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作者 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

苏格拉底的申辩作者 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

2400多年前,在雅典的露天剧场进行了一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举世无双的雄辩家苏格拉底在500人的陪审团面前做了千古绝唱的申辩。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写下了《苏格拉底的申辩》。

雅典人用石子投票,对于控告判苏格拉底死刑的支持与反对票结果为280:220。

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他因不相信而四处寻求每一个他认为智慧的人,后来发现这些人因某一个领域的智慧而自认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是智慧的。而苏格拉底自己始终知道“自己其实什么也不知道”。后来他顿悟,“神认为我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智慧。”他明白了神谕的真正含义,而开始服务于这个神谕,去教诲青年们省察。

两轮投票过后,苏格拉底最后还是被处以死刑,因为他放弃发挥他的无碍辩才为自己申辩,而为哲学申辩。

“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但一定存在真正的智慧”。任何人在做出判断的时候,都是基于自己的一个假设,所有的好与不好,也都是基于一个假定的条件,做出了选择就没有了思考空间。苏格拉底没有为真理但求一死,也不为自己争取生的机会,即使面对人生最后的一个决定,他仍谦卑的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于死,哪个更好,他不知道。这就是他的巨大力量和留给后人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于是有了千古传诵的那句:

“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

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建立了西方的精神框架。哲学和信仰,理性和灵性,雅典和耶路撒冷影响了西方后世的美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哲学的衍生学术。

有趣的是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的十年左右,他关于智慧的理论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十分相近了。而且两位先贤都是“忧道不忧贫”。连法国的启蒙哲学家伏尔泰也将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列为热爱德性本身的人。

~~~~~~~~~~~~~

敦敦决定在高中阶段仅仅学习的三个科目里,其中一科选择哲学。一向以不干涉他的选择自居的我一时有些懵。甚至说不清应该干涉和不应该干涉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在为功利而学习的时代和环境里,这是一个让我也不禁却步的选择。我甚至感到羞愧此刻我内心的纠结与“读书无用论”在本质上又有多大差别?我看过尼采的自传甚至硬着头皮读完黑格尔的大部头著作《精神现象学》,结论是我再也不会触碰哲学这门既晦涩难懂又无法企及高度的学问。可是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处不是哲学?人的深度思考、调整心态、面对痛苦、挣扎抉择……处理困难的能力其实就是运用哲学的能力。这本书不厚,我用了大半天的时间认真读完。于是我放下了原有的执念得出:他的选择对还是不对,其实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