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子卖给和尚的营销故事 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梳子卖给和尚的营销故事 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梳子卖给和尚故事?

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回,说到了庙里,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没卖掉。

第二个营销员回来了,销售了十多把。他介绍经验说,我告诉和尚,头皮要经常梳梳,不仅止痒,还可以活络血脉,有益健康。念经累了,梳梳头,头脑清醒。这样就卖掉一部分梳子。

第三个营销员回来,销了百十把。他说,我到庙里去,跟老和尚讲,你看这些香客多虔诚呀,在那里烧香磕头,磕了几个头起来头发就乱了,香灰也落在他们头上。你在每个庙堂的前面放一些梳子,他们磕完头、烧完香可以梳梳头,会感到这个庙关心香客,下次还会再来。这一来就卖掉了百十把。

第四位营销员回来说,他销掉了好几千把,而且还有订货。他说,我到庙里跟老和尚说,庙里经常接受客人的捐赠,得有回报给人家,买梳子送给他们是最便宜的礼品。你在梳子上写上庙的名字,再写上三个字:“积善梳”,说可以保佑对方,这们可以作为礼品储备在那里,谁来了就送,保证庙里香火更旺。这一下就销掉了好几千把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转变观念,要把梳子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第四个营销员正是转变了推销的方法,便从不可能的’商机中,开发出了潜在的广阔市场。如果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换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在思想和观念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不要墨守成规,我们又何尝不能把企业的各项工作搞好呢。

卖梳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和尚卖梳子的故事:讲述的是有四个营销员接到任务,到庙里找和尚推销梳子。

哲学启示:不同的想法决定不一样的生活。每个和尚卖梳子的方法和数量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想法不一样。正如同,这个故事,有人会觉得不好一样。事皆有可能。认为对的,就去行动吧。仔细观察生活。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当一部分人对创造力一无所知时,另一部分人已经凭自己的创新意识获得了成功。

怎样把梳子卖给一个和尚?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需要结构化的思维过程,具体如下: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问题里,隐藏的几条假设是:

1、卖的产品是梳子,生发剂、发卡、帽子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2、目标客户是和尚,对,就是想的那种最不可能的和尚,暂且锁定附近那所XXX寺庙里的光头和尚;

3、目标客户需要完成的动作是买,掏钱购买,不是免费获得,也不一定是要使用梳子。

方向清晰了,接着就是考虑从哪里切入可以说服对方。

不管是什么行业,要想让方案通过,就得让沟通对象在乎它。而让人们在乎一个方案的最佳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这个计划将如何推进,并展示一个积极的结果。这两个因素兼备,合起来就叫做核心建议。

如果想要和尚成为利益相关人,就要进一步搜集和挖掘和尚的触动点在哪里。或许,通过前往寺庙考察和调研发现,和尚最关心的是寺庙的香火和人气,他们的目标是每天不低于50个香客来烧香拜佛,而目前平均每天只有30位香客。

那么,方向就明确了,以此为起点来建构核心建议——“你们应该买一批梳子,刻上“积善梳”和寺庙LOGO,对每天前来的香客赠送梳子作为礼物,即可以自用,又可以拿来送人。这个方式既能使香客数量提高50%,还能扩大寺庙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新人前来。”

搭建层形结构的步骤是先以背景为开头,毕竟对方多少有不熟悉的背景信息,在TA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指出当前形势已经出现的变化,这将指向你将给出的核心建议,最后呈现核心思想。

老板让你去做“把梳子卖给和尚”的事,意味着什么?

两种可能,一是不喜欢你,又不好意思直接炒你,让你自己知难而退;二是考验你的能力,成功了就有可能重用你。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把梳子卖给和尚,是营销的经典案例:

一、让和尚把梳子当成佛教信物送给香客。

二、梳子是开过光的,天天梳头佛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