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日暖:“林记出品”的“抗疫文学”

林日暖:“林记出品”的“抗疫文学”

2020年年初以来,“林记出品”的作者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用“文学”这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抗疫前方加油鼓劲。这些作品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贵州日报》《黑龙江日报》《大兴安岭日报》《绥化晚报》《中国校园文学》《北方文学》《黑龙江教育》等纸媒和“今日头条”“香港商报”“天眼新闻”等新媒体网站上。疫情刚来时,78岁的孙守云的确有一些慌乱,慌乱是因为她听母亲说起过1911年鼠疫带给东北的目不忍睹的惨状。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因为如今早已“换了人间”。每年家里都要贴春联,今年也不能例外,今年这幅写的是“春风添画意,岁月赋诗情”。家里米面油盐都够用,市场上物资也丰富,不用抢购不用囤积。“像往常一样,我该生豆芽儿生豆芽儿,该焅油梭子焅油梭子,该蒸馒头蒸馒头,该熬皮冻儿熬皮冻儿。”(《今年这个年》)处变不惊,一派从容,普通百姓的举动在疫情期间显示了一种无需言说的特别力量。林修文则把眼光稍稍从疫情偏开,在《老伴的三八节》里,他精心、细致地描画县妇联工作人员慰问全县“最美家庭”,在封闭的小区大门外看望自己老伴的来龙去脉、细枝末节。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和老伴一起进屋的,是一大堆东西”,“我仔细看了一下,除了蔬菜、水果还有牛奶、八宝粥,礼品包装上还特意印着:‘妇女节快乐——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他还特别写到,图片发到家庭微信群“林家铺子”里,细心的孩子们有的说“总共有十九样儿”,有的说“小县城东西挺全啊,封城这么久都没受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作者“夸老伴”的同时也顺便夸了一下这个时代。林建华的《疫情开始后》并不回避去写那些被疫情打乱的节奏。尽管离父母家只有不足十分钟的车程,但因为“封村”,一家人春节团聚的愿望终于没有实现,想出门看病也被劝回。“有一天,村里的一个大姐说,家里的土豆都吃没了。虽然她自己说‘愁死了’,却没觉得她是真愁,仍旧每天在群里嘻嘻哈哈,大家也都把这事当个热闹。”这些年,生活条件好了,不像早年间会存够吃一冬天的土豆。随时都能买到新鲜菜,眼下她家没了土豆也没啥,谁都能给她送点儿去,十家帮一家是最简单的事。林建华自己每天做做美食,和亲人们连个视频,上网学点新知识,一切都有条不紊。文中还特别强调,丈夫每年春天都去三江插秧种稻,今年连扛着行李倒车都省了,政府直接包车将他们一站送达。春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家有粮心不慌,“小家”“大家”都一样。“路上多是些无精打采、心事重重的公交车”,这是林超然《居家琐记》写到的“疫情”之初。他曾在忙乱中错拿过在超市购买的物品;邻居们都居家做饭,厨房的下水道开始因为堵塞有脏水返上来;笃信“好吃不如饺子,站着不如倒着”的他也有“倒”够的一天;一直剪平头的他,在六十天后才有机会再次走进理发店,理发的和被理发的一人戴一只口罩……但很快,一切就重回正轨,居家的师生在网络课堂上见面了,身为学校的“写作与沟通中心”主任,他还成功发起、组织了一次包括在校师生和校友在内的“文学声援武汉,青春告白祖国”征文活动。《居家琐记》专门引用了汪曾祺《跑警报》里的话:“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疫,“武汉”成了最能牵动国人神经的名词,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承受着各个方面的的压力和损失,开创了人类史上千万人口城市的“史无前例”——封城了。高方牵挂着那个她从未踏足的城市,写下了一篇《遥寄黄鹤楼》。武汉是一座与她有着学术血缘的城市,早前她就听自己的博士导师说起桂子山求学的经历,也听他说起黄鹤楼上的暮色与晨光。这次疫情,让她深深地服膺于这座英雄的城市和那些义无反顾千里驰援的“逆行”战士们,并发出“一曲南歌子,谁是临江仙”的深情感慨。她许诺,未来定要去看一看如武汉精神一样高耸的黄鹤楼。原本是回乡过年,却一呆就是四十天,这是陪伴父母时间最长的一次。林建民的《小百姓的家国情怀》采取“照录”的方式,逐一列举每位家人的行动,径直采用生活本身的色泽来面对读者。十二年前的一场脑血栓,让父亲半个身子不再灵便。“老两口儿,戴着花镜,坐在桌前,一个写,一个抄,神情专注,一丝不苟。”除了写作,母亲还精心张罗伙食,变着花样满足大家的胃口;哥哥一家,包括远在高寒之地、重病刚刚康复的弟弟,都写了抗疫文学。春节后,林建民、张玉荣夫妻两人给远在浙江的学生上网课:“从国到家,从大人到孩子,都不容易。”林建勋用《武汉武汉》等几组诗章捧起了对武汉的忧心与深情。“这个冬天,漫天的雪/为我的北国戴上了口罩”,疫情在版图上蔓延,他用祈祷的绳线将无数城市一一串起。“这个冬天/我们都自我尘封/在自己的不在里散步/我们不在,其实无处不在/如果不回头,我们都将化身天使”,人们像是一只只自愿尘封的箱子,里面装着对美好的回顾与盼望,在这场与疫情的战争中垒起坚不可摧的城墙,每一个人也保护着每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是英雄,守在后方、留在家里的人们是他们坚实的后盾。众志成城,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林建辉一直奋战在防控疫情的一线,《值守》记录了他下沉到老年公寓门前执行看守工作的日常。公寓的负责人大姐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疫情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让人心也团结起来”。他负责白班的看守,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上岗,晚上十点再换晚班。他每天要在车里通过微信、视频了解室内老人的情况和需求,也要保证任何人不得靠近老年公寓门口的警戒线。“开始值守时的气温徘徊在零下二十几度,然后一点点上升,现在偶尔也有了零上的时候,前些天还落了一场春雨。”每个人都期待着春暖花开、云开雾散之时,人们能够守来自由健康,守来国家康泰和社会安宁。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中,12岁的林烯写了“出征”值守的父亲的高大形象,敬佩父亲的责任和担当;也讲述了自己“停课不停学”的网课生活,认识到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之间拼的就是自律。居家不出的人们、白衣天使的努力、四面八方的募捐,“点点滴滴的美好汇聚起来,成为了一颗又一颗星星,阳光熔不掉,永远闪着光在天空中漫游”。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世界加油。我们都背负着自己的责任,登上了同一趟列车,“列车长是春天”,所有的乘客终会到达2020的平安站台。林日暖在《春天,不会停下脚步》中关注到突如其来的居家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拿到手的竟是前一天才刚刚生产的酒精,从前这样的场景最常出现在新鲜出炉的面包身上。“有些人捡起了搁置许久的画笔,精细描摹上色;有些人烘焙了很多点心,给每一块都画上一个笑脸。”人们重新看见此刻拥有的一切,重新发现日常忙碌掩盖下的温柔细节,曾经躲在他人羽翼之下的90后终于有能力把别人护在自己的身后。世界的生机会回到地平线之上,我们会深深地陷入阳光和虫鸣里,这人间还会再度热闹起来。文学有一种奇特的安慰、疗愈作用,它会让人们的内心多些平和、镇定。“林记出品”一家人的这些文字,可以作为献给祖国和国人的一次集体的祈福,一次深情的祝愿。

||林日暖简介“林记出品”主笔。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大公报》《词刊》《绿洲》《地火》《小说林》《岁月》《小品文选刊》《扬子晚报》《生活报》《南开大学报》“i看影视”等处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第三本日记》。担任文字作者的绘本《嗨,哈尔滨》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林记出品”——全国首家“家庭文学写作工坊”神存富贵心陶然,诗文歌诵舞蹁跹。疏食饮水传世久,寻常人家有清欢。此为一间被100余家媒体关注、发表、报道的家庭文学小铺儿。自2018年1月22日起,“林记出品”忆家事,说人生,谈写作,论文艺,以“林家写,写林家”的别致方式,形成了一个文墨飘香、情深意浓的文学大家庭。公众号几乎所有的新创作品都被国内报刊发表。目前主笔为16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4人,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2人,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会员3人)。“林记出品”订阅者涉及全国近400个城市、世界30多个国家。祖孙三代共同经营的“林记出品”慢慢从一个闭环系统变成了敞开的空间,公众号最初的定位“一家人坚持精神聚餐,只为亲情抚慰、岁月安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林记出品”更希望借助自己的尝试,来提振寻常百姓写作的信心。如您有兴趣,欢迎识别二维码,关注“林记出品”!烦请您同时推介给今生愿与文学结一场尘缘的家人、好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