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娶了薛宝钗

贾宝玉为什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什么娶了薛宝钗

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贾宝玉为何喜欢林黛玉而娶了薛宝钗?

优质回答:

答:这问题很简单,就是父母包办婚姻造成的结果。《红楼梦》里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从主观内因上分析一下,林黛玉的性格是有缺陷的,她的敏感多疑,孤傲清高,小心眼嫉妒心源自于丧母别父,离家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后薜宝钗进了贾府更让她宿食不安,书中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见宝玉与宝钗谈话投机,就责怪遵从紫鹃吩附送来取暖小手炉的雪雁,且是笑着说的:“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傍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喜喜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理睬。黛玉这段酸溜溜的话“句句尖刺,可恨可爱。”难怪周围的人说黛玉长着一张刀子嘴:“真真这样的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真真这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正是她的这份小心眼,一看见宝玉与别的女孩子亲近她就生气,就流泪,身上的病不但没有治疗好,而且越来越重,性格不好,身体有病,王夫人把宝黛二人的恋情看在眼里,怨在心中,她怎么能选这样一位病伢子做自已的儿媳妇呢?这就是内因所在。客观原因当然是薛姨妈做了攻关工作,她为了让自已的女儿能嫁给宝玉,她四处活动首先让儿子打前站,又劝说亲姐妹王夫人,甚至还动员了元春之力,元春是娘娘,又是宝玉的姐姐,元春只在省亲时正面出场一次,只见了宝钗和黛玉,这一次见面两人没有优劣之分,元春对两个表妹都很称赞,当晚两人得到的礼物也是一样的。可元春赐端午节礼时两人就不同了,宝玉,宝钗相同,黛玉的只是和三春一样,可以说是一个暗示,这个暗示当然是做给贾母看的,元春用这种方式暗示贾母只有薛宝钗才配做贾宝玉的媳妇。而能让元春这么做的那只有每月按例进宫请安的王夫人了。贾母喜欢林黛玉,想让黛玉嫁给宝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王夫人却想让薛宝钗嫁给宝玉,两人意见不一,又各有顾忌,只能暗战。再看雪宝钗本人,性格好,温柔贤惠,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欢与宝钗去玩。贾母的公公是荣国公,一直到贾政三辈都是世袭为官,再加上家里出了贵妃,可以说门庭显贵,但在给宝玉找媳妇的标准上她给张道士交待过:“不管她根基宝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意思是不攀龙附凤,一是模样俏,二是性格好。应该说最早看重的是黛玉,经常逗趣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小冤家。她对张道士的话表面上是个托词,也暗示了宝玉的对象就是林黛玉。可最后为什么变卦了呢?这就是上面讲到的内因起了作用,黛玉初进贾府时六岁,宝玉七岁,当他们长大成人后,黛玉的身体不好,性格不好,而知道她与宝玉在一起时,常闹别扭,生气拌嘴,有时还非她出面才能平息。小孩时刻可以,可大了就不一样了,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如此吵闹不休,怎么让她的宝贝孙子受得了,这也大大让贾母失望,再加上王夫人决心坚定,薛姨妈攻关有方,又搞出个“金玉良缘”来,所以最后贾母也就没有坚持己见,而是顺从了王夫人的主张,这就是贾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的原因所在。完毕!

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

封建时代不可抗拒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宝黛爱情和金玉良姻是红楼梦说不完的话题,为什么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最后却娶了薛宝钗?这事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只能说见仁见智。本人的理解是林黛玉先死,然后贾宝玉为了人伦大节才娶了薛宝钗。但林黛玉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林黛玉被嫁给了北静王做侧妃。宝黛爱情夭折在前,金玉良姻结果在后。

【一】

五十八回芳官向贾宝玉解释了为何藕官烧纸。涉及到梨香院藕官菂官蕊官的三官假凤虚凰的故事。藕官和菂官相亲相爱,菂官病死,藕官伤心欲绝,认定菂官是妻子每每祭奠,直到蕊官顶了菂官位置,日久藕官再对蕊官如妻子一般对待。蕊官解释道:

“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贾宝玉对藕官的经历和言语大为赞叹。而八十回后林黛玉死,薛宝钗嫁,正是五十八回这一段暗示的最明显。

【二】

林黛玉死,薛宝钗嫁,其实第一回【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有过暗示。我认为贾雨村这幅对联说明了,林黛玉被贾雨村“善价”出卖,待价而沽,宝黛爱情因此夭折后,薛宝钗的金玉良姻直到贾雨村出手搬走了林黛玉才有机会修成正果。所谓待时飞不是嫁给贾雨村,而是等待贾雨村出手而已。说薛宝钗嫁给贾雨村是非常搞笑的。

林黛玉被贾雨村出卖正是因为【钗于奁内待时飞】反推的。而狼子野心的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老师,绝不可能仅仅只教了林黛玉一年多学问就再无关联。

六十三回林黛玉掣得芙蓉签,签词:莫怨东风当自嗟!群芳夜宴的花签全部指向个人姻缘和结局。林黛玉第一次和东风联系起来。这一句出自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讲述王昭君和亲匈奴,是一方势力向另一方势力的短暂求和,东风就是代表一方势力的意思。随后林黛玉的诗文不断出现东风。《桃花行》有三个东风,《柳絮词》也有一个。柳絮词直接引用了两个宠妾的典故,而《桃花行》将桃花,人,东风三者紧紧缠绕,将那种紧张,迫近,无助,泣血的情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三】

《桃花行》对于林黛玉最终因出嫁他人而死,揭示的很清楚。也显示了东风的不可抗拒。所以林黛玉的死和薛宝钗是无关的,也不是掉包计,更不是贾宝玉傻乎乎无意识娶了薛宝钗的。贾宝玉娶薛宝钗一定是神智清明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就像藕官对蕊官一样。是不让死去的人心里不安(钗黛合一),也是全了自己身为人子的人伦大节。

婚后夫妻二人举案齐眉,是古时候夫妻最完美的婚姻模式。【终身误】所谓“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并不是贬义。恰恰说明钗玉二人夫妻关系和睦。美中不足的前提一定是美的,意难平前面也是齐眉举案,这都说明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满意,甚至符合那时候的夫妻幸福,只是林黛玉先入为主令他难忘而已。

最后关于贾宝玉的结局是否当和尚,本人持有保留意见。贾宝玉一定也不会做那种抛弃薛宝钗的渣男。如果根据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一捧雪》的主人公莫怀古是被迫害抛妻舍妾隐姓埋名苟活他乡的。如果是这样,是否也解释了贾宝玉为什么和薛宝钗分开呢?

贾宝玉是爱林黛玉不假,但既然和薛宝钗成亲,夫妻二人又齐眉举案,贾宝玉没有理由抛弃薛宝钗。我认为外因还是关键。或者是抄家流放惹得祸也未可知。红楼未完,如鲥鱼多刺,真是如鲠在喉,吐也不快也!

【文/君笺雅侃红楼】欢迎关注!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工笔红楼梦》清.孙温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问,因为哪些原因,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

一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那个时代,男女两情相悦,可以在精神上自由恋爱,但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断不能私自结合,也不能主动和长辈提婚事,宝玉黛玉都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从来都发乎情止乎礼,不敢私定终身。

二是贾母的离世

此处特别说明一点,所有内容仅以曹雪芹前八十回做参考,高额续写的《红楼梦》不作为依据。

我认为,贾母一直都是支持“木石姻缘”的,而且这个事情,贾府不论是主子还是下面的人都知道。从书中也可以找到端倪。

贾母对宝玉和黛玉自始至终就和其他孙子孙女不同,十分疼爱。贾母活了几十岁,是过来人,怎么可能看不出宝黛的心思,因此对着众人说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一听就能明白,在贾母眼里两人就是有缘分的。

宝玉被贾环烫伤,黛玉宝钗凤姐他们去看宝玉,说到喝茶的问题,王熙凤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凤姐虽然在任何时候都敢说敢讲,伶牙俐齿,但绝对是个有分寸的人,而且特别懂得讨贾母的欢心,她能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贾母的心思,不然绝不会冒失说出这样的话来。

不止王熙凤,贾府的小厮也是这样认为,当他和尤二姐说到贾府的事情,说到宝玉和黛玉时,原文是这样的:

“只是他已有了,只为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往往从下人口里说出来的会更真实。

综上,只要贾母还活着,一定会做宝玉和黛玉的保护伞。后来宝玉宝钗结婚的时候,肯定不是像后40回里续写的那样子。

三是王夫人一派的阻力

王夫人自始至终肯定都是金玉良缘的拥戴者,出于未来家族利益考虑,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宝玉娶宝钗,黛玉没有家族撑腰,在这段关系中完全没有话语权,宝玉即使反抗,但父母之命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

以上种种,虽然宝玉黛玉两情相悦,但终究抵不过现实的巨大压力,最终未能完成现实的圆满。说到这里还想插一句,虽然这在现实中是个悲剧,但在精神层面上,两人其实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自从宝玉和黛玉“诉肺腑”之后,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了猜忌和怀疑,自此心心相印。从某个层面来说,这对两人对读者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