在那个海军技术和理论发展飞速的年代,一开始还非常符合潮流的撞击军舰,很快在10年内就被淘汰掉了。

图为被日军缴获开走的镇远号铁甲舰。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最大规模海战,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够有研究价值的铁甲舰时代海战,只有意奥利萨海战,这场海战也是风帆战列舰时代过渡到铁甲舰时代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之后,风帆军舰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动力、铁肋钢壳的新型军舰了。利萨海战作为铁甲舰时代的开篇海战,意大利和奥地利双方都有几艘铁甲舰参战,但是由于他的过渡时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国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战理论的发展。

图为反映甲午海战的绘画作品,图中是定远和镇远(近处)迎战日本的“一游”,也就是吉野、秋津洲、浪速等舰。

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的“费迪南德”号装甲舰,以撞击的方式击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号风帆铁甲舰,成为了这场海战的转折点,海战中发生的两次重要撞击,直接影响了海战的结果,使得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复活了撞击这一古老的战术,给铁甲舰、巡洋舰都装上了撞角,甚至还研发了专门的撞击巡洋舰,也就是拥有利刃一样舰首、结构装甲较厚、火炮力量较弱的一种向舰首近距离作战的军舰。

图为法国海军排水量10600吨级的玛索级铁甲舰,主炮口径340毫米,无论是吨位还是装甲还是火炮,都胜过定远级一筹,但是依然是舰首迎敌的思路。

同样,奥地利海军以舰首应敌,取得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军舰的舰首方向迎弹面积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够快的年代里,舰首迎敌比舷侧迎敌更加安全,一度成为教科书式的作战理论。于是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世界各国海军,比如英国、德国海军等,都开始发展以舰首迎敌为主、以重甲军舰和大口径火炮为主的新型铁甲军舰。这在1860年代开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错,也是正确的,毕竟任谁也无法穿越,无法预测后来海军军舰的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变化能如此彻底。

图为英国海军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他是一艘排水量11800多吨的大型铁甲舰,主炮口径406毫米,定远级就是参考他的火力布局,但是要弱上一个档次,不论如何,当年的铁甲舰设计就是这样的,不光是北洋海军是这个舰首迎敌、重甲重炮的思路。

日本海军也不知道舷侧迎敌、速射炮攻击、高机动军舰会是未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他们也认为军舰就应该是舰首迎敌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和北洋海军一样强大的铁甲舰,于是他们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办法:两种方式相结合。在日本舰队中,被寄予厚望、被认为可以和八大远较量的主力其实是“三景舰”和扶桑号铁甲舰。三景舰也就是松岛、严岛、桥立号三艘防护巡洋舰。

图为1890年的法国海军奥什号铁甲舰,他还依然是舰首迎敌思路,不过已经增设了一大堆的二级口径速射舰炮,这就是技术和思路进步的产物。

这三艘军舰为了打击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把自己变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舰首方向布置了一门32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这种舰炮转动困难,需要军舰调整自己的舰首指向来协助瞄准,非常笨重。但是在舰首迎敌、重甲防护盛行的年代,这3艘4000多吨的铁舰是事实上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核心绝对主力。只不过,他们的大口径舰炮在海战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来强调军舰的近战效果,较有前瞻性的为军舰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两舷,各配置了1门120毫米速射炮和1门47毫米速射炮。

图为日本海军当年的秋津洲号巡洋舰。

而在甲午海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等新锐的快速巡洋舰,则只是作为“游击舰队”,也就是机动的辅助舰队来使用,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本阵中,其实是扶桑号铁甲舰为主,三景舰为辅的大口径舰炮、重甲舰队。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游击舰队竟然能把北洋海军侧翼彻底打垮,以至于北洋海军舰首迎敌的几艘主力舰,纷纷在舷侧受到了日本游击舰队的重创,而在舷侧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军,则几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难境地。

图为吉野号巡洋舰,其实是一艘很小、很简单的小军舰,不过是速射炮比较多,航速很快,在实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从甲午海战开始,舷侧迎敌以增强打击火力,T字阵接敌以实现火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一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复古战术,忽然又成为了变革性的全新军事理论,英国、德国等国迅速跟进,放弃了此前建造的超过万吨级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等“还较为新式”的军舰,直接转为建造以“君权”级战列舰为开端的前无畏战列舰。

图为1比1复原的定远号铁甲舰。

说到底,谁也不会穿越,谁也无法预料,重甲重炮的时代竟然过时的那么快,高速、机动、速射炮、舷侧迎敌的时代竟然来的那么快。事实上,即便是甲午海战爆发之前的英国海军,也没有完全预料到转折会这么快到来,也就是在甲午海战之后,各国的铁甲舰才开始纷纷退役,前无畏战列舰才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当然,每一次转折之前总是有预兆的,英国海军作为当时的全球首强,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权”级前无畏战列舰,只不过当时距离甲午海战爆发只有2年时间,北洋海军就算是跟踪先进潮流也已经来不及了。

图为日本的三景舰,其实就是大型的蚊炮船。

所以说,海军终究是一个技术军种,技术和理论是决定性的,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技术和理论上,我们无法责备北洋海军能做到更好,毕竟在那个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晚晴时代,北洋海军还算是一个比较近代化、比较进步的武装,他们也是拼尽全力去迎战日本海军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军事理论变革的时期,就慢了那么一步,就差了那么多,在那时也是无法设想周全的。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海军一定要随时更新,海军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牢记那句话,“海军的主力舰,是在船台上开始过时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舰队失败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力不济,与日本舰队有实力上差距,有战术上以及武器上的差距。

其二:信心不足,官兵没有统一的为国奉献思想,只有少数几个有拼死的决心,军心与民心不统一。

其三:统帅的意识与意志力不强,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是仓促应战,没有更为长远的作战计划与长远的战略目标。

其四:清末官兵对外国侵略者怀有害怕之人,没有信心与能力与侵略者作持久打扙的决心,只是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其五:北洋舰队的后勤供给没有跟上,舰队没有现代海军管理模式,用落后思维来管理现代舰队是行不通的,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

从以上几点的分析可见甲午战争中国舰队的失败,不在于武器的先进与好坏,而在于人的因素的影响。人为原因是造成舰队失败的主因,慈禧太后的主导思想以战促和是造成北洋舰队灭亡的关健因素。战争的胜负往往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当然客观条件也影响战役的胜败,甲午之战败就败败当时的领导者没有决心打胜这一场战争。因此这场战争的失败可以说是注定的,是由于顽固思想与了陈旧规念造成了最终的失败,而且输得是干净与彻底。

其他网友回答

输在体制上,国家体制决定了国家和人民的战争意志和决心,没有人民支持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