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课件ppt免费下载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文章从济南冬天的天气谈起,再聊聊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勾勒了冬天的济南山、水、城、人和谐相依的水墨画,在作者老舍平实、清新的笔触下,一个温暖、富有生机的济南之冬鲜活而又灵动。本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季美景,共有三篇写景散文和四首写景诗歌,要求学生领略景物之美,感受声韵之美,揣摩品读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本文作为第二篇写景散文,有别于第一篇散文《春》,本篇文章运用了话家常式的口语化语言,亲切、质朴而自然;清新、诗意而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意境美;温情脉脉的细腻情感,朴实动人;多样灵活的修辞艺术,妙绝灵动。有利于学生揣摩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感受散文的个性化特点。

本文的难点是感受文中丰富的意境美,重点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探究意识强,认知、情感、潜能方面已具备学习写景散文的基础。

认知方面,学生思维水平抽象化,概括力、感受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提升(但水平不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在持续发展,同时,关于冬季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促使他们对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和共鸣,已有的课外积累和学习经验,尤其在刚学完《春》,使学生对散文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情感方面,学生社会性情感开始丰富,不拘泥于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会关心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而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独特的记忆与情感,学习老舍笔下的“第二故乡”能够产生一定的移情和共鸣。但这一阶段学生心理上逐渐呈现出闭锁性,不大轻易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与想法。潜能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兴趣强,能够跳出旧框架,举一反三,应该乘势培养学生“学一篇懂一类”,借助本文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已对文本进行独立预习,自主掌握生字词语,对文本已形成一定的初始体验,且对作者老舍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需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教学目标

立足课标、教材与学情,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能分析、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并阐释运用的艺术手法。

3.能够说出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散文的文学样式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2.能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口语化语言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比较、联想和体验中感受独特、丰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对济南的相熟相知。

2.产生共鸣,激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法、提问法、点拨法。

学法:体验法、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破解难点之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借助音乐、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联想体验;通过朗读品析法,以读促悟,深入体会。

六、教学媒体

借助多媒体课件清晰展现课堂脉络,借助音乐营造优美情境,借助插图与课后练习丰富内容。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入题

结合作者旅居经历,创设悬念,激趣入题。

导入语:同学们,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一生67年,曾在北京度过42年,剩下的25年在异乡度过——英国五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青岛2年半,汉口半年,美国四年,重庆七年半,济南4年半。你们猜,在他一生的散文里,哪个城市“提名”次数最多——?他几乎从没写过纽约,就连北京也写的不多,唯独——济南,他不但写了,而且还写了一个长长的系列,济南的春天、秋天、冬天都藏在他的散文里,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篇,看看老舍眼中的济南之冬有什么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谈话法能够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教师引入关于课文新的相关信息,即课文作者独特的旅居经历及与济南的渊源,使学生心生疑惑——为什么济南在作者心中是不同的?这种悬念感能够进一步唤醒学生的阅读愿望、好奇心与探索欲,即促使学生在已经课前预习、生成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再读一读,去文中发现新的信息。】

二、初读课文,熟悉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时要熟悉、掌握新鲜字词,有意识地读好文中大量的儿化音和口语化的词语,同桌之间相互检测。

2.教师检测。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字”。本设计要求学生熟悉的生字词语是“课文中的新鲜字词”而非仅限于教材规定必须学会的生字新词,不设限,扩大了学生识字认知的范围,由学生做主,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字词积累,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强调的字词是“新鲜字词”而非“陌生字词”,能够给与学生识字的向往感而非畏难感。】

三、再读课文,初瞰冬景

(一)读课文,感知情意

过渡语: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读出自己细腻的感受。再将自己的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你的体会,可以是真诚的,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可以是细腻的。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再说说自己的读后感。学生或教师点评。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洁的一句话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尽量做到全面概括。

过渡语:作者老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冬天究竟有什么样的艺术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尝试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准确、没有遗漏地说一说作者老舍看到了什么?

预设1:文章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小山和水。

预设2:济南冬天的天气温和(温晴),济南冬天的山景秀气美丽,济南冬天的水色充满生机。

2.学生回答。教师从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角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内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能力。本课内容清晰分明,预设这一学习阶段的学生能够较快地概括文章大意,但概括的水平会有差异,因此,教师需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点评,引导他们概括的文章内容应当是简要而不啰嗦,切合而无偏差,完整而无遗漏的,即事先要求的“准确”“简洁”“全面”,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和概括能力。】

四、细读课文,品味冬景

过渡语:是啊,温晴的天气,秀丽的山景,充满生气的水色,没有一个不是老舍心中的济南冬天的记忆!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怎么描写这些画面?那我们先来看看老舍是怎么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的。

(一)学习济南冬天的天气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边听边品味,谈一谈自己最欣赏的地方。

2.学生谈谈看法,要求回答不重复、细腻、独特。

预设1: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伦敦、北平进行对照,突出了济南冬天不刮风、响晴、温晴的特点。

预设2:作者运用了四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总体预设:学生能够找出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对比,可能不容易发现“反复”的手法,以及两个倒装句的巧用。

【设计意图:教师朗读,创设情境,学生品读课文,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原有的发展区”,进行引导。】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引导。

问题1:可以把两个“像我”去掉吗?

引导:去掉,语义是通顺的,但弱化了情感的抒发。两个“像我”反复出现,强调了作者的主观存在,使得开篇便打上了浓烈的主观烙印,是作者自然而然的情感铺垫,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联系。

问题2:开篇,为什么作者要连用两个倒装句而非陈述句?

知识点:倒装句式的运用,一反陈述句客观陈述的口吻,强化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的巨大反差,深化了对比的效果,突出了济南的冬天带给“我”的惊喜与意外。

2.学生自由读一读,抓住重音、关键词,读出老舍的情感。齐读。

知识点:请你们带着刚刚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想一想,究竟要怎么读,才能读出“我”的心情。

【设计意图:教师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通过两个提问,启发学生细细地品读语言,进行自主地探索,自主地品读,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理解后再次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老舍的情感。】

1.教师引读:面对这样的奇迹,面对这样的怪事,怪不得在这段话的末尾,老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____________(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感情再激烈一下,济南真_____________,男生读—济南_____________,女生读—济南_____________,全班齐读—济南_____________。

(二)学习山景

1.学习第二自然段。喜欢第二段的学生齐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预设1: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济南当做一个人来写,写出了悠闲、闲适。

预设2:这句话不仅用了拟人的手法,且动词生动,“晒”“睡”“等”等动词写出了老城的冬天是悠闲的。

总体预设:学生应该可以抓住拟人的修辞手法,关注到动词的鲜活运用。教师在引导时,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一个“晒”字,将一个老城化为一个悠闲的老者,是那样的闲适、静谧,知足安乐,而“睡”更一步深化了悠闲的程度,连用两个动词,自然贴切。

2.提问:句子替换。可以把“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换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真是个理想的境界!”吗?

知识点:1.“全”“只”两个看似普通的副词却深化了老城的悠闲、闲适的状态,使得句子更有感染力,“全”强调了老城的每个角落都在晒阳光,都是一种悠闲安适的状态,“只”字包含着一种翘首等待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焦急的,而是快乐的,老城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更突显了“理想境界”,语气轻快自然。2.“这是不是……?”的反问句,非一般的陈述句,加强了语气,增强了感染力和表达力,“是不是”的商量语气,仿佛是面对面对话,拉近与读者距离;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这更能读出作者对老城的喜爱,对老城冬天的留恋,使感情得以完整抒发。

3.学生带着感情,抓住关键词齐读。

五、谈谈收获,布置作业

1.学生谈新课收获,教师总结。

收束语:正是在这些精妙的语言中,我们初瞰济南冬景,虽没有去过济南,我们的心中似乎对于济南的冬天有了独特的记忆。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1-2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2)想象自己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思考该怎么写。

六、板书

图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循文探情

导入语:郁达夫曾说过,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那么在老舍的这篇《济南的冬天》中又藏着他怎样的个性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看看济南冬天,秀丽的山景和充满生气的水色,去发现老舍精妙语言下的秘密。

【设计意图:本节课不仅要赏析语言运用之妙,且需在上节课基础上深入挖掘作者情感,因此导入时有所铺垫。】

二、细读课文,再赏冬景

1.圈圈“看”。

过渡语:你听,老舍爷爷也喊着,让我们去“看一看”。不信,你找,“看”这个普普通通的字,在文中却出现了很多次,请同学们快速找到,圈一圈。

知识点:四次“看”。(1.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3.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4.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2.小组合作,赏读冬景。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选择最欣赏的片段进行独立赏析,教师提出明确的赏析要求:首先要准确,在此基础上细化深化观点,做到细致而不粗糙,深入而不泛泛而谈。独立思考后与小组交流,择善而从,完善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时,不能重复观点,可以补充丰富。

过渡句:四次看,同样的冬景在老城人们的眼中是不同的,在作者的眼中也是不同的,而陌生的我们又会透过这薄薄的纸张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个片段,选择你最喜欢、最欣赏的表达,进行赏析。赏析首先要做到准确而不偏离,在此基础上要把自己的观点挖掘得更细致,不粗糙,努力做到深入,不能浮于表面。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观点,集思广益。

预设一: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第一次“看”。

总预设:学生能够发现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抓住“围”“放”等动词进行分析,但是可能不够准确。

预设1:第三段第一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小山和老城人格化,生动形象。

知识点:本段第一句话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灵动鲜活。济南的山是小山,别看山“小”,却如同守护者般信誓旦旦地要保护着老城,“围”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济南的地理位置,更展现了小山与老城亲密依偎的情态,而“放”则表现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说”的语言更是把小山写活了,“准保”“放心吧”等如同保证的宣誓语,带着俏皮、体贴与责任感,既有身为守护者的坚毅,又有呵护小宝宝的温情,“小摇篮”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交代了山城的地理关系,更能读出小山对老城的呵护,作者对老城的怜爱。

学生理解后自由朗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抓住动词和话语。指名读。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后乘势朗读,带着理解揣摩读法,在朗读中回味、深化理解,加强记忆。】

引读:同学们,假如你是济南人,在这样的冬天,你会有什么感受?而文中的济南人是这样想的_________(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再读,不够向往,再来!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1.学生交流看法。(预设:度冬如春使得济南人民十分满足、向往)

2.学生带着表情再次齐读三四句,带上表情进行联想:济南人还会面上含笑地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化身济南人,释放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1.引读:是啊,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而身为外乡人的老舍爷爷是这么想的_______(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

2.过渡语:该怎么读好这句话?满怀希望。请同学们大声德自由朗读,注意标出重读和连音,

引读:正是这样慈善的冬天,怪不得济南的人们会面上含笑,看看看着就笑了起来,他们想到:_______________;老舍爷爷甚至觉得:______________。

预设二:第二次“看”,山披花衣图。

总预设:能说出比喻、修辞的手法,但是分析得可能不够细致、深入。

提问1:远远望去,这就是一幅什么图?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对该段内容的整体感知力。】:

提问2:可以用“压”代替“顶”吗?

知识点2:不能。“压”一般施体为重物,受体往往有难以承受的负重感,而句子中的积雪是如发髻一般,因此,一个“顶”字不仅准确地描述了景物的状态,且写出了矮松的可爱活力,能够读出作者对于矮松的喜爱,且与后文的日本看护妇的新奇比喻相映衬。

提问3: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哪些像“顶”一样的“妙”词?请比较这些词和“顶”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知识点3: “卧””不忍得”等字,不同的词性却不仅准确地都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且自然而然地赋予了景物独特的情态,使之人格化的同时,又使得树、山、水皆含情,景中又蕴含了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喜爱,情景交融,惟妙惟肖。

提问4:可以将“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改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粉色”?

知识点4:句中把“害羞”拆开,不仅使整个句子音律和谐,读来亲切自然,更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而且“害了羞”,是作者将薄雪人格化,是作者独特的感受,比起“害羞”来说,更能反映出作者对“薄雪”的喜爱。

播放音乐,学生在音乐中自由朗读。再带着感情齐读。

预设三:第四次“看”,生机勃勃的水色。

总预设:学生能够把握拟人句“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以及蓝水晶的比喻句,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知识点1:“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一句运用了倒喻,把本体和喻体颠倒使用。用倒喻的形式,把树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团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树影”联想到“地毯山的小团花”,形式新颖,比喻贴切。

三、再读全文,品味语言

小组合作,概括文章语言特点,首先做到简洁而不啰嗦,准确而不偏失,力图全面、新颖。

过渡语:一路跟着老舍爷爷,我们从山脚看到山顶,从天空看到绿水,由远到近,由动到静,细细地观赏了济南的冬天。读到这,再次回想起老舍曾说过的话,“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这篇课文是否使你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艺术?作者老舍又是通过怎样的言语魅力使你感受到的?小组交流,概括文章特点,做到简洁而不啰嗦,准确而不偏失,力图全面、新颖。

知识点:

1.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如第三自然段大量的儿化音,为文章增添了浓浓的“京味儿”的同时,读来更加亲切自然,营造了面对面聊天式的氛围,更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熟稔,带着自己的乡音张口却是济南,富有情趣。大量的大白话如“忍得住”“准保”等纯朴、简练而幽默,自有一种亲切感人的味道。

2.灵活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作者多次巧妙变换修辞手法,倒装句对比、倒喻等多种形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景物不同于别人的感受,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对描写对象印象更为深刻,对景物充满向往,产生出一种别样的想象之美。

3.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不仅将自己的情感藏在传情的拟人、灵动的动词、富有情趣的儿化音中,且擅长用富有童趣的口吻将景物人格化,不仅赋予了景物独特的情态,又使得树、山、水皆含情,真正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课外拓展,丰富认知

导入《济南的秋天》和的片段,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说说感想。

五、课堂结束,分享收获

1.学生谈新课收获,教师总结。

2.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2.背诵第3-5自然段;3.尝试写写自己家乡的冬天,500字左右,体现散文的个性化。

六、板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