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的时候刘备还在吗 刘备死前为什么不杀诸葛亮

诸葛亮死的时候刘备还在吗 刘备死前为什么不杀诸葛亮

网友提问:

刘备死了如果诸葛亮没去会怎么样?

优质回答:

多听几遍京剧的空城计,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活到了高维度人类。

其他网友回答

朋友,你好!我是泥巴黑土,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对于你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223年春,刘备病危于白帝城,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其子刘禅。

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事件。如果诸葛亮没去,刘备就不能当面把江山和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只能通过别人传达或遗书托付,其结果可能是一样的,历史没有因为诸葛亮没有赶到现场而改写。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因为诸葛亮没有赶到现场,别人代传或代写的遗书,就会加重“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的份量,其他大臣也可能会拥立诸葛亮,诸葛亮可能就会将刘禅废掉,自己取而代之。

后一种可能出现的几率较小,首先,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所受的封建教育和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厚待,诸葛亮从良心上和道德上都很难做出犯上的事情。其次,刘备虽死,但其建立的蜀汉政权依然对他是忠心耿耿,民心所向的。诸葛亮要想推翻刘备在蜀汉政权的威望,实属不可能。第三,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深知如果有他来取代刘禅,蜀汉必将大乱,蜀汉政权也将不保。

所以,刘备死的时候,不管诸葛亮有没有去,在不在现场,历史依然不会改变。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死后如果诸葛亮不去,可能刘禅也会死,也就沒有后来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寒柏陇卧子/答文】

首先要知道的是,刘备当年托孤时用意是极其深刻的,充满了政治上的考虑;而诸葛亮如此聪慧之人,怎能不知?再者,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的复杂,以及孔明心中所志不在夺权,所以是不可能不去的。下面,寒柏陇卧子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刘备托孤前后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在蜀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后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死。公元223年,刘备病亡,临死前将诸葛亮召至白帝城,把自己恢复中原、复兴汉室的遗志和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刘禅即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总揽蜀国的军政大权。从此孔明开始整饬内政、习武练兵,东联孙吴、南征孟获,准备北伐中原。

——刘备托孤的用意和做法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白帝城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是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统一全国。假如我的儿子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什么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

这短短几句话,实际上是试探诸葛亮的心思和态度,也是让儿子刘禅和身边其他人听,以便日后生起事端,好立有证据。

不料诸葛亮听后,涕泣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听了流着泪说:“我一定尽一个辅佐应尽的力量,忠贞不二,一直到死!”

这也就是说,孔明已明确表明了态度,绝不会取而代之;更是表示了忠心,会辅佐后主,决心鞠躬尽瘁终身匡扶汉室。”

刘备听闻,明了诸葛亮的心,也相信其人其言,放下心来,赶紧立下遗诏: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你今后和丞相一起治理国事,对待他要像父亲一样。”这也就是刘备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要求,并且确定了诸葛亮今后的政治地位问题。

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成立丞相府理事。不久,又兼任益州牧,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的态度和志向

作为诸葛孔明来说,他本来就志不在当天下之主,只是遇到了刘备后感念三顾茅庐、诚心请益的知遇之恩,一心想辅佐刘备复兴汉室、一统中原,让国家安定、百姓安生。

⑴ 这从他在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一出祁山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时,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表的奏章中的一些话里,就能清楚的看出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在奏章第一段就表明志向,说:“先帝创建统一天下的大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的力量很薄弱、困乏,实在是己经到了十分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了。然而在朝廷里侍卫的大臣们都毫不松懈,在外防守的将士们均奋不顾身,这大概是出于怀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惠,而想报答于陛下啊!”

⑵ 诸葛亮在奏章后段又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段话主要是诸葛亮表明心迹的话,他说:“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地为生,只望在乱世中能平平安安,并不想在官场中显达扬名。先帝并不嫌我微贱卑鄙,屈尊相访,三次来茅庐,询问我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激,才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恰巧碰上长阪坡与曹操作战失败,我在兵败危难的时刻接受了任命,从那时到今天已经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继续表达了继承先帝遗愿、复兴汉室的忠诚与决心:“先帝了解我是个谨慎的人,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后,我日夜担忧,唯恐托付的事毫无成就,有伤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不惧危难,五月间率军渡过泸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荒凉地区。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力和武器也已充足,是到了奖励三军将士,北定中原的时候了。我愿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败除凶敌,复兴汉朝,重新还都洛阳。这就是我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应尽的职责啊!”

——结语

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刘禅表白过:“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就是下一代的衣食,也富裕有余。至于我在外地做官,没有什么别的打算,我的衣着、饮食,都由朝廷供给,我不会再另外经营什么生计,好使自已有财富的增加。我死的那一天,一定不能使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物资,外面有富余的财产,而辜负陛下对我的一片心意。” 等到诸葛亮死后,情况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诸葛亮临终前遗言,把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造坟,坟墓里只要能容纳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在坟墓里陪葬其它器物。

诸葛亮的心思不在于夺权上位,志向在于一统天下、复兴汉朝;他聪慧程度超常人,忠诚不二对刘备,鞠躬尽瘁为汉室;真正做到了一生兢兢业业、有始有终。

参考资料:《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

注: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书法、邮票及文史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反正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