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倡的见义勇为报酬 孔子斥责子贡

孔子提倡的见义勇为报酬 孔子斥责子贡

网友提问:

子贡见义勇为没收报酬,为何却遭到孔子批评?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各陈己见。

(一)

《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这里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鲁国制定了一条政策,凡是鲁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别的诸侯国沦为奴隶的,能够把同胞赎回来,官府将给以补偿和奖励,这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的爱护。有一次,子贡赎回了鲁国人,拒绝接受奖励。孔子对子贡说:“端木赐啊,这件事你做错了。从今往后,鲁国人就不愿意赎回同胞了。接受奖励无损于你的品行,不接受奖励带来的影响是,今后没有人再愿意赎人了。”

第二件: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而危及生命的人,落水者的家属送一头牛感谢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说:“从今往后,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从上面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是深刻的,看问题的目光深远。

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善良的一面,同时,趋利也是人的一种本能。做一件善事,能给自己心里带来愉悦,同时得到奖励和补偿,是社会给予的一种肯定。这样,做好事的人就会受到鼓励,以后会更愿意做好事。其他的社会成员受到感染,加入勇于做好事的行列,就会带动社会风气向向好的方面发展。

反之,像子贡那样做,成全了自己的好名声,听起来很是高大上,同时也浇灭了许多人心里向善的火苗。

(二)

历史上还有与此相似的事,语见西汉刘向的《新序》。

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褰衣将就鼎,佛肸脱屦而生之。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闻田卑不肯与也,求而赏之。田卑曰:“不可也。一人举而万夫俛首,智者不为也。赏一人以慙万夫,义者不取也。我受赏,使中牟之士怀耻不义。”辞赏从处,曰:“以行临人,不道。吾去矣。”遂南之楚。

春秋时期,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肸担任中牟的地方官,他背叛了赵简子发动叛乱。他把手下的官吏都聚到一起,在院子里架起大锅说:“顺从我的有赏,不顺从的扔大锅里煮了”。一个一个的问下去,众人都表示顺从。

等问到一个叫田卑的人,田卑说:“坚守道义的人不怕杀头,不接受无耻的封赏。与其不仁不义的活着,还不如死了。”说完撩起衣服就要往大锅里跳,吓得佛肸赶紧跑过来拉住他,自己的鞋子都跑掉了。

后来,赵简子平定了叛乱,听说了这件事,找到田卑要给他奖赏。田卑推辞说:“不能这样做。把我一个人树为标杆,将使很多人抬不起头来,聪明人不做这种事;奖励了我自己,将让许多人感到惭愧,讲道义的人不会这么做。以自己的行为对众人居高临下,这是不道德的。”田卑没有接受赏赐,从晋国到楚国隐居起来。

田卑是一位了不起的义士,他对自己要求极高,面对叛乱者的威胁,他视死如归,表现出一名铁血汉子的高风亮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用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自己,却不用自己的道德标准绑架别人。

(三)

1、 道德是社会大众一种精神上的约束和追求,必须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能够遵守和乐于遵守的。把道德提高到遥不可及的高度,看起来很是高大上,听起来很美好,但已超越了人们的追求能力,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相信,从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示范意义。

2、 成为标杆的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本身确实是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出于良好的愿望希望别人也如此,但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绑架了大多数人,这是一种不明智。道德的本意是律己,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约束别人。另一种则是可恶的虚伪,里面满满的都是精明的算计,通过高大上的形象达到最后得利的目的。

3、 不断拔高道德,其结果是道德绑架盛行,是社会群体的道德认知混乱,不但不能提高道德水平,只能把实实在在的道德变得虚无缥缈,实质上让社会的道德水准降得更低。

其他网友回答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若在国外,见到散落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销和领取奖赏。

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子贡,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他花钱把这个奴隶赎了出来。

子贡觉得,我有的是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趁此机会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于是他把赎人的收据当众扯毁,不要国家报销和奖赏。

孔子听到后气愤到极点,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 子贡感到非常委屈,我这么做不是很高尚吗,为何老师这样对我。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问道:我这样的行为不是很高大全吗?老师你认为我做错了?

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价值观,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你自以为这样做很高尚,这世上有多少人有你那么多钱。好了,你这样带头破法律的行为,以后人们见到沦落在外的本国奴隶也不敢再花钱赎了。必然使很多奴隶不能得到救赎,使奴隶们仍然做奴隶,没有尊严地活着。

孔子认为,见义勇为之后应该主动领赏,有助于见义勇为行为的推广。接受国家的钱无损你的品行,像你这样赔钱做好事,以后就没有人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名溺水之人,被救之人送子路一头牛以表示感谢,子路欣然收下。孔子知道后欣喜地说道:“鲁国今后一定会有很多人乐意去救援溺水的人了!”

因为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人们道德日渐低下。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利,过于高尚,已经完全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必须要重建社会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所以孔子教导学生,做事利人利己,做什么都应该,见义勇为要收取报酬。让付出之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让更加多的人去伸出援助之手。

若利人不利己,不收报酬,势必打击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以后人们就不会积极地做好事了!

孔子的“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的言论,有勃于我们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求回报,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价值观。

哎,前方有老人跌到了,等我去扶扶先。什么。。。。。。

若喜欢作者文章,请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作者!多谢!

其他网友回答

这件事儿其实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孔子的徒弟子贡家里特别有钱当时鲁国和别的国家,周围的人会有交恶的情况,别的国家的人就会把鲁国人抓去做奴隶,这里要想要把奴隶就回来,就要拿钱来赎,很多人,因为没有钱赎不回来,就求到子宫那里,让子贡出钱帮忙赎人。鲁国政府基于,子贡这样的行为,就出钱对他进行奖励,但是只供觉得自己见义勇为做好,做好事不应该,图报酬,所以就拒绝了政府的行为。

这件事被孔子知道了之后,孔子就批评,职工说,你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你做了这么好的事儿,人家给你的奖励你就应该收下,这样的话,人们才会争相去效仿你去做好事,虽然说你做的是大事,但是有一些人可能他做不到那么大的事,但他也会,因为你的行为而感动所去,十九十九之后,有很多人也会因为他,开始贪图1点报酬而做善事,但无论散射的,结果是如何,但是,经过总是美好的,所以,孔子认为,如果说辞工不收,奖励的话,会让这样见义勇为的行为变成一个没有人做的行为,而职工因为自己的这样的原因,会让鲁国的风气慢慢的,变得不好,大家都不愿意见义勇为了

只供吸取了,孔子的教训,然后就又有一次在路边救了一个人,那个人非常感激他,送了他一头牛,所以职工就收了这件事,又被孔子知道之后,孔子就非常开心,孔子说你收下了,这样的一个礼物的,对于你来说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其他人却有鼓励的作用,从此以后大家都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毕竟,有的人是出于真心,但有的人也会图利,但无论如何做了好事,总是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子贡赎人放在今天是道德模范没错,今天的社会歌颂做好事不留名,学习雷锋精神等,中国社会向来是一个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社会,子贡这种行为是把集体利益放在了首位,符合中国传统美德文化。但一向仁义的孔子又为何要骂他呢?因为即便是道德,也会是需要鼓励的。

子贡的行为值得大家去效仿,他所履行的已是至善的行为,后面的人就算同样不要钱,人们也只会称赞他们像子贡一样仁德。可是一旦有人领了本该领的赏金,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人们已经有先入为主的思想,这不是做好事吗,为什么还要钱,虚伪,贪财,可能会那样在心里骂那些领钱的人。

所以,自从子贡放弃领赏后,他就成了一个道德标杆,同样也是给人们的一种无形的道德压力。一桩善举反而令大家望而却步,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子贡那般大公无私,这个社会无论是在以往或者现在,人们的道德都是不完美的,是有瑕疵的,就像如果现代社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下了落水的人,警察叔叔们也会给他们锦旗鼓励,奖金鼓励等等,甚至还有可能上电视。捐款也如此,很多大的企业家捐款难道不包含着一点美化本企业的私心吗?为自己的企业赢得美名更有利于企业的远大发展。当子贡救人不要钱后,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就树立了起来,这样可能会导致更多想去赎人又想得到奖金的人不会去赎人了。

相较于子贡,孔子所想的是把这件事放在长远的发展来看,他所立足的是社会,而不是暂时的个人名誉。这种见微知著的眼力,洞察人情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弘扬做好事的方法。可见,孔子不主张老好人,也不赞同伪君子,他想要的,是一种正确的社会影响。所以,他才会对如此严厉地教训子贡。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个人的做法,孔子管的太宽,你吃饭我喝粥,当时的天下形势,谁闲的没事去赎人,自己能不能过的好都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