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那个年代

60年代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那个年代

网友提问:

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样穷过年吃饺子吗?

优质回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新中国最穷、最不容易的年代。但凡年纪稍稍长一些的人,对那个特殊时期的不少人和事,都会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忘。

那时的中国,到处等着战后重建,可谓真正的一片废墟,国内百废待兴,四五亿的人民等着解决吃饭穿衣问题,而国外又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列强的经济、军事全面封锁。

面对如此境况,国家发展步履唯艰,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为此,毛主席他老人家提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干劲和士气。想想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

曾经也听老人们说,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确食不果腹,日无三餐饱。但奇怪的是,穷归穷,大家伙的精神、干劲还是很足的。

而三十晩上年夜饭那顿饺子,多半也还是有的,只是量大量小、肉多肉少的问题。不管多穷、多累,一年到头了,开开心心、红红火火地过个年,还是少不了的。

那个年代,国内很多物质都还无法生产出来,物质极其匮乏,很多东西都只能依赖进口,所以,大量物品的名称前都带上个“洋”字,以示为泊来品。如洋火、洋锅、洋铲、洋油、洋布、洋帽、洋鞋等等。

这些带洋字称谓的物品,一直至七十年代后才慢慢减少,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逐渐消失。让足足三两代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大家人穷志不穷,物质缺精神不缺,吃穿缺信仰不缺。

这足以证明,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是多么地爱戴和拥护。现在,我们衣食住行似乎什么都不缺了,但却似乎反过来,缺又少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国人的精神、志气和信仰。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候每个生产队基本都种小麦,收完麦子,下茬种白菜萝卜,麦子基本分给每户所有人,平时过端午节、中秋节都吃小麦面的饺子,每年入伏和秋收生产队都杀几十只羊,羊肉按人口分配,年底生产队还杀猪,猪肉分配与羊肉相同,每个人口粮四百斤,基本够吃,剩余粮食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可以说哪时农民是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国家给农民一定的福利,每年春节给每人三到五斤白面半斤豆油,每个农户过春节都杀猪,基本生活其乐融融,贫富差距不大,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一同建设人民公社。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过年是很隆重的。政府都重视。每逢佳节,特意下通知,增加肉油的供应量,同时为了让百姓过好年,特地供应几斤富强面,就是麸皮少一些,面白一些的面,能吃上顿白面饺子。家里人也早就做准备了。定量供应的大白菜。平时就剥外皮吃。省下菜心。年三十晚上,剁肉,剁菜,和面,擀皮,包饺子。一家人都是喜气洋洋的。一年就这一次,多放肉,少放菜,让饺子馅能成丸子状,叫:一个肉丸的饺子。每当这时,我预先就给自己定了个数:我吃20个。每次都吃超:我再吃5个,再吃3个。最后一个!父母总说:过年了,不限量,放开肚子吃!那时过年的饺子啊,别提多好吃了!

其他网友回答

凡解放前是穷人的,无地种给地主打常工的五六十代年都感到生活特别幸福,分到土地过上了安稳的日孑,有吃有穿真正感觉到党和毛主席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這个人坏的很,解放后生活一年比一年强,谁家过年不吃爻子?生产队怎么啦,好生产队多的很,农民很开心。你是别有用心的人,毛主席的功劳呢?应该查查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