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清朝的兵力 清末溥仪复辟

溥仪退位时清朝的兵力 清末溥仪复辟

网友提问: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优质回答: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都是不管用的。

在太平天国作乱时,由于财政的困难和八旗的腐败,清政府已经大幅放权于地方,允许地方上的汉族地主自行组建军队进行平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清末强军都是这个时候诞生的,这些军队的粮饷,几乎全是由汉族地主筹集,因此,他们与其说是朝廷的军队不如说地方实力派的私家军队。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所以实际上,自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于军队的掌控,其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京城不堪一击的八旗,因此,清政府的维持已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汉族地主的要求。如果汉族地主认为清朝的存在没有必要,那么它很快就会崩塌。

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可见一斑,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地方实力派如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几乎按兵不动,张之洞更是自作主张和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面对这种极为明显的叛逆行为,慈禧居然毫无办法,事后没有任何怪罪,足见清朝政府的权威已经下降到了何种程度。

(庚子国变时,各个地方实力派袖手旁观,而慈禧居然毫无处罚,可见清政府的权威低到了什么程度)

而最后溥仪的退位不过是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当时清廷虽然同意改革,但是在政治上依然缩手缩脚,组建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所有汉族地主都被排除在外,这直接激怒了地方的汉族大佬们,他们认识到清朝政府已经成了他们扩大权力的障碍而不是助益。

另外,清朝的改革还废除了科举制,这更是导致了汉族知识分子不再为清朝掌控,科举制名义上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让朝廷掌控知识分子的升迁,以此维持统治。

(清朝的存亡实际上就是袁世凯一句话的事)

清朝政府想恢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行为触怒了所有汉族地主,废除科举又失去了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清朝的灭亡,已经成了定局。

所以,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其实不过是披着朝廷外衣的私家军队,一旦这些汉族大佬不愿再支持,清朝根本无法多存在一天,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早已是意料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政府已经是烂了根了,一个不得人心的政府只要遇到一点波动就会摇摇欲坠!虽然号称有百万军队,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些军队都是怎么样的!

1威风一时的满族八旗军——20万

这可是为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多尔衮就是靠着这支军队灭了李自成,也是这支军队灭了苟延长喘的南明。但是随着满清统治的加深,这支军队逐渐开始腐败,战斗力逐渐下降,到了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战斗力三流都算不上了。

2全是汉人的绿营军——20万

这支军队全部都是由汉人组建的,其中包括收编的明军,在清朝的前期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平定三藩之乱就是这支部队打的。后来这支军队也不行了,也被太平军打得屁股尿流的。

3负责地方的巡防营——30万

这支部队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的征战,战斗力三流都算不算,地方的土匪都收拾不了!

4曾国潘组建的湘军——三万

湘军是曾国潘镇压太平军时候兴起的地方部队,当时八旗军,绿营军都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曾国潘用这支湘军挡住了太平军。当时人数很多,后来太平天国失败后被慈禧裁撤了很多,只剩下几万左右,是清朝后期组建的对于有一定的战斗力!

5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六七万

淮军和湘军历史都差不多,都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兴起的,到清政府倒台大概也就六七万人。战斗力也不错,比淮军更好一些,因为李鸿章这个人很厉害,懂得要钱要装备!

6后期新练的北洋新军——14万

这支部队可以说是清政府末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也是这支部队成了鸭跨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现在就一一来分析清政府还有这么多部队,怎么一下就退位了呢?武昌起义爆发,湘军改编的新军第一个响应,之后淮军改编的新军也响应了,八旗军绿营军和巡防营已经名存实亡了,根本就可以说不存在了,清政府也没有指望他们,那么就只剩下最有实力的北洋新军!这个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新军发起的!导致全国各地的新军纷纷响应起义。最后就只有袁世凯的新军了,其实袁世凯也是拥护起义的,只不过他被清政府受命,他只好去假装周旋,然后袁世凯就两边谈条件,然后袁世凯就成了总统!

总结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湖南是新军的第八营发起的,革命党人没有多大的武装力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国各地新军纷纷响应!最终清政府倒台!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以及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请大家指正修改,觉得说的好的请给一个赞或者关注我。谢谢大家!我是正视历史的同学!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国家军队的作战能力最核心的地方就体现在服从上,晚清军队虽号称百万之众,但是当时的朝廷并没有真正的指挥调动能力。这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室在各方实力派面前不得不退位的局面,在这当中势力最大的就是靠在小站编练新兵起家的袁世凯,就是袁世凯导演了清廷落幕的大戏。

清朝自鸦片战争之后从经济上全面陷入了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被逼无奈之下只能向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掌握权力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个这个样的实力派,他们表面上依旧依附于大清王朝,实际上基本发展成为了独立王国。尤其是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斗争之中,湘军的成立极大的改变了大清国原有的武装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八旗军队已经丧失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功能。

湘军总体上还受命于清政府的指挥,主要也是因为湘军的创建者曾国荃比较信奉忠君报国,并没有想要自立一方。不过成长与湘军之中的李鸿章随后创立的淮军可不没有了湘军那样的忠勇,在一些作战行动中更多的是想法设法保存势力,以便通过这些实力来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

此后由袁世凯编练的清朝新军完全成了袁世凯的私人武装,对于清政府的军令也是阳奉阴违,最终随着新军的不断扩张袁世凯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以至于后来成了左右清廷的关键人物。在南方革命党人发动反清的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代表清廷在与革命党谈判的过程之中,直接通过威胁逼迫清帝退位,通过这样的条件袁世凯顺利的成为了清朝灭亡以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

从曾国藩湘军到袁世凯新军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清政府对武装力量的掌控越来越弱,最后被自己满怀期望的新军所灭亡。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如果离心离德,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又能如何呢,这百万之众已经与清政府关系不大了,只不过还挂着大清国军队的招牌而已。

没有掌控力的军队迟早都是祸害,历史已经反反复复证明了无数次,这一规律必然也将在晚清政府得身上得到落实,因此溥仪退位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辛亥革命前,清朝肯定是没有百万军队的。因为满清有庚子赔款等巨额赔款,财政年年赤字,靠借债度日,根本没有钱养那么多军队。

满清本来的八旗兵是指望不上了,太平天国时早就失去了战斗力,只能依靠湘军。其次还有绿营等,战斗力同样不强。

满清把希望寄托在了新军身上,准备编练36镇的新军,作为它的主力部队。但是限于财政匮乏,到清末时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其中北洋六镇是编练最早、编制最全的。

但满清寄托巨大希望的新军,却被革命党人渗透,成为了革命的主力。到辛亥革命时,各省新军几乎全部都起义了。清朝唯一能够依靠的军事力量,几乎只剩下北洋六镇了。但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建立的,其他人指挥不动。满清朝廷最后不得已让袁世凯复出(袁世凯之前被摄政王载沣罢免)。

但袁世凯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想真心拥护清朝,而是想自己坐天下。最后他利用革命党,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了。

对于清朝来说,别说百万大军了,它连一兵一卒都指挥不动了。满清皇族能够保住性命就不错了,除了退位已经是毫无选择了。等革命党人打到北京,这些满清贵族恐怕要被清算的。

其他网友回答

在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已经开始大幅度裁剪八旗绿营这些老式部队。

与此同时建立新军,由于清末中央军武卫军5个部队,其中4个部队在八国联军战争当中被摧毁。因此,在北方的新军建设,就只能以唯一幸存的袁世凯武卫左军为核心建立,这也就给了袁世凯独揽军权的机会。

而南方主要是以张之洞自强军为核心建立新军。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清朝已经基本剪裁了勇营部队,大部分八旗绿营部队。具备战斗力的就是14个师18个混成旅又4个独立团。

一共是26.9万人,另外还有一些八旗绿营改编的警察和巡防营。北京,天津,河北附近的北洋六镇只服从袁世凯,而南方的湖北,江苏等地新军也基本依附革命。

巡防营都是20-35岁士兵,都是绿营改编的,大约有27.6万人,基本上都使用毛瑟1988式步枪,分布在全国各地进行治安巡防任务。八旗军已经基本都裁汰,只有禁卫军,少量驻防八旗才有枪械。

剩余的绿营还有13.3万,其实清朝到辛亥革命的时候,总兵力是70多万人。但是战斗力核心是26.9万新军。新军都不服从命令了,也就打不下去了。虽然也有战斗爆发,但是都无济于事。