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谈谈你的见解?

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谈谈你的见解?

网友提问: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定位?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优质回答:

对于一个人的最终社会成就,最大决定成分在于学校,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层次不高的话。所以认为这个人的最终社会成就不高,我们可以从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发现在我们现在的一些互联网大佬,往往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人,或者是一些情商较高。

但是又有的人可能会感觉到,在我们周边每个人的成功仿佛都来源于家庭的支持,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简单的两极分化,这个两极分化如何认识呢?

我觉得如果做成一个很大的成就,肯定靠的是后期的一个团队,肯定靠的是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交能力。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讲,如果像衣食丰富,如果将家庭收入比较多的话,还是靠着家庭一代一代的支持。

基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当是满足人的一生中知识层次方面的需求,而家庭教育主要应当满足于家庭风气的传承,家庭道德的传承以及个人道德的养成。

当我们发现一个家族中出现了成批的人才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一个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对于一个群体的影响是无穷的,而学校的教育最多只是在知识层面上有着较高的作用。

正所谓小富靠勤,大富由命。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出现极大成就的话,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那么就是依靠家庭的实力了。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可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果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一起来分享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家长不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准绳。如果家长不设这一标准,孩子的压力就会减轻,反而会学得轻松。

学校也不要唯考试成绩定论,一味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师采取题海战术,得不偿失。很多孩子早早开始厌学就是这种方法落下的病根。转而找游戏去松弛紧绷的神经,结果痴迷游戏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引用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教育问题,缺少的不是教,而是缺少育。中国的教很强大,但中国的育却很欠缺。

何为教?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何为育?品德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

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占了大部分,却往往忽略了育人的功能。而家庭教育而言呢,有的家庭也是过于重视对孩子的教,而轻视了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什么国情?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城乡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学段发展不均衡,这样各种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僧多粥少,为了能够获得迈进高一级学府的大门,只能是万人挤上独木桥。通过硬邦邦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样就有一个衡量的最基本标准——分数。一切唯分数而定!如此,家长会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学校不想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只有提高成绩,提高总分,上了理想学校的分数线,孩子才有可能继续深造的机会,否则向前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育”真的不重要吗?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要比教重要的多!可惜,在现实面前,很多人却不重视对孩子的育。

俗话说:“一个德盲要比一个文盲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也就是“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高智商的人犯罪,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对此,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尊重宽容诚信的做人品质、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优秀品质,以及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与人为善,敬畏生命……等人格魅力。

作为老师该怎么做呢?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班主任要认真设计好自己的德育班会课;学校要组织好德育培养方面的教育活动等等。

我经常给学生说的几句话是:咱们分数可以低人一等,但做人不能低人一等!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际上,大家想想,一个人的情商高了,素质高了,他的智商会低吗?他的学识会低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专业的名词解释毫无意义。说说我个人的真实看法。

现在大部分人都把学校教育简单理解为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最主要的也就是这两个对象,老师和父母。

怎么定位呢?基本就是老师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思想教育为辅;而家长就是以思想教育为主,传授知识为辅。

如果意识到两者的责任划分,老师和家长就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

在学校,一个老师要同时管教50个甚至60个学生,难度可想而知,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把孩子送学校了,所有教育就都是老师的责任了,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错误的。每个父母都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对孩子的各方面都比老师熟悉,家长的思想教育起来肯定方便且有效一些。

当然,我们都认为思想教育大于知识教育,家长如果平常教育的好,孩子有了积极的思想,就会有良好的品行,在学校会自觉配合老师教学,老师如果认真负责的话,孩子自然能够获取该学的知识;同时,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孩子学到的知识多,思想意识也会更加健康,家长再教育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因为还在在接受学校教育前,基本只能接受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好一定会影响学校教育,包括进去校园后,家庭教育如果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学校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其他网友回答

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家庭教育指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及生活实践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之下,一般来讲,缺少计划性和组织性!因为家长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专业的训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凭感觉,因此教育的理性相对少些。

然而当孩子到了学校以后,教师就会发现孩子个性差异,智力差异及道德认知水平差异很大。为什么呢?

很多家长都感到很困惑,甚至把问题归咎于学校,归咎于教师。其实不然。

我认为很多差异的存在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孩子的智力潜能水平。有的孩子天生具有较高的数理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语言智能,有的具有较高音乐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智能等等。你不可能把莫扎特培养成牛顿,也不可能把牛顿培养成莫扎特!但是有智力潜能,不等于孩子一定会成功。因为智力潜能是需要开发的,而且开发智力潜能是有关键期的,而这个关键期主要在幼儿时期!而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是由家庭教育负责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问题!

2.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指在性格、品德、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独特的特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制定计划,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道德认知水平差异。主要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差异。比如说,有的学生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同学,而有的同学做得很好,这就是学生在对待师生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道德关系认识上存在差异。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长期的坏习惯就变成了坏的品德。要改变不好的品德,就要改变不好的习惯;要改变不好的习惯就要改变不好的行为!要改变不好的行为就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就需要家长、学生及教师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是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家长主要是配合监督落实教师制定教育计划!

总之,只有明确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的特点与差异,学校家庭及学生三方密切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终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