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讲的是谁的故事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讲的是谁的故事

要说“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那耳熟能详的故事早已烂熟于心了。但是要说“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主人翁,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而今天,我们便要来好好聊聊绵阳这位一代宗师——文同。

他为官一方时,胸怀正气,两袖清风。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他爱好风雅时,书画双馨,诗文兼善。更新学派,成就非凡。苏轼、司马光、米芾等人对他尤为敬重。 他一生清廉,高风亮节,苏东坡曾说他:“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文同,字与可,他有个非常特别的别号叫笑笑居士、或者也可以叫他笑笑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是中国著名的画家、诗人,而且他与苏轼还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胸有成竹,技法超群

文同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洋州有篔筜谷,多竹林,于是他就经常前往观察,因而画竹技艺也越来越好。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四川仁寿县黑龙潭石壁有一铺所谓的隐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无迹,泼水后却呈现出一枝墨竹,当地人相传是文同作品。苏轼:《苏东坡集》卷三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署名吴镇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举文同之后的墨竹画家二十五人,画派形成于文同的亲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孙以及表弟苏轼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等人。

文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此图未署名款,仅钤“静闲书屋”、“文同与可”二印,是遗留至今传为文同的作品中,为大家公认的唯一真迹。诗堂上有明初王直、陈循二题,画上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两方鉴藏玺印,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正如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

文同在诗歌创作上很推崇梅尧臣,他的《织妇怨》描写织妇辛勤劳作,反被官吏刁难,与梅尧臣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同一机杼。他的写景诗更有特色。如”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早晴至报恩山寺》);”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动,宛如图画,充分表现了画家兼诗人善于取景、工于描绘的特点。

诗文一绝,卓越清新

他在诗中还常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画,如”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为古代诗歌描写景物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这同当时画家乐于向前人诗中寻找画意具有同样的意义,表明了北宋前期诗与画这两门艺术已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比起前人王维的”诗中有画”来就更前进了一步,同时,他也有写人诗,如《送李道士归》等。

世间知己,兄弟情深

北宋另一位全才是苏东坡。他与文同齐名,巧的是二人不仅是亲家,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既是自况,也是评点自己那位亲家。据说,苏东坡画竹,追根溯源,也是受文同“传染”,并且还是文同授之以技法。

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别人都觉得那里是穷乡僻壤,但文同却十分惬意于此地,因为这里满山满谷都是竹林。一日,文同与夫人同去观竹,晚饭仅有竹笋下饭。正吃间,收到东坡信札。东坡除了照例嘘寒问暖外,还附了一诗: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

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放怀大笑,喷饭满桌。有如此亲家,“清贫太守”倍感生活的滋润。他经常坦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识吾妙处。

东坡也公开表示: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61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不幸于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

而今天的文同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村,碑首横刻篆书”胸有成竹”4字,碑身刻“故宋文同之墓”6字,左碑刻《文同生平事略》,右碑刻《重建文同墓记》。墓园古朴庄重,四周竹木葱郁,环境幽静,谒墓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