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机营士兵 明朝有神机营了到清朝怎么还退步了

明朝神机营士兵 明朝有神机营了到清朝怎么还退步了

网友提问:

明代的神机营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骑兵?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而言之,明朝神机营的火器,相对满清的弓箭并没有优势,也很难挡住满清骑兵的冲击。

神机营的主要步兵火器为三眼铳和鸟枪。

其中鸟枪就是日本战国时期那种火绳枪,但明军和满清作战使用并不多。

这应该是中国北方的风沙较大,不适合火绳枪的使用。

所以,明军神机营装备最多的步兵火器,是三眼铳。

三眼铳可以连射三发,火力还可以,但最大缺点就是射程太近,约30米,根本无法和弓箭的射程相比。

三眼铳装填太麻烦,实战中几乎没有再次装填的机会。三眼铳的射速,也无法和满清的弓箭相比。满清优秀的弓箭手,一分钟可以射出七八支箭。

因为三眼铳的射程太近,也就是敌人冲到眼皮底下才使用的。这种打法,对于三眼铳的使用者,也就是明军火铳兵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最低程度,火铳兵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不然根本没法打。

实际上,明军由于训练不足,使用三眼铳并不得力。

交手中,面对满清骑兵的冲击,明军三眼铳发射手经常面黄口干,心慌手颤。各种装错铅子,火药,火绳的事故频频发生。

经常数百满清骑兵冲过来,数百名三眼铳手奋力射击。

短短三十米距离,满清骑兵瞬间就可以冲到,最终就是数百名三眼铳手仅仅击毙满清骑兵数十名而已。而骑兵一旦冲入明军阵营,立即左右砍杀,横冲直闯,三眼铳也就再没有射击的机会,数百人瞬间惨败。

说白了,这些火器和满清弓箭手对射,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

以孙承宗编组的车营为例,其实真正厉害的是红衣大炮和佛朗机轻炮。

这些火炮比较笨重,数吨的红衣大炮在野外更是寸步难行。

佛朗机轻炮也有数百公斤的重量,行动不便,只能用于守城或者攻城。

说通俗一点,当时的步兵火器还是比较烂的,面对弓箭没有什么优势,自然对付不了满清的弓箭手,更别说骑兵。

话说回来,就算是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燧发火枪面对满清的弓箭,也没有什么大的优势,更别说200年前的明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短短数语便能回答之提问,首先,明军是败在了勇气与士气上,其二,明军的火器根本打不透八旗将士的甲胄,反之八旗将士的强弓在一定距离内,一箭能将明军射杀,萨尔浒之战,明朝总兵杜松,就是被八旗将士一箭射穿头盔而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明军火器质量合格,士卒训练到位的话,那么只有中世纪水平的满清军队(努尔哈赤时代)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胜算。17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火器和步兵的时代,全世界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都被文明帝国打的节节败退,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奥斯曼,都用强悍的步兵和火器将游牧渔猎民族打的落花流水,像鞑靼人和马穆鲁克这种顶级骑兵民族,在欧洲已经沦为了大国的附庸。欧洲和西亚的战绩证明,此时的火器,如果得到良好的应用,完全可以压制骑兵,但只可惜,明朝因为腐败和财政上的困难,一直无法保证火器的质量和士卒的训练水平。

一、火器残次品极多,质量低劣

对于明朝火器质量的低下,戚继光、赵士祯等军事家都用过大幅的论述,从他们悲痛的言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明朝末期的腐败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戚继光再《练兵实纪》中记载:

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

按照戚继光的记载,明军火器质量十分低劣,经常出现弹丸塞不进枪管、引线无法点燃的情况,更有甚者,还有的鸟铳会出现炸膛,使得很多明军士兵即使握有鸟铳也不敢发射,生怕没打到敌人却伤了自己。按照戚继光的统计,明军的火器合格率仅在25%左右。

正是因为残次品如此之多,明军的火器才在战场上表现的差强人意,满文老档记载很多满清重甲兵从容穿过明军的枪林弹雨,拨开障碍,一个满洲骑兵的头盔接合处中了一枚铅弹,脑袋却完好无损,足见火器威力之弱。

关于明军火器质量低劣的原因,赵士祯也写的很明白: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赵士祯一针见血的指出,明朝并不是制造不出精良的火器,之所以都是残次品全在于朝廷制度的迂腐。明朝的火器,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赋税由民间上缴,二是由政府部门制造。由于政府对于火器的收购价格远低于市场价,因此民间往往将最好的火器卖到海外,而将最差的卖给官府,政府既想得到优良的火器,却又不肯出钱,哪有这样的好事?除了民间上缴,另一个来源就是兵仗局等政府部门,但这些部门官僚作风严重,贪污腐败成风,官员工匠天天消极怠工,效率十分低下,这个与改开前的国企类似,效率又低质量还不好,可谓是国有企业的通病。

二、财政困难,火器换代慢,士卒欠饷严重,士气低下

除了火器质量低劣,明朝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十分低下。明朝末年,由于财政困难,士卒欠饷极为严重,熊廷弼在辽东任职时无不痛心的说,很多士卒不仅不能按时领到军饷,甚至连过冬的棉衣也没有,因此只能裸体穿甲,冻伤的情况十分普遍。

领不到军饷,甚至连棉衣都穿不上,士卒凭什么给你卖命?很多明朝军队之所以在投降满清后远强于之前,无非是满洲人给了他们充裕的物资和军饷,士兵有了动力,打仗能不卖块吗?这样一支因欠饷士气如此低下的军队,就算拥有火器,又怎么可能获胜?

三、大部分将领素养差,不懂如何运用火器

火器要想发挥威力,除了要保证质量,也离不开将领的有效运用,而很遗憾,明朝没有成熟的军官培养制度,也没有像样的军事操典,因此,除了戚继光、袁崇焕等少数将领外,大部分明朝将领并不懂得如何运用火器。

大部分的明朝基层军官,往往是没文化的大老粗,不懂得如何运用军事技术,打仗时往往只会带着家丁胡乱冲锋,毫无谋略可言,因为没受过系统的军事学教育,因此,他们往往不重视火器部队的训练,以为只要凭空放炮就好了。

但实际上,当时的火器远未达到像今后马克沁机枪的地步,火器部队依然需要其他部队的掩护,并要进行复杂的队形训练。

比如欧洲当时往往有长矛部队掩护火枪手,火枪手在敌人骑兵逼近时要迅速有序的撤进长枪方阵内,戚继光的车阵也是同理,这需要复杂长期的训练。另外,炮手也需要经过一定的数学和射击训练,只有计算好位置,大炮才能精准的打击敌人。而明军的炮手疏于训练,往往只是一通乱放,打的毫无章法。很多人说是由于当时火炮射速慢才无法挡住骑兵,但实际完全不是这样,先不说欧洲用这种火炮完全可以挡住骑兵,就是明军自己,在欧洲传教士的指点下也用同样的红夷炮将满清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见,只要炮兵经过系统训练,遏制骑兵冲锋完全没问题。

但只可惜大部分明军将领没有这个觉悟也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明军空有火器,却不懂得如何有效使用,对着敌人只会一通乱放,这样的神机营,怎么可能赢得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明朝确实有专门的枪炮部队。

明军设有专门的神机营,施放鸟铳。在张居正丁忧返乡之时,就有戚继光派的卫兵,拿着鸟铳,好不威风。

明代的火铳

而孤守宁远城的袁崇焕,守城用了红衣大炮这个新式装备,努尔哈赤数次指挥骑兵冲锋,均被重炮居高临下轰散,最终这个号称“生平无败绩”的常胜将军,就这样一败而终。

说到这里,难免有人疑问了,为什么之前明朝不把这么厉害的枪炮拿出来抗击满清铁骑呢?

其实还是有原因的。

首先说这个鸟铳,因为工艺比较原始,射程只有三十米左右,还不如大清的弓箭射的远,其次一分钟只能发射一发子弹,等到打完一发再发射,早就被弓箭射成刺猬了。

再说这个红衣大炮,其实也不是明朝制作的,说来比较狗血,明朝的这些红衣大炮,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舰上的。在1620年,东印度公司有一艘战舰,在广州阳江附近沉没了,船上的大炮后来被人捞了出来,运往京师。总共36门18磅炮,22门留在北京守城,11门运到宁远,让袁崇焕一战封神。为什么少了三门?因为在试放的时候,炸了。

红衣大炮

以前明军也是有土炮的,但是威力太小,努尔哈赤根本不放在眼里,结果就大意轻敌,没想到这进口的大炮这么牛×,“火星所及,无不糜烂”,直接把八旗骑兵炸的人仰马翻。

但是这都是明末的事情了,大明这时候没有时间仿制,内部也战和不定,再加上农民起义,自顾不暇。

如果明朝有时间多仿制一些这样的大炮用来守城,那么辽东一线,或许不会溃败的那么快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

军官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不是职业军人,当然吃亏了,比如袁崇焕就是文官出身,半路出山。效果当然没有李如松这样的职业武官来的好。不过也不能说是挡不住,到了后期军人开不出工资了,开始全线崩溃。后来的满清政府也架不住开不出工资,被袁世凯逼宫。即便是战斗力最强的美军只要开不出工资估计也瞬间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