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读音 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读音 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读音?

今天接着读刘禹锡的诗。

前面说了,刘禹锡极度有才,这首先体现在他科考顺利,没有才华,不可能22岁就中进士。论才华,刘禹锡是十足真金。

但刘禹锡人生却不顺利。转折点是公元805年的一场“永贞革新”,他跟随王叔文参与了这次顺宗主导的革新,从八品御史瞬时直升手握国家财政大权的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这个位置很重要,因为要做任何革新,没有财政支持都是寸步难行的,刘禹锡是这次革新的“钱袋子”,在这次革新中,刘禹锡显然是真正走到了朝局中心的人。

(刘禹锡塑像)

但“永贞革新”败得很“脆”,顺宗很快被逼禅位(他身体也的确不好),宪宗继位,宪宗本就十分厌恶王叔文,于是王叔文很快被贬赐死,“八司马”也各自远贬。这次革新成败过程因为关涉皇位争夺,虽然只有146天,但却格外惊心动魄。

三十四岁的刘禹锡,在这段时间内,人生像坐在过山车上,瞬间云泥,从顶峰到低谷,只在几个月内。有人说,刘禹锡实质上是参与了一场党争,结党而营的人,不论成败如何,人格上都高尚不到哪里去,该!其实,在党援与贿赂横行的中晚唐,只守气节,是很难实现一个儒士报国之志的,不左就右,总要站一边。所以,刘禹锡的这次打击,时也命也,躲是躲不过的。这次参与革新,实际上让刘禹锡付出了一生不能出头的代价,因为在这次革新中,刘禹锡还顺带开罪了十年之后掌权的武元衡,这才使针对他的打击一波接着一波。

(唐宪宗)

当然,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刘禹锡才有可能成为后世所说的“诗豪”。要成为一个大诗人,没有逆境是做不到的,好的文学作品,大都是苦难憋出来的,中唐少了一个政治家,多了一位大诗人,也挺好。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805年刘禹锡被贬之后写的一首诗《秋词二首》中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诗意图)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刘禹锡先是在九月被贬连州(现在的广东连州市)刺史,到了十月就又被贬朗州(湖南常德)司马,这是一贬到底的架势,因为连州虽远,好坏刺史之职还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到了司马这个官阶,却差不多只是一个管理地方治安的官职了,不要说后来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任职近十年,就算不算时长,这次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

(常德的刘禹锡铜像)

但刘禹锡自有豪气,他在朗州也并不沉沦。这也是他被称“诗豪”的原因,诗豪是白居易的称赞,除了一方面称他是诗人中的豪杰外,另一方面应当也称赞他为人的豪放气质。

在遭受人生重大打击的时候,刘禹锡的豪放气质他的诗里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秋日晨曦)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句是跟千古文人们唱反调的论断,伤春悲秋是人的自然情绪,春天百花凋残,引人伤悲,秋天无边落木,使人哀叹。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楚辞.九辩》开头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次节更有“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的句子,在中国的文人传统里,悲秋言论也是正常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更何况,刘禹锡正当贬谪,该当是一片伤心难排遣的,可是他偏不!自古以来的人遇到秋天就悲叹秋天萧条空寂,但他偏说,秋天要比春天好得多!这是他的独特排众判断,这两句起得陡峭,承得有力。

(睛空一鹤排云上)

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你看啊,在秋日天高云淡的晴空里,有一只仙鹤拨开云层,直上九霄,这哪里是春天可以看到的风景。为什么是仙鹤,因为只有仙鹤才足以媲美诗人高洁的品质,更因为此时正是深秋(农历十月),这个季节只有在南方才能看到仙鹤,长安是看不到的。言下之意,朗州这里挺好,我也挺好!鹤本是群聚动物,数只或数十只结群是正常的,为什么是一鹤,而不是一排,一群,因为此时的刘禹锡,是打击的对象,在朗州这个地方,同道之人,没有别人,只有他自己,他是一只孤独的鹤,但这只鹤,在秋天肃杀的冷意里毫不悲伤,仍要一飞冲天,在秋天肃杀的环境里,诗人孤独的灵魂,在骄傲地前行。

(秋日孤独的行人)

便引诗情到碧霄。写诗的情绪当然需要情景激发,在这样的秋日胜景之前,诗人的诗情也勃发而起,随同仙鹤一起飞到了万里晴空。

全诗以劈空议论开笔,到诗人诗情冲天收尾,以朗州典型的秋日特有景色“仙鹤冲天”为着眼点,虚实结合,有“秋日胜春日”的论断,有“一鹤排云”的叙述,又有“诗情上碧霄”的抒情。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不以秋日肃杀环境而悲伤的豪情。在新贵们的打击之下,他只用了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三十四岁刘禹锡被贬朗州的所有情绪,既不为秋日肃杀时节悲伤,也不为时局环境忧伤,倔强而又浪漫,他跟那只仙鹤一样,是位孤独的舞者。

(鹤舞)

刘禹锡同时也是哲学家,是一个能用朴素的辩证法来自我排解的智者,这一首诗,既有诗歌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引发的浪漫诗情,同时又富有哲理启人深思、引人奋起。全诗上下两组句子,全部都是名句,是刘禹锡代表诗作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刘禹锡愈挫愈奋、一生战斗的响亮宣言。既是《秋词二首》,当然还有第二首,也录出来,大家共赏:“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诗闲读】之157,图片引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自古逢秋悲寂寥全诗.webp”/>

网友提问: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全诗?

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优质回答: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其他网友观点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大部分诗人写秋天的诗词都是伤感寂寥的。但在乐天派刘禹锡的眼里,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他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在悲凉的秋天重读此诗,让人豪气干云!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而诗情之旷远,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与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前言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个苏轼一般的乐天派,别人吟秋是悲秋,但是他的秋词却能看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我们看看他的两首秋词,在读一首他老年时的作品,和白居易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一、刘禹锡秋词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自己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偏偏不同:我言秋日胜春朝。为何这样说呢?他接着写一只排云直上的仙鹤,这只仙鹤象征了逆境中奋勇向上、不屈不挠的斗士。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第二首用了一个“清”字,似乎秋色中自有一种高雅闲淡、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反而比得春天轻浮而放浪。一般的比拟是物和物、物和人之间,这种把秋色来拟人的方式比较少见。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知刘禹锡不同常人,在别人眼中的寂寥伤感之处,在他的笔下却反其道而行之。

下面我们再看看老年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不同,更能感受刘禹锡的可贵。

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与白居易的不同人生观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772-842)和白居易(772年-846年)都是六十四岁,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养老。

1、白居易的叹息

这一天白居易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诗的特点是“老妪能解”, 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也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刘禹锡的那一首诗就需要琢磨琢磨。

晚年的白居易 , 喜欢写“闲适”的“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

开篇的一句就是对“老”的叹息:与君俱老也,老了以后怎么样呢?

这首诗中讲的是佛系生活,“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平日里闲聊天还挺有兴致的,“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2、刘禹锡不服老

但是刘禹锡却“不服老”,他写给白居易《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开篇刘禹锡顺着好友说话,我们其确实老了,但是我们“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这是我们老人的价值所在。

结尾处,刘禹锡写出了自己的警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谁说日暮的时候就不好呢,诗人用”为霞尚满天“表示不服老的诗人意气。这是对白居易”自问老何如“的劝勉。

结束语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好友,年轻时都有匡国救远离政治漩涡,避开了甘露之祸。民的志向。但是2人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白居易聪明地选择了“独善其身”的方式。远离政治漩涡,避开了甘露之祸。

刘禹锡参与改革被贬黜,但是他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大家还记的他的两首《游玄都观》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老年后,刘禹锡依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从来没有改变过。

结束时,录入刘禹锡另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品,依然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老街味道

与自古逢秋悲寂寥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